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晚春造访采蒲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晚春造访采蒲台(散文) ——白洋淀即兴游


作者:李旭 秀才,145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发表时间:2025-05-09 19:45:37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早上起来吃完饭刚收拾利索,文霞和志明来电话,问我和妻子有时间没有,如果有,一起到公园转一圈。我们的时间一直很是充裕,便欣然应允。下的楼来,志明已经发动了车子,上车后,我建议将公园改成白洋淀,今年还没有到过白洋淀,现在已过五一,虽然不是荷花开放的季节,但苇子已经茂盛,雇只小船,进淀里兜一圈,看看芦苇荡,看看野鸭、鸪丁、苍鹭等野禽戏春的风姿,比去公园一定更有愉悦的收获。他们三人一致赞成。
   我们的住处离华北明珠白洋淀不到20公里。白洋淀的东大堤有一个叫梁沟的村子,原来属于沧州任丘市,现在已经是雄安新区的属地。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这里,100元雇了一只小船,便进到了淀里。
   岸上的天气很暖和,秋衣秋裤都已穿不住了,但进到淀里,顿觉凉风习习,有了不少的寒意。文霞后悔从公园改到了这大淀,她本来穿着比较厚的衣服,但想到逛公园可能流下的汗水,便换上了一身薄衣服。没想到这薄衣服不能抵御淀里的寒气。不过她总是有办法,在身上套了两件救生衣,虽然样子臃肿了不少,但保暖的目的是实现了的。
   晚春的白洋淀已然生机勃发,最欣欣向荣的是苇蒲,一片片、一丛丛、一撮撮,在微澜不惊的淀水中摇曳,和天空的白云相映成辉。站在船头极目望去,满眼湛蓝苍翠,一淀盎然的适情率意。这一望,自然比公园的眺望更富于韵味和诗情画意。我们一行四人,平均60有余。看到这如日方升活力四射的苇蒲世界,就会感到60岁的年龄并不老,这岁月,和这春天的苇蒲一样,才刚刚焕发出青春的色彩来。
   白洋淀的游人已经不少,一艘艘游船在淀面上游弋,不时地能听到船上传过来的笑声。当两只船交汇之际,两船的人都会举起手来相互致意,好像原本就熟悉一样。
   游人的往来并没有影响野鸟的生计。这些年白洋淀的野鸟种群在不断扩大,可惜自己不熟悉这里的野禽,大多数都叫不上名字来,只能以“水鸟”统称之。淀里的水鸟似乎不怕人,在苇荡里来回穿梭,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有的时候船开到了身边,这家伙才贴着水面起飞,溅起的水珠打在脸上,像被雨滴轻抚了一般。
   和梁沟村隔水相望的是一个叫采蒲台的岛村,这个村算得上是一个大村,也算得上是一个名村。因为这个村曾是老作家孙犁的避难所,多次被孙犁浓墨重彩地书写过,并由此成为中国抗战史、文学史上的一段记忆。散文《采蒲台》《采蒲台的苇》是一个时期中学课本的当代散文首选,年龄大一点的都曾经为采蒲台苇子的价值和采蒲台村民的抗日精神所震撼。至今还依稀记得《采蒲台的苇》的开篇:“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船开到了采蒲台村边,我建议到村里看看。这个建议虽然是临时起意,但内心深处一定和孙犁以及孙犁的散文有关。每一次走到这里都会想起孙犁,想起孙犁笔下的苇子和那些不畏牺牲的烈士们。志明很是赞成,他希望实地看看白洋淀渔村的景况,他说:“来了多少次白洋淀,还真没到过这岛上来。”船家听说我们想到村里去,热情地介绍道:“没来过,去看看吧,也没什么可看的,顺着大街走到头,有个烈士祠,来的人都去那里。”
   船停在一个小码头上,没下船就看到一个约两米长一米高的水泥碑,碑上雕刻着三排字,上面四个阴文小字“採蒲台村”,中间四个阳文大字“聚龍碼頭”,下面又是阴文小字“二〇〇五年十月一日建”。字都是隶书,骨力遒劲,沉稳庄重,只是这碑的材质,实在对不起书写者和雕刻者的艺术功底。
   采蒲台村的码头叫作“聚龙码头”,这是有历史渊源的。采蒲台村面临着聚龙淀,这码头因聚龙淀而得名。聚龙淀原名拘龙淀,传说乾隆下江南乘船途经白洋淀,被鱼、鳖、虾、蟹等水族生灵围困,请求皇上封赏,乾隆下旨:“楼房耸立,灯头朝下,便是水族生灵身价百倍,受人青睐之日。”人们依据传说将此淀命名为“拘龙淀”,后来人们为求吉利和恩护,把拘龙改为聚龙,一直沿用到今。
   乾隆并不知道何时才会“楼房耸立,灯头朝下”,他以为自己开出的是一张永远无法承兑的空头支票。谁曾想,今天的雄安新区确确实实达到了“楼房耸立,灯头朝下”的境界。也许是皇帝金口玉言所致吧,现在的白洋淀为了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已经禁止渔猎,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白洋淀人逐渐告别了渔民的生活方式。淀里的鱼、鳖、虾、蟹受到了法律保护,一下子扬眉吐气起来,不再成为“一口鲜菜”,真的落实了乾隆“身价百倍,受人青睐”的封赏。
   码头对着采蒲台村的南北主街,从南一路走来,就看到一栋灰蒙蒙的二层小楼,在这个村里,绝对是一座地标性的建筑。这楼方方正正,但显得摇摇欲坠,年限实在太久了。一楼正门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沧桑的暗红底子的匾额,那底子的颜色和干透了的血迹一样,上书四个白色大字“永垂不朽”。这里正是供奉孙犁笔下牺牲的抗战以及解放中国的采蒲台烈士牌位的殿堂,船家所说的“烈士祠”。不过现在已经很是破败,没有了当年的辉煌。门锁着,门前摆着一个很久没有用过的街头烤羊肉串的铁架子,四条六分钢管焊接的架子腿,还显得坚挺,但台面已经锈迹斑驳,积满了厚厚的尘垢,看不出本来颜色,边角也卷曲起来,一副没有主家,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倔强又无奈的样子。窗户也都成了空框,麻雀通过窗户穿梭于楼内楼外。隔着窗户望进去,里边除了垃圾,已经看不到和烈士有关的物品。烈士的灵魂应该都归聚到了二楼,二楼内的景象不可以从一楼的窗户中窥见。
   如果站在烈士祠的二楼,就可以瞭望白洋淀的盛景。让你想到“蒹葭萋萋”,想到“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的古人的诗句来。烈士祠里烈士的灵魂每天都在眺望他们为之奋斗献身的这辽阔的水域,这连绵的苇塘。孙犁《采蒲台的苇》中记录了一个无名的采蒲台村的英雄,当日本人用刺刀逼问他村里有没有八路的时候,他只有两个字:“没有!”鬼子砍断了他的脖子,孙犁写道:“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坚定地血”“刚强的死”这是孙犁对烈士的抒情,这烈士祠今天的颓败,也许正是“坚定”“刚强”“宁愿破败地挺立,不愿华丽地躺平”的存续和写照。
   整条大街打扫的很是干净,没有一点农村脏乱差的感觉。奇怪的是,整个村里极少见到苇子,原本想,这采蒲台是苇子的故乡,村里应该到处是苇子,还应该有一些和苇子有关的工艺品,比如苇编、苇画一类。但一条街下来,除了一处几乎摆在当街的售卖廉价衣服的地摊外,没有见到任何和苇子有关的物事。
   回到船上来,我询问船家苇乡见不到苇子的缘由,船家指着岸上没有收割的苇子说:“现在谁家还用苇蓆、苇箔这东西,连造纸、烧火都不用了,这苇子,除了看景儿,没多大用项了。”船家的话有道理,但也显得狭隘一些。这苇荡,即便失却了所有生产、生活的作用,就其在水乡茫茫荡荡的、生生不息的屹立,就是它对这水域、对华北、对全国乃至对人类极大的供献。这种“无用之用”的博大情怀和不朽奉献,乃是一种旷达的自然之道,不是苇蓆经济的利润,苇编工艺的艺术可以彰显的。
   不过,从船家的话中,我还是听出了隐隐的担忧。白洋淀的苇蒲自是关乎自然“大道”,但更关乎百姓的生活“小道”。繁茂的苇荡,清澈的淀水,不能直接转换成百姓的生活资源,今天的白洋淀人要为这繁茂和清澈付出现实生活的牺牲来,这牺牲的价值不亚于先代烈士的牺牲——这是一种烈士精神的延续啊。
   返回的时候看到几只小木船停泊在苇荡中,船上的人正在采摘苇叶,不用询问船家,我们几个都不约而同地猜到,这是在准备包粽子的苇叶。苇叶经过蒸煮晾晒,是北方最常用的粽叶。再有一个月就是端午节了,包粽子祭奠屈原,慰问曾经被乾隆封赏过的鱼鳖虾蟹,这是白洋淀人代代相传的民情风俗。屈原虽然远离白洋淀,但白洋淀人一直没有忘记为其招魂。民族的,就是大众的,就是国人的,天南海北都会为屈原招魂。但我则存了另外一种祭奠的思路:白洋淀的粽子那里是单单纪念屈原,何尝不是纪念烈士祠中的英烈;那里是单单在为屈原招魂,何尝不是在为牺牲在白洋淀的一代代的烈士们招魂!
  
   2025.5.4

共 33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围绕作者一行在五四青年节前往白洋淀游玩的经历展开,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表达了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缅怀以及对当下白洋淀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思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生机勃发的晚春景象,如茂盛的苇蒲、众多的野鸟,展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在描写自然风景的过程中嵌入对历史文化的缅怀,通过叙说采蒲台村与孙犁的渊源,以及采蒲台村民的抗日精神,通过参观破败的烈士祠,回忆孙犁笔下的烈士事迹,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对历史文化的缅怀。内容丰富多元,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情感真挚深沉,文化底蕴深厚,语言生动形象。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1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5-09 19:47:32
  将白洋淀的传说、历史故事与现实相结合,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既是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思,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1 楼        文友:李旭        2025-05-10 07:03:47
  谢谢老师选稿,谢谢点评!祝好!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5-09 19:48:30
  感谢李旭老师赐稿宁静社团,一篇写出白洋淀由内而外的气质,令人耳目一新。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