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星】八十年代的回忆(散文)

编辑推荐 【星星】八十年代的回忆(散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20806.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发表时间:2025-05-09 15:18:58
摘要:原创首发

月光是安静的,整个大地被一片水银包围,蛙鸣隐匿在荷塘深处,高一声,低一声。不紧不慢,不骄不躁。辽阔的夜晚,山沉默了,南河依旧奔腾不息,牛马羊在树下,或者栅栏里,卧着,站着,躺着,思考着,不知道它们在想什么?万物皆有灵性,此刻,草木葳蕤,杏花随着风一起来造访,一朵一朵杏花儿,凋零的姿势,优雅,自然。不卑不亢,人间在落一场杏花雨。狗像挨了一闷棍,呜嗷嚎了一嗓子,南河屯被突然撕开一道口子,接着,沙沙沙,喳喳喳,一阵紧锣密鼓的脚步,将羊肠子小径踩得生疼生疼,男人,女人,孩子。黄河口决堤似的,泼向屯子的刘会计家,下午四点钟光景,一辆白色的汽车嘟嘟嘟驶入南河屯,在马路两边大田锄地的人,停下锄板,朝这边张望,汽车斗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大纸盒箱子,靠近汽车的人眼睛一亮,发现是一台长虹牌黑白电视机!这黑瞎子是老少爷们想了很久,想得脑壳都疼的好东西。它不仅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美景,播放一年四季的天气,法制天地,法律讲堂,还有中央新闻,国际奇闻异事,还可以收到大大小小许多城市的电视频道,国内国际赛事,海湾战争,还有武侠,言情,都市喜剧等等各种体裁的电视剧。一河之隔的北河屯,好几家买了电视,大伙趋之若鹜,成了茶余饭后,争相谈论河参与的娱乐方式。南河屯除了乡上的吴书记家有台十四英寸彩电,其余三十九户都没有。南河屯的人节俭,抠搜的,不大方,舍不得花钱。北河屯的人看得开,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活得通透,他们比南河屯的人过得幸福,洒脱。南河屯的父老乡亲在一起扎堆时,有人发过誓,手头宽绰,什么不置办,也要抱一台电视回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谁买得起电视,谁的脸上就有光。大队的张会计,率先买来电视,一点不意外。张会计怎么也是个官儿,一到十冬腊月,请他吃杀猪菜的人络绎不绝,别说买一台黑白电视,就是买三匹高头大马,这钱他也掏得起。白色的汽车在大街一出现,人们不由自主想到是张会计家买了电视。前些日子,张会计家的大闺女,丫蛋儿就在我们面前炫耀,他父亲要买电视了,到时候请我们去他家看电视。
   男男女女,扛着铁锨,锄板,牵着一头牛,牛背趴着一把犁,肩头挑着一根扁担,前面一箩筐,后面一箩筐。筐里是绿油油的玉米苗,青草。一筐的夏天,大伙推着搡着拉着拽着,潮水一样向汽车停泊的地方泼去。
   白色汽车果然在张会计家门口,一匹骡子似的杵着,张会计的老婆穿着一件桃红色短袖上衣,水蓝色牛仔裤,一笑百媚生,招呼司机和另外一个男人抬着大纸盒箱子往堂屋走,人们从四面八方汇拢来,搭把手的,看热闹的,插嘴叭叭的,卖呆的;趁机抓一捧瓜子嗑的,拆了糖果皮塞嘴里的,有小崽子随手牵羊把张会计家大闺女的皮球揣兜里的,还有一个瞅见立柜上放着的一角钱纸票,四下一撒目,没人注意,捏在手心,混乱中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老光棍子四个眼偷偷挨近李寡妇,照着她的前胸死劲抓了一下。人多,杂乱。不妨碍安装电视的人,在几个人搭把手后,调出图像,竖起电视杆儿,张会计的老婆跑前跑后,递烟倒茶,找螺丝刀,扳手。待张会计骑着海燕二八自行车进了屋,人们不由自主闪出一条道,安装电视的师傅,拍了拍手掌,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张会计和他攀谈起来,给师傅点了一支香烟,对,大生产烟。那会子,抽一盒大生产烟是很有档次的,不是一般人。张会计呲哒老婆一句,愣着干嘛,炒几个菜,今儿中午我和师傅喝一杯。家里有一瓶窖藏十年的陈香酒,师傅笑了笑,不了,我得到另一家去安装调试电视机。看热闹的人,意犹未尽,有人说,放电视剧看看呗,香港的《射雕英雄传》,片头曲好听着呢。张会计不好意思拉下脸,新买的电视,屏幕嘎嘎新,几个大埋汰手,摸来摸去,电视屏面也脏了。张会计就说,要不,大伙晚上来凑热闹?白天没有好节目。人们还是不动弹,把个电视调来调去,张会计心疼的像被一把刀子剜了。碰巧,老婆端着一盆面条进来,张会计轻声咳嗽几下,咳咳咳,那什么,我们要开饭了,你们该回去歇息歇息了。
   四个眼撇撇嘴,张会计,我半上午才吃得,不饿,四个眼不走,刘寡妇也不走。张会计灵机一动,冲老婆发火,说,瞧你擀得面,齁咸齁咸,驴草,做点饭也做不明白!张会计把酒杯咚咚咚,顿在桌子上,四个眼觉得再呆着不是事儿,操!会计,你是杀鸡给猴看,不看了,回家觉觉!
   四个眼一走,一群人也嗡嗡嗡,蚊子似的散了。
   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们从中午就盼着,太阳快点下山,吃了晚饭,到张会计家看电视剧,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越盼着日头落山,越不落。恨不得拉满弹弓,把浑圆浑圆的日头射下来。小孩子的世界,干净,纯粹。不懂大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电视看,谁也没法拒绝。
   总算黄昏了,割了猪草,喂了猪鸡鸭狗,一只猫,三只羊,一匹枣红马,也喂了自己。母亲做得韭菜盒子,在铁锅烙得,油渍渍,香喷喷,两面全是嘎,嚼起来好香。也顾不得烫嘴,刚出锅就站在锅台,吃韭菜盒子。一憋气干了六个,弟说,走吧,晚了就没地儿看电视。我手里攥着一个韭菜盒子腋窝夹着一个马扎,弟在前,我在后。一路上,三三两两的人,呼儿唤女,涌进张会计家。那些天,张会计家像过年,确切的说,像逢上大喜事,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五间瓦房,三铺炕,地上,窗台,就连他家柜顶,腌渍酸菜的大缸,也占着人。电视剧演完了,夜深了,月亮偏西了,人们仍津津乐道的讨论剧情。
   张会计家的炕上,地面,柜上,甚至锅台,垃圾横陈,瓜皮,瓜子壳,烟蒂儿,粘稠稠的痰,花生壳,哪里都是。人走后,张会计的老婆,一一打扫,清理完,浑身疲惫,有的人因为没占到好位置,没看好电视剧,居然怪罪在张会计两口子头上,有一天早晨,张会计老婆起来做早饭,发现锅里躺着一摊水,她以为是昨黑刷锅没捯饬干净,用瓢舀了一下,凑近鼻子一闻,妈呀!哪里是水,不知谁个挨千刀的,将一泡尿拉在锅里,那是一家人做饭吃的锅啊!张会计没有义务和责任,白白把电视给人看吧?不懂得感恩也就罢了,人揍得干出缺德带冒烟的事儿,将污秽物拉锅里,天打雷劈的玩意!
   大概是电视买回来的一周后,张会计索性让老婆天一擦黑,就放下窗帘,插上门。谁也不接待,谁也不得罪。
   不久,南河屯又有人从县城买回电视机,黑白的,一台,两台,你买,我买,说也不肯落后。第二年,刘书记先换了一台二十六英寸的大彩电,张会计也不甘落后,换了彩电。父亲卖了圈里的一头肥猪,骑自行车去乡上,傍黑时候回来,身后跟着一辆蓝色四轮车,几个人帮着父亲从车上卸下一个纸盒箱,我家也有了黑白电视,再也不用厚着脸皮到张会计家蹭电视看了。
  

共 26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八十年代的回忆》以绵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极具时代质感的乡村浮世绘,堪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乡土社会的微缩样本。作者巧妙地将电视机这一现代化符号嵌入农耕文明的肌理,在月光与霓虹、蝉鸣与电子音的交织中,谱写出一曲传统与现代的变奏曲。开篇以"水银月光"与"葳蕴草木"构建古典意境,却在犬吠破空的瞬间完成时空切换,如同胶片划痕般将镜头切至白色汽车闯入的清晨。这种诗意叙事与世俗场景的拼贴,恰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农耕文明的静谧被机械轰鸣打破,却又在集体记忆的褶皱里保留着诗意残片。电视机作为"现代性圣物"的进驻仪式,被作者解构成一场乡土狂欢节。从"白汽车"引发的群体迁徙到安装现场的微观权力博弈,从四个眼的性骚扰到孩童窃取皮球,每个毛孔都渗出巴赫金式的狂欢气质。特别是锅台撒尿的荒诞情节,既是传统伦理失序的黑色幽默,更暗喻着消费主义对乡土秩序的野蛮解构。张会计家的电视机构成新型权力场域:三铺大炕沦为观看剧场,腌菜缸化作观众席,就连锅灶都成为欲望投射的祭坛。这种空间重构映射着农村权力结构的变迁——行政权威(会计身份)开始让渡于文化资本(电视机),乡绅治理逐步转向娱乐资本主导的隐形控制。"呲哒""齁咸""捯饬"等东北方言的创造性运用,在保持泥土气息的同时,获得了陌生化的文学质感。犹如贾平凹的商州方言实验,作者将俚俗口语锻造为诗性语言:"韭菜盒子两面全是嘎"中的"嘎"字,既是味觉通感,又是时代裂变的脆响。文中反复出现的月光意象,从开篇"水银月光"到终章"月亮偏西",形成精妙的环形结构。当电视机将"海湾战争"与"武侠剧"并置投射在土墙时,这种时空折叠的荒诞感,恰似马尔克斯笔下冰块给马孔多带来的震撼——现代化浪潮中,乡村既是被启蒙者,又是被异化的他者。这篇散文犹如用柳条筐盛装的电子元件,在传统叙事框架中迸发出后现代的碎片光芒。当最后一粒瓜子壳被扫出瓦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个东北屯落的往事,更是整个乡土中国在现代化洪流中的精神自传。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5-09 15:19:49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满山红叶        2025-05-09 15:47:27
  辛苦了,鹰。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