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愿歌唱永远陪伴你(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愿歌唱永远陪伴你(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5730.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1发表时间:2025-05-11 11:24:41

前几天,晓荷的日照老师,将她学唱越剧“黛玉焚稿”的小视频,发在了社团群里,我听后,觉得唱得不错,有一定的水平。在我周围,喜爱越剧的,几乎都是江浙沪一带人,一个山东女子能爱上越剧,让我惊奇,也让我颇有敬意。
   我也喜欢越剧。1978年,越剧电影《红楼梦》解禁,在央视播放,轰动了千家万户,那时候,电视机还只有少数人家有,而且是黑白的。即使这样,《红楼梦》播放的那天晚上,不少人都涌到有电视机的人家去看,我也是其中之一,从那时候起,我便喜欢上了越剧。但喜欢与酷爱,还是有差距的,因为我仅限于喜欢,喜欢听,喜欢看演出,但从没唱过。在这点上,我妻子比我要忠诚得多,她是个标准的戏迷,除了越剧外,沪剧、淮剧、粤剧,甚至河南梆子,她都能唱得像模像样。只要有越剧沪剧演出,她听说了,非要让我去买票,还得让我陪她去看。前几年,上海越剧院、沪剧院,以及淮剧团等,连续不断地送戏到郊区,她听说后,一大早就去影剧院排队,买回来好多票子,并且场场让我作陪。陪看越剧沪剧倒也罢了,其他剧种,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可也没办法,只能尽量陪她去看,不过,到了剧场,她兴致勃勃地看戏,我却在一旁睡大觉。
   妻子嗓音条件不错,明亮而不失柔和,她最喜欢学唱越剧里的徐派唱腔,徐派也就是徐玉兰老师,还有就是沪剧里的杨派唱腔,杨派也就是杨飞飞老师。妻子曾经在小区的一次迎春联欢会上,学唱杨飞飞的《卖红菱》,得到宝山沪剧团一位专业老师的好评。
   我过去一直不知道妻子还有这么个爱好,和她谈了两年恋爱,她始终没跟我说,我也一直蒙在鼓里。直到结婚当天,众人闹新房,直嚷着要新娘表演个节目,她才落落大方地清唱了一首徐玉兰的《金玉良缘》。当唱词“林妹妹,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从她口中缓缓流出,那高亢明亮的嗓音,有模有样的架势,引得众人阵阵喝彩,我这才知道她竟然会唱越剧。
   其实,像日照老师和我妻子这样喜欢唱戏的人,社会上还真不少,只是我们不了解。在上海,几乎每个公园都有戏曲爱好者,每天上午聚在一起演唱,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我过去在杨浦公园里,经常看见一群老头老太穿着戏服,围坐在一起,有的在伴奏,有的在演唱,热闹的气氛,引来很多人围观。同时,每一个街道或者小区,都有戏曲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定期开展学习和活动。在我所在的街道,就有戏曲沙龙、戏曲学习班,是喜欢唱戏人聚会的地方。
   在这些喜欢唱戏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些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回归家庭,有大把的时间来追求自己曾经的梦想。
   我小时候在李家宅呆过好几年,那时候还在文革时期,我们李家宅,有一户人家的父亲,退休后整天在家拉京胡唱京剧。如果京胡拉得好京剧唱得好倒也罢,恰恰相反,他两样都不行,拉锯子似的琴声,以及刺耳的学唱,让周围的邻居不堪忍受,于是纷纷向他家人反映。然而,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居委会知道后上门劝说,他不但不听,还振振有词:我在我自己家里玩,碍着谁啦?你们不要搞错,我是在向杨子荣学习,杨子荣是英雄人物,阻碍我学习英雄人物,后果你们知道吗?居委会没办法,只好腾出一间放杂物的小屋,给他拉琴唱戏,总算平息了纠纷。事隔两年后,有一次,我去沪东工人文化宫看演出,他居然也出现在舞台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他倒是唱得有模有样。
   像这位退休人员为了追梦,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为了找乐子,找健康。对老人而言,找乐子很重要,不亚于喝水睡觉。老人回归家庭,如果没有自己的乐趣,整天就是忙于家务,当儿女的保姆,久而久之,自己的身心健康,就会出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社会上这样的事情还真没少见。曾经听我大哥说,他有一个同事,人很老实,退休后想到棋牌室,搓点小麻将,妻子却将他看得死死的;他想和单位同事去西藏旅游一趟,妻子骂他不懂事,说,儿子要结婚,正是用钱的时候,他因此没去成。退休没几年,有一次,他去超市买东西,突发心梗,没抢救过来,离开了人世。妻子后悔莫及,哭得一塌糊涂。所以,老人要有自己的乐子,这个乐子就是爱好,唱歌、跳舞、钓鱼、写作等等,哪怕喝酒打麻将,只要掌握个度就行。
   喜欢唱戏,是老人众多兴趣之一,唱戏和唱歌一样,除了快乐外,还有其他好处。首先是健康。我以为唱戏唱歌都是一场运动,尤其是唱戏。很多戏曲都是高亢激昂的,唱的时候,需要喉咙和肺部用力,这样才能产生气流,一段戏曲唱下来,整个呼吸肌与隔肌都得到了锻炼,人的肺活量也会逐渐增大。肺活量变大了,就能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抵抗力,防御各种疾病的入侵。
   我曾经工作20多年的服装厂,有一位姓罗的女工,比我大12岁,她从小就喜欢唱豫剧,常香玉是她的偶像,而她却是苏北人。每天下班,她都要在更衣室吼几声才回去,单位只要有文艺活动,都少不了请她来一段。40多年没见,去年服装厂同事聚会,她当场清唱了《花木兰》里的一段,高亢激昂的声音,引得很多食客围观。我看见她脸色红润,神采奕奕,哪像个82岁的老人?再了解下来,她没有任何老人常见的疾病,健康得很。我当时就在揣摸,这是不是跟她喜欢唱戏有关?
   喜欢唱戏或者唱歌,也能增强老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的记忆力,也会越来越差,常常记不住事,而唱戏唱歌需要记谱记词,这样反复的记,反复的练,就等于给脑子不断做体操,不断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从而避免过早衰老。
   总而言之,无论是喜欢唱戏,还是喜欢唱歌,都是百利无一害的娱乐,愿歌唱永远陪伴你!
  

共 2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越韵流转处,皆是人间情。山东女子晓荷痴迷越剧,沪上阿姨热衷戏曲沙龙,社区罗姐豫剧唱腔穿透岁月,戏曲爱好者的身影在生活的缝隙里生长出别样芳华。这何尝不是时代的绮丽注脚?从公园合唱团的银须锦袖,到工厂更衣室的粗犷吼腔,戏曲不再局限于江浙水乡的粉墙黛瓦,而成为无数普通人抵御庸常的精神铠甲。罗姐的高亢豫调震颤年轮,晓荷的黛玉焚稿跨越山海,证明戏曲之美不设地域壁垒。而那些退休老人在方寸舞台上的每一次登台,何尝不是用丹喉红袖,对抗着被时光碾碎的庸常?戏曲于他们,既是肺腑的运动,也是记忆的体操。每一声念白都敲打神经末梢,每一拍鼓点都唤醒沉睡细胞。当杨浦公园的合唱声穿透晨雾,当戏曲沙龙的水袖扬起岁月涟漪,舞台上那些或苍老或娇嫩的面容,都在用音符宣告:这不是消遣,而是生命的另一种修辞。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1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1 11:26:02
  戏曲的热爱跨越地域与年龄,山东女子晓荷的黛玉焚稿与沪上阿姨的戏曲发烧,交织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从公园合唱团的银须锦袖到工厂更衣室的高亢豫调,戏曲不仅是肺腑的运动、记忆的体操,更成为对抗庸常的精神铠甲。当罗姐的岁月声线穿透时光,戏曲正以古老韵律,为现代人的灵魂镀上一层绮丽的光晕。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5-11 13:30:34
  多谢芹芹森老师的编辑,辛苦了。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1 11:27:0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5-11 13:30:51
  再次感谢!
3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1 18:30:40
  这篇散文生动形象地捕捉了越剧爱好者们的生活日常,无论是山东女子跨越地域的痴迷,还是社区罗姐高亢豫唱的硬朗生命力,都被作者以烟火气十足的笔触勾勒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戏曲爱好者的尊重与敬意,更精准剖析了唱戏对老人身心的滋养。全文思路开阔,从公园合唱团的热闹到工厂更衣室的粗犷吼腔,层层递进叩问戏曲之于平凡生命的深刻意义,有一种质朴却直击人心的力量!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5-11 19:27:25
  再次感谢芹芹森老师的精彩留言。
4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5-11 20:00:35
  喜欢江南小溪的这篇文章。我不是票友,亦没有你妻子的迷,但我也喜欢听戏,老了也在全民K歌上唱几嗓子。老师写的挺准人老了,有点儿爱好,确实对健康有益。另一方面窃以为,老年人的喜好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那个时代铸就了的。虽然年轻人不一定理解,但这毕竟是一种传承不息的正能量。拜读学习了。写的真好。祝夏安胜意。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5-11 22:01:44
  多谢老师的光临,并留下美好的评语。
5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5-12 15:09:17
  拜读江南小溪老师精心创作的《愿歌唱永远陪伴你》优秀作品,越韵流转处,皆是人间情,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5-12 17:56:41
  多谢老师的光临,并留下精美评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