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田大旺和他的番茄小镇(散文)
认识田大旺那年,他刚进“不惑”之年。走进他的番茄小镇,他已过“知天命”了。
2015年,我受上级组织部的委派,带领全县南半区近百个村的村长,到省委党校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培训活动。在培训队伍里,我结识了田大旺。
他微胖,留着寸头,眉宇间透着几分书卷气。每天从宾馆到教室,他是唯一能跟得上我这个参加过广场大阅兵步伐的人。
培训课即将结束的最后一项是——每个县要选出两名村长代表,上台发言,介绍自己村里的致富经验和未来构想。
这些村长别看平时在村里的高音喇叭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真到这全地区近千人的大课堂上,都没了往日趾高气扬的豪横,皆缩头缩脑,噤若寒蝉,虽动员了多遍,也没有一个敢当“毛遂”的。
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经过走访、动员,一个已近花甲之年的老村长,看到了我的难处。晚饭后老村长主动到我房间,给我推荐了两个人选:一个他自己,一个田洼村的田大旺。理由是:他们村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有好几个村办企业,其中有两个企业正准备扩大转型,有东西可讲。田大旺是我带的这近百人的村长里唯一一个大学本科生,肚里有学问,能倒出些三六九来。
要不说,关键时候还得看老同志的经验和觉悟?我握着老村长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经了解,田大旺毕业于1997年首都某大学历史系,正赶上国家不再统筹安置大学生就业的第二年。
田大旺兄妹3人,他是家中老大,他有责任扛起为家庭分担解忧的重任。
伊始,他曾跟着打工潮到过广东、深圳。甚至在深圳一个电子原件生产厂,当过车间主管,只是在一次装卸货物时不幸被道轨车轧掉了三个脚趾。老板让人把他搀到厂医务室简单包扎了一下,第二天就要求他坚守工作岗位。这种蔑视人性的冷漠令大旺凉透了心。痛定思痛后,他打起了背包,返回了家乡。
从此,大旺尝试了多项创业,最终皆不理想,几乎没有一项盈利的,一度受到亲朋好友和乡邻的冷嘲热讽,说他的大学白念了,连自己都养不活。直到2012年他放弃了所有幻想,在表姐的建议下,建起三个塑料温室大棚,种出长势喜人且经济可观的反季节蔬菜,才在村里彻底抬起了头,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在田大旺种植保温大棚时,他们村还没有人涉猎这项事物,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之所以走上这条路还得利于他一个在省农业大学当老师的表姐,表姐的科研项目就蔬菜瓜果增产种植。
我找到田大旺把老村长的推荐给他一说,他腼腆地一笑,就答应了。
后来老村长的脱稿十分钟讲述和田大旺的绿色现代农业无土种植构想,皆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尤其是田大旺的“未来构想”,成为村长们私下里议论的热点。
其实,这时的田大旺已经带领全村三分之二的农户搞起了温室大棚种植,而且已经初具规模,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在表姐的办公桌上翻到一本“现代农业”杂志里“西班牙无土栽培番茄”的图画,被那一串串小红灯笼似的番茄给吸引了。
在表姐的支持和帮助下,田大旺带领两个本村有文化的青年,踏上了西班牙的国土。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北邻法国,西邻葡萄牙,东临地中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他们有两项吸引全世界眼球的民间传统节日:西班牙“奔牛节”和“番茄大战”。两项节日皆每年都要举办一次。
田大旺他们就是奔着这个“番茄大战”去的,他是想亲身感受一下番茄给小镇带来的商机。
他们到达小镇后,整个小镇都笼罩在一派节日气氛的喜庆之中,从全世界赶来参加“番茄大战”的狂热者把全镇上的旅馆已占无虚席,他们只得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到就近的乡下民居住宿。
因参加“番茄大战”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小镇组委会只得以经济手段,控制参加人数,从去年开始,每名报名参战的人,要向组委会缴纳10欧元参战费,大旺咬咬牙,也缴纳了30欧元的报名费。
他们用100吨熟透的番茄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小镇中心街道变成番茄的海洋。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早已等候的3万报名参战者,冲向满载番茄的6辆大卡车,抓起这些“红色子弹”胡乱向身旁熟悉或陌生的人们身上砸去,战斗一般持续一个多小时,直到“红色子弹”耗尽,番茄酱已填街塞巷达齐腰深,人们精疲力竭,才宣告结束。
这样的番茄大战,给田大旺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没想到,小小的番茄竟给小镇带来这么大的狂热知名度。
他们按照表姐给他们的地址,找到了一个叫古力特的番茄种植农场商人,他们一踏进古力特的番茄温室大棚,就深感与他们的差距。
大棚之大超出了田大旺的想象,而且通体没有一块塑料膜,皆是透亮的弧形玻璃房,钢架网络纵横交错,秧苗都悬在地面以上,红、黄、青各色番茄挂满藤架,像一串串小灯笼。在钢架结构之间,有电瓶车载着游人来往穿梭,有采摘的,有打卡拍照的,络绎不绝。此情此景,田大旺和他的同伙,如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一样兴奋和不知所措。
从西班牙回来,田大旺心潮澎湃,他有一个设想,他要建设自己的番茄小镇。
中国的农民自古朴实无华,喜欢固步自封,有了稳定的利益,就不再喜欢冒险,要想让这些利益正红的大棚连根拔起,他们实难答应,保守与开放、现代与古老,交织在一起,田大旺虽然召集了村委开了多次会议,统一了思想,但村民的两次统筹会,同意拆除现有保温塑料大棚、改为投资建钢架结构全玻璃智能恒温大棚的人数仍不过半。
田大旺让我看了他的“番茄小镇”计划蓝图,我虽不大懂农业种植,但成立“番茄小镇”我还是举双手赞成,并积极联系课堂上一个讲“现代农业”的老师,让老师帮着把把关,出些主意。哪知老师正想找一个这样的项目加以深入研究,于是一拍即合,答应等培训结束后,到田家洼亲临指导。
培训班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除偶尔他们到局里办事找我打声招呼外,其余都不再联系。只有老村长、田大旺和两个当过兵的村长算是结下了友谊,谁村逢赶集庙会什么的好事,都会提前通知我,到其家聚会小酌。
经过两年多筹备动工,到2018年,田大旺的“番茄小镇”终于建成投产,在第一批番茄成熟之际,他曾给我打电话,让我抽时间一定参加他的“番茄小镇”的开园仪式。我因在外地无法赶回,遗憾错过了。据说,开园那天,省市县多家媒体皆临现场报道,“番茄小镇”迅速走红,成为人们观光采摘的不二之选。
今年“五一”节前夕,他驾车到局为儿子领取结婚证。我因在外参加迎“五一”乒乓球比赛,没能与他相见。他邀我一定在“五一”期间到他那里尝尝他的无土栽培的新品种番茄,我愉快地答应了。
尽管从市电视台和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对“番茄小镇”有些了解,但当我和两个朋友到达番茄小镇时,还是被眼前一望无际、宽敞明亮的玻璃大棚给震惊了。
走进大棚,银色网架纵横交错,五颜六色的果蔬映入眼帘,一串串红黄绿小灯笼似的番茄挂满网架,一股股浓郁的番茄甜香沁人心脾。滴灌设施、进水管道、运输专用轨道设施有序排列,观光电瓶车载着游人穿梭在网架之间,采摘区的游人置身于串串小红灯笼番茄之中任意挑选。放眼望去,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一种跨越时空的观光农业文化体验,一种古老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一幅绚丽喜庆、和谐共生的番茄王国画面。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来到番茄小镇的巨幅沙盘旁,鸟瞰沙盘,整个番茄小镇尽收眼底。
这是一座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番茄小镇,占地约16万平方米。小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共流转耕地两千余亩,建有9个种植区,2个观光区,2个设备区,配置有——分拣、分装、保鲜、配送一体自动化流水线和冷链运输技术一条龙服务。
大棚均采用无土椰糠栽培,智能光照、温度数控、熊蜂授粉、智能水肥一体化浇灌;而且番茄品种也多种多样,像西班牙的“梅里亚番茄、拉夫公牛番茄、小太阳番茄”等国际新品种也应有尽有,十足一个国际范。
原来,初建伊始,田大旺就与西班牙布尼奥尔镇番茄种植集团达成意向合作协议,由他们无偿提供技术支持,田大旺他们引进购买他们的番茄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共同研发培育新品种,这种强强联合,互惠共赢合作模式,使双方皆受益匪浅。
从沙盘介绍区出来,迎面正撞见田大旺。他看上去明显比十年前苍老了许多,寸头还是以前的寸头,只是已经花白。他一把握住了我的手,向身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激动地说,当初就是这位领导对我的支持与鼓励,给我联系党校的李老师到我们村做群众的工作,才让我狠下一条心,建成了这个番茄小镇……
在接待餐厅里,大旺又给我看了他的未来构想蓝图。
如今,他已身兼数职,除去村长、书记一肩挑外,还兼任番茄小镇集团的董事长。他已不满足现有的种植规模,他不但带领田洼村致富,还要以番茄小镇为圆点,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大棚种植户,为他们送种子,送设备,送技术,建立农耕创意园区示范板块,依托番茄小镇成功经验,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立志成为振兴乡村建设路上的“领头雁”,等条件成熟了,也要在他们田洼新村,开展西班牙布尼奥尔镇规模,中国式的“番茄大战”。
我与他击掌,并第一个报名参加“番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