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白马涌泉见闻(散文) ——海南环岛之旅十二
一
游览海花岛之后,晚上住在白马井镇。查看高德地图,发现距离住处一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众景点:白马涌泉。
白马井的得名,与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有关。相传,东汉建武十八年,即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此地,天气炎热,人困马乏,非常饥渴。将军的坐骑白马,却很有灵性,用蹄子刨沙子。刨着刨着,沙地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一下子就解决了军队喝水问题。后来人们在此挖掘,出现了一眼水井,叫做“白马井”。
二
一大早,我们开车到白马井所在地,看到巷子里的村民,各忙各的,鸡犬相闻,安静闲适。白马涌泉位于巷子中间的一处小小院落之中。当然,这个院子,也和普通院子不同,周围只有不到一米高的围栏。所以,站在巷子里,一眼就能看清楚院子里的一切。
在白马涌泉门口上方,有一道红色的横匾,上面写着“白马涌泉”四个黑色大字。门口两边的方形白柱上,有一幅大字对联:“堪笑云台书大将,何如白马涌甘泉。”看来,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这口井泉里甘甜的井水,带给村民的便利和好处,远远胜过朝廷封赏的那些虚名!大对联的两边,还有一幅小字对联:“白马奋蹄留胜迹,涌泉甘液播芳名。”很明显,是赞扬这匹有灵性的白马。在小对联之外,墙壁上还贴着一些写着文字的红纸,其内容当然都和白马涌泉有关,如白马涌泉简介,李昌明的《白马井古诗》等。紧挨着门口的右手边下方,有一块低矮的水泥石碑,是儋州市人民政府立起来的,上面有红色大字“白马井”,并说明这是儋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白柱的上方,各挂着一个红灯笼,各插着一面古代红色战旗。红色战旗上面,有黑色的飞龙图案,彰显将军征战的气势和神威。在小院周围的矮栏杆上,也插着不少彩旗。假如有风,战旗飘扬,小院就有了一种神奇鲜艳的气氛。
站在门口,一眼就能看到那口神奇的井泉。井口是用水泥砌成的,四方形。井台上,放着一个铁皮小桶,桶带上系着一根绳子。俯身朝井口望去,在井水水面上,有倒映着自己和天空云彩的影子,微微晃动。看样子,井水清澈,水量充足。井口后面,是一个只有几根铁柱子支撑着的、长条形的简易棚子。棚顶是赭红色。棚子下面,挂着七八个红灯笼,规格形制与大门口的灯笼一样,上有“欢度佳节”的字样;棚子周围,也插着几面红色的、黄色战旗。
棚子正中,站着一匹身上披着红布条,脖子上、头上都戴着大红布扎成花朵的白马。只见白马头朝向大门口,身姿矫健,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看样子,老百姓是用自己心目中健美姿态的白马来塑造将军的战马,拿喜庆的红布红花装扮着战马,采取中国文化中最传统、最隆重的方式来纪念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
望着眼前的白马,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位身着盔甲、骑着白色战马、英姿勃勃、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充满了传奇色彩,平定匈奴,征讨羌族,平定岭南,北击乌桓、出征五溪……
既然是旅游,也不能免俗,拍了几张照片,记住这难忘的时刻,留住这纪念英雄的井泉和白马!
三
在标志石碑的右边,有一把蓝色的遮阳大伞。遮阳伞下面靠墙的位置,有一个小小的祭台。祭台后面的墙壁上,照例有不少的红色贴纸,上面有祝福吉祥的话语。祭台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功德箱,还有几瓶白酒,几个倒满白酒的杯子;两个盘子里,摆的是祭肉和时令瓜果。祭台外面,还有一个铁架子,上面有一个香炉。
我们到达的时候,恰好有人正在拜祭。香炉里点燃着三根红香烛,一位戴着眼镜、穿着大红上衣、卡其色裤子、脚穿运动鞋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页写满字的大红纸,站在香炉前,恭恭敬敬地、大声地、全神贯注地朗读着,语调激昂,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很明显,这位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应该是村里有文化的热心人,他正在替什么人祈祷。红衣男子的身边,站着一位年龄稍微大一点的男子,躬着背,虔诚恭谨,静静地等待着。至于他读的什么内容,我们仔细听了一会儿,一句也听不懂。也许他说的是本地方言。
终于读完了,只见那位穿红上衣的男子,将手中的红纸放在蜡烛火焰上,看着纸张慢慢点燃。待到红纸烧为灰烬,那两个人一起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嘴里还在念叨着什么。到此为止,祈祷仪式就结束了。
碰巧的是,我看到了一位姑娘,从旁边走来,穿着蓝色的牛仔衣裤,身材丰满,面带笑容。她拿起井台上的小桶,抓住绳子,从井里打水。看准机会,我走过去问姑娘,这个地方住的是不是黎族人。姑娘说,村子里都是汉族人,很早从大陆迁居到这里,说的是普通话。五指山、三亚那边有黎族人。我问姑娘,刚才那个人在读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姑娘告诉我,这是村子里的习俗,为自己家的孩子祈福的。他们认为,这样敬献祭品,祈祷祭拜之后,神灵就会保佑孩子,孩子就能平安健康地长大。
看来,伏波将军马援和他的白马,在此地已经被村民看作神仙神马,能够保佑村民平安吉祥如意。
四
中国人在信仰方面,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是非常务实的。黄帝、炎帝、大禹、商汤、文王……这些心系老百姓,为老百姓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被老百姓一一地尊奉为神仙,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祭拜和纪念。
提起马援将军,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马革裹尸”,就是他为朝廷东征西战、不惜牺牲生命而说出的豪言壮语。当年,光武帝刘秀拜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命令他率领大军,南下平息交趾之乱(交趾,即现在越南河内一带。在汉朝的时候,交趾一直属于中国的领土)。据说,马援在南征交趾时,率领大小船只有一千多艘,步兵骑兵有两万多人,真是声势浩大,势如破竹。大军一路南下,出湟水,下苍梧,翻山越岭,水陆并进。平息战乱之后,马援命人立起铜柱,作为东汉与南方外国的边界。此后,“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就成为常用典故,表示将领征战边疆立功的意思。如唐朝诗人李商隐在《祭全义县伏波庙文》中写道:“鸢泊启行,蛮溪请往。铜留铸柱,革誓裹尸。”高度概括了马援一生征战所取得的伟大功绩。
接着,马援又建立珠崖县,使被抛弃八十多年的海南岛,重新归属到东汉朝廷,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让海南岛与大陆的交往恢复正常。
但是,有些学者考证史料后认为:马援本人没有到过海南。尽管如此,海南百姓并没有忘记他重新建立珠崖县的功劳。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伏波将军的英名,依然在海南岛传颂,大家还是以这种传统的方式纪念将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笠翁对韵·四豪》中,有这么两个对句:“马援南征栽薏苡,张骞西使进葡萄。”马援南征回来,用车子装载薏苡,准备种植;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进献给汉武帝。无论是马援南征,还是张骞西使,都是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贡献,他们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纪念,确实是实至名归。
二〇二五年五月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