
【东篱】父母爱情(散文)
一
新搬了家,坐在阳台的椅子上,秋阳暖暖照人,心情惬意美好。拿出一本相册翻看着,目光停在一张老照片上——父母举着酒杯微笑地看着对方。这是他们六十寿辰时,家宴上留下的合影。我轻轻地抚摸父母的脸颊,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体温。仔细端详父母对望的眼神,里面是否盛着情含着爱呢?
曾经以为父母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吵吵闹闹地过了一辈子。听母亲说,她过门时,是抱着大公鸡过来的。那时父亲参军没在家,母亲当时只有十五岁,就让婆家、也就是我的奶奶家娶了过去。种地、伺候公婆、小姑子、小叔子一大家人,度过了四年独守空房的日子。直到父亲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负伤转业到地方,才把母亲接到哈尔滨市一起生活。小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抱着大公鸡结婚,想想就觉得好笑。长大了,知道了爱情,又为我母亲感到悲哀,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父母没有谈过恋爱,他们是包办婚姻,他们彼此相爱吗?
二
父亲是军人出身,暴脾气,说话嗓门高,时常因为家务琐事和母亲争吵。不过现在想来,他们多数是为我们的成长而争吵。有几件事我记忆深刻。我家是双职工,父母都上班。记得大姐二姐上中学时,我上小学五年级,父亲就给我们姐仨分配工作:大姐帮我妈洗衣服,二姐帮我妈做饭,我是老三,负责倒炉灰、劈柈子。我们像士兵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
有一次家里买的煤卸在院子里。父亲中午回来吃饭,发现我没往煤棚子里装煤,还在院子里跳猴皮筋儿,不由分说上去就踢了我一脚,我险些跪倒在地上。“家里来煤了,你没看见吗,还在这玩儿,懂不懂事?”小朋友跑到我家告诉正在做饭的母亲,说父亲打我了。我妈急忙出来冲父亲喊到:“她爸,你干什么呀?打孩子回家打去,在外面不怕邻居笑话啊!”我听母亲这么一说,哇的一声哭出声来。“家里来煤了,她都不知道往煤棚子装煤,就知道玩儿,不该打吗?”父亲回到屋里生气地说。“一个姑娘家给她留点面子不行啊!”母亲也很生气。“ 小孩子要什么面子,你就知道惯孩子。” “你告诉她们就行了,非得动手打呀?”“我就打了,让她长记性。”说完还怒目地看着我。“爸我错了,我改。”说完我急忙拿着铁锹和魏德罗(东北方言,指上粗下细的水桶)往煤棚子里装煤去了。
我那时特别害怕我爸,害怕他和母亲争吵,甚至不希望父亲回家。可母亲却不这样想。父亲要是下班晚了,她就又像对我们说,又像自言自语,你爸怎么还没下班,这都几点了?说完就到窗前向外张望。有时他们白天刚吵完架,做晚饭时母亲还为父亲单独炒一盘鸡蛋,让父亲喝两盅。父亲不爱吃葱蒜,母亲做菜就不放葱花。想一想凭票供应年代,平时很少吃到肉星,再不放葱花,那菜怎么会有滋味。年少的我,真是不理解他们的感情,总吵仗,为什么还要在一起?
有一次我对母亲说:“妈,我爸总和你吵架,对我们像后爸似的,你别还给他煎鸡蛋,炒花生米,一辈子别理他。”“别瞎说,你爸没给你削苹果皮?没领去你剪头发?没给你买凉鞋吗?你爸工作挺辛苦的,给他做点好吃的,补补身体。”“不是训我们,就是打我们,好啥?哼!”我有些夸张地说。 你爸对你们管教是严厉了点,我也生气,但你细想,哪件事他说的不对。 母亲还向着父亲说话。我心想,妈你可真没志气,要是我……。
我中学毕业准备下乡时,父母又为我争吵起来。当时学校和父母单位都动员我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可是我的姐姐已经下乡了,况我长了一身娇嫩皮肤,风吹雨淋皮肤就过敏,一片一片发红。母亲舍不得我走。父亲对母亲说:“再不走,单位要给我办学习班,停发我的工资。”“咱不是给知青办主任送了一篮子鸡蛋吗?”“不好使,人家都不稀罕要。”“还是你没能耐,老张家的孩子就留下了!”“我是没能耐,有章程你去啊!”父亲声音又高八度说道。我一看他们又要吵起来,急忙说:“你们不用为我操心发愁了,我愿意下乡,到广阔天地锻炼自己。再说,我在班级是团支部书记,我不带头下乡,同学们得咋看我?”我瞅着父亲又说,“爸,你马上到单位给我报名吧,我肯定走。”父母面面相觑,一时无语。“姑娘,你爸没能耐,留不住你了。”母亲难过地说。父亲一听,太阳穴的青筋立时又爆了起来,手指着母亲又要说啥。“你们可别吵架了,再吵我更想走了,这个家我可呆够了!”父母相互瞅了一眼,顿时一声不吱。父亲闷闷地抽着烟,额前的川字纹更深了,母亲低着头哒哒哒地登着缝纫机,声音并不匀速。第二天父亲到单位知青办给我报了名,我在父母的万般不舍中投入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中。
三
父母也有遇事不吵的时候,就是在对待我的婚姻上,他们意见超常一致。
我下乡返城回来,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我内心特别喜欢一见钟情的感觉。小说里面浪漫的爱情故事,影响着我选择对象的标准。但父母有令,我不让私自处对象,一定要经过他们审批。 记得单位同事给我介绍一名干部子弟,家庭条件非常好,长相也很酷,我想交往。回家和父母一说,母亲就说:“别着急,我了解一下再说。父亲也附和说:“对,先让你妈问问他的情况再处。”过了几天母亲对我说:“我打听过了,还去看过这个男孩子,虽说他家条件不错,但听说这孩子在家惯得不像样,不尊敬父母,脾气也不好,再说看他不是善面。我和你爸研究了,这个对象不能处。” 父亲也在一旁点头道:“姑娘,你妈说得对,别处了!”这个对象自然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第二个对象是我家老邻居李姨家的孩子,是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还是单位的后备干部。我喜欢大学生,我年少时就认识他,只是因为搬家了,近几年没见过面。想起那玲珑的少年,心中就莫名地喜欢上了。于是又和父母说起。母亲看了一下父亲,没说话,做饭去了。
第二天下班我进屋就问母亲到底行不行,我好跟介绍人说明。母亲说,我和你爸研究了,这个对象不能处。我心想,又是这话,你俩啥时候意见这么统一。我说:“为什么呀?”母亲说:“你李姨的儿子在家里是老大,有四个弟弟妹妹你是知道的,他自己又没有房子。你想想,结婚住在一起,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那么多人,免不了有矛盾吵架,你老实巴交的,要是嫁到他家得受多少气,挨多少累,日子不带平静的,坚决不行。”“人家是大学生,以后单位能分给他房子。”我着急地说。“大学生以后有的是,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得考虑周全点儿。”父亲说完,看我低头不语又挺严肃地说,“我们可都是为了你好。”
这个对象自然也没有促成,我内心无比惋惜,很久放不下。后来我想,也许我们真的没有缘分,如果有缘分,为什么他私下不来找我,我为什么不敢去找他,非得听父母的安排?最后还是父母为我介绍的对象处成了,就是我现在的丈夫。家里人口少,又有房子,工作好,品行好,知根知底,符合父母要求。当时双方都有介绍人,他们先相互跟各自家长介绍情况,都认为可以相处,于是母亲才让我就跟着介绍人去和对象见面了。后来我儿子说,妈,你和我爸是包办婚姻。我说就算半包办婚姻,我们相处一年时间才结婚。父母是过来人,得到他们认可的对象,我就放心地处了下去。如今我们已携手走过四十年。有一句话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四
如今父母相继离开了我们。我和爱人也过了耳顺之年,也理解了那个年代父母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亲情多于爱情,他们虽然时有吵闹,但多数是为儿女的成长争吵,为家务琐事争吵,并不影响他们的婚姻。虽然他们关心对方的方式时常让人不理解,好话都反着说,常有训斥和埋怨,但他们都早已习惯和接受了对方这种关怀的方式。父母为我们的成长操心,为我们的婚姻操心,我们能幸福快乐,他们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他们虽然吵闹,却从来没有想过离婚。母亲离世二十年,父亲没有再娶。他常念叨,你妈做的酱焖茄子真好吃;你们谁做的菜也没有你妈做的猪肉炖酸菜可口;我要不和你妈瞎吵吵,她还能多活几年,唉,吵啥呀?父亲的心里装着母亲。
抚摸着父母的照片,他们对望的眼神里,是有爱意的。太阳有些疲惫,向西走去。我也站起身来,把父母的合影,从影集里抽出来,准备出去装帧一下,好好的珍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