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 】手擀面(散文)
面条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之一。且我总认为手擀面是我家乡的特色美食。就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使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掉那一碗热乎乎的手擀面。
做手擀面,我是拿手的,毕竟,这是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学习的本领。呃不!不用学,似乎是自然会,就如同我们中国人会吃饭就会用筷子一样。
做好手擀面,首先是和好面。和面要用冷水,可在里面加点盐,以提底味儿。从前,家里吃的是大粒粗盐,我们就把盐粒融进水里,同时,为了使面条更禁煮、吃着更劲道,还可以在水里融进一丢丢食用碱面。现在的细盐也可以直接丢进面里。
现在也因为很少自己蒸馒头,厨房里很少用食用碱面了,我通常是打一个鸡蛋进去,或只用鸡蛋清。这样和面也是使面条煮出来不至于过分软烂的原理吧,因为鸡蛋煮熟了不是变硬么?面条自然也跟着变硬,当然不是干硬,而是利落又劲道,同时也增加了营养成分。
还有,这样和面就不用和那么硬了,按压擀面会省些力气,煮熟还不会烂。
和面时要边搅边加水,切不可指望着一次把水加够。一个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水多了再加面,面又多了再加水的尴尬局面。具体多少克面粉要用多少毫升的水,也没有仔细计算过。反正是一点点加水,一点点搅和面。先把它搅和成絮絮状,差不多了,再用手去揉。这时你会感觉到这些絮絮是软了还是硬了,决定是再加点水还是再加点面。然后,把这些絮絮揉和成一个面团就成了。我们和面讲究“三光”,这个“三光”不是日本鬼子在时的“三光”,这个“三光”是“面光、盆光、手光”。
揉成的面团最好不要立刻就擀面,先把它用保鲜膜盖好,让它醒一个小时左右,其间,你可以拿出来揉几下,加快它醒的速度。醒好的面团是光滑的,里面的水和面粉达到了最好的交融。这时,就可以把面团放到案板上擀面啦!
擀面就简单了。用擀面杖把这个面团压成面饼,注意,是要两手用力均匀地按压,用力均匀地用擀面杖压、卷、推、擀。一次次卷起再摊开,变换着不同的方位,尽量保持那个越来越大的面片薄厚均匀,直到它够大够薄,差不多有两三毫米的厚度吧,就可以切面了。
切面前,先在大面片子上撒一层干面粉,最好是用淀粉,它可以很好地防粘连(也有的用玉米面,稍有点粗糙)。然后,把这个大面片子用叠扇面的方式折叠起来,开始切面。
切面是这里面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了,因为一要条条均匀,二要刀刀平行,下刀还要快和稳。很多时候,这是需要手感的,光靠理论玩不转,得练。
我们的手擀面切完之后,还要攥一攥。这个攥的过程,也是把面条继续拉长的过程,也是使面条更加柔韧的过程,总感觉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做出来的面条吃起来不顺滑,也不柔和。
记得当年母亲擀的面条,最后攥面时,能让那一大把面条在左手臂上缠绕好几圈儿。一边绕,右手还要一边攥下面的那一半,攥到头,再把左手臂上的面松开来,看哪里还不够细不够均匀,再攥,再缠绕。最后,在案板子上摔一摔,抖一抖,把里面的干面粉抖掉一些,顺顺溜溜、柔中带韧、洁白如玉的一剂子银丝面就整整齐齐地码好了。扔进翻滚着的大锅里,用筷子慢慢轰煮,直到捞出来时,一根儿都不会断。
煮面也是个技术活儿呢!要煮熟,还不能煮烂,需要掌握火候。常话说:俩滚儿的饺子仨滚的面,就是煮开了锅,待水要溢出来时,点上一勺冷水,盖上再煮,再开,再点,再翻滚,就可以了。煮面当然要用大火,那种烧木柴的大锅最好,水多,火大。
用筷子搅锅时,不能一味地转着搅,与煮饺子不同。煮面要用筷子慢慢地把刚下到水里的面从锅底一点一点地兜上来,免得它粘在锅底。还要顺便把它们抖散开来,也是免得它们相互粘连。
最后,吃面。
我们家乡最常见的是打卤面。
西红柿鸡蛋面,肉丝加各种蔬菜面。现在是生活好了,不是肉就是蛋。小时候很少见荤腥,素炒白菜也算卤。我们也吃炸酱面,但因无汤水,不如连汤带菜的打卤面更受人青睐。
这都是热面。
夏天还可以吃凉面,那需要把煮出来的面条过一下凉开水,要的就是一个清爽。用蒜泥、香醋、芝麻酱等调好汤汁,拌上银白的豆芽、碧绿的黄瓜丝、豆角。
搅芝麻酱是边点凉水边转圈儿搅拌的,直到搅和成黏稠的糊状,切不可一次性加够水,否则,搅出来的芝麻酱是澥的,不黏稠,还没有了浓郁的芝麻香味儿。
闭上眼睛想一下,在阳光赤烈的夏日里,坐在大树下,来这么一碗细软绵长的银丝手擀面,上面点缀上同样银白如玉的黄豆芽绿豆芽和碧绿脆生的黄瓜丝豆角丝,浇上料汁,浓郁的芝麻香味儿在树阴下弥散开来,那个滋味儿,那份爽快!啧啧!是不是给满汉全席都不换?
在人比较多的餐桌上,此刻,你就只听“呼噜噜呼噜噜”的撸面声吧!
总之,不管是热面还是凉面,菜品只是点缀,最关键的灵魂,还是那均匀细长、柔韧、劲道、爽滑、有嚼劲又散发着浓郁麦香的手擀银丝面条!
那是经一双双巧手揉捏按压,用力均匀地“擀”出来的呀!
202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