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母亲进城(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母亲进城(散文)


作者:周仓 童生,98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发表时间:2025-05-12 14:14:45
摘要:母亲最后一次进城是因为身体原因,她病了,只能到城里治疗,我给她租了医院附近的一间房子,曾经在城里一天也呆不住的母亲,生病后也只能接受她眼中如同“牢笼”般的生活了。

母亲进城已是年老时的事了。
   她年轻的时候,活动范围最远的就是岩坦区(现在叫岩坦镇)。那时,我们还是小孩,要是哪天看到母亲换上干净的衣裳,拿火钳卷头发的时候,就会好奇地问:“妈妈,你去哪里啊?”母亲佯装生气地回答我们说:“去温州杭州上海,一起去不?”说完,她掸了掸刚涂了白色粉笔的小白鞋,换下脚上的解放鞋,抻了抻衣角,拢一下头发,出门走了,留下我们几个在原地相互嘀咕着说,妈妈要去杭州了。
   母亲不识字,但她是个“会人(能人)”,家里的所有对外事务全部由母亲负责。农忙时节抢收抢种时的喊人帮忙,向邻里借耕牛,向熟人借学费等等,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完成。她常跟我们说自己要去温州杭州上海,说到底,她只是在表达一种想去这些地方的一种愿望罢了。温州杭州上海那么远,怎么可能早上出发,傍晚就回来了呢?其实,母亲只是去岩坦区或溪口乡上买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
   八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别说杭州上海,就算温州,都如同“传说”一般,让人神往。记得我读初中时,学校有一次组织旅游,一选温州江心屿,要交5元出游费,可以坐中巴车来回;二选大若岩陶公洞,费用是3元,只能坐三轮卡。大若岩在岩头区碧莲镇,离我们学校近。出门旅游的同学都希望去远一些的温州城,但是由于费用问题,我最后选择了去大若岩,从而失去了一次进城的机会。至于母亲,更是不会花大本钱无缘无故去温州。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给大农村人带来了更多的赚钱机遇。母亲头脑活络,她不像其他很多农村妇女那样,进城做护理工作,她是进城去“做买卖”,主要是把家里的农产品运到温州城,卖给城里的小商贩。
   母亲生意做得最好最多的是落花生和板栗。这两样东西都是她和父亲亲手种亲手摘的。秋天里,黄灿灿的板栗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长满刺的板栗果子,一阵秋风吹过,板栗从熟透的已裂开的栗壳中纷纷掉落下来。母亲随同父亲,头戴箬笠,手持柴刀,在柴篷中一颗一颗捡着板栗。这个季节,地里的落花生也成熟了,母亲和父亲一早就来到地里把落花生拔出来挑回家,并连夜就着煤油灯将花生从藤上摘下来。他们将嫩的、不好的花生挑掉,将饱满的卖相好的花生装进蛇皮袋,次日凌晨由父亲挑到公路边,等发往瓯北码头的班车,再乘渡轮到温州安澜亭码头进城。
   母亲的花生和板栗都是挑到“十三层”后面的弄堂内交易,“十三层”是那个年代温州城最高的建筑,算是标志性建筑之一了。那里有一位老奶奶,她充当中介的角色,在买方和卖方谈好价格后负责过秤,使交易完成,收取一点交易费。这位老奶奶非常热心,如果哪天我母亲带的东西多,当天卖不完需要留待次日再卖时,老奶奶会提供一条被子供我母亲在弄堂里过夜时用。
   那个时候,我们兄弟几个都已在温州城市里安了家,只要父母亲挑花生或板栗进城时,我们都会提早到“十三层”等她,陪她卖花生。
   母亲将装满花生或板栗的蛇皮袋子在弄堂里一字排开,打开口袋方便商贩检验。吃过早餐,商贩陆续来到十三层,对母亲的花生挑挑拣拣,他们抓起一把花生,放在左掌心,用右手的两根指头捏了捏,放下,再在另一个袋子里抓出来一把,又捏了捏,然后问道:“你这花生多少钱一斤?”母亲说3元。商贩说,你这个花生不够饱满,2.8元卖不卖?母亲说自己的花生都挑选过的,没有开价,3元一斤一分不少,商贩看看母亲价格不松口,就将手往袋子底部戳,在中间位置抓出一把花生检验,发现没有掺杂次品花生后,同意3元一斤成交。一旁的父亲脸色渐渐地难看了起来,他不喜欢自己种出来的花生被人这样挑挑拣拣,他认为自己种植的产品像自己的孩子,个个都无可挑剔,容不得别人嫌弃。眼看父亲要发出脾气,母亲扯了扯他的衣服,暗示父亲忍住,当商贩一二三的数着袋子让老奶奶过秤时,父亲的脸舒展开了,母亲笑着付了老奶奶的过秤费,一笔生意顺利完成。
   这是母亲进城的方式,直接以贸易开端,可谓是高大上。后来随着年龄地增大,母亲上山下地干农活机会越来越少,每年捡的板栗和自己少量种植的花生,收获后也都分发给了我们,她自己也有了一些积蓄。渐渐地,她也谋划着改变生活方式,平时闲暇时光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在城里的几个兄弟经常要接她到城里来住,母亲总是推脱,她说,“你们都有自己家庭,媳妇娶的都是城里人,妈妈一个农村人跟你们住在一起会不方便的。”但是我们再三解释,说自己的妻子很好相处,不存在她所担心的问题。母亲最终拗不过我们,答应跟父亲进城试住。
   以前,母亲父亲在十三层卖完花生当天就回去,偶尔一次没卖完的,也都是连夜守在那个弄堂里。母亲说,搬东西不方便,夜间万一有人来拿找货,还能做买卖。这次来我家是纯粹住下来,我开车接母亲,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驶过,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灯时,母亲看着前方长长的车道,又看看对向车道的空旷,她抱怨说:看着真难过,明明那边一辆车都没有,大家却偏偏挤在这边。我忍不住笑了,赶忙解释说那条道是给反方向车辆行驶的,在城市里大家都要遵守规则,不然就会乱套。母亲听完恍然大悟说:“你这样说倒也对。”
   母亲从未真正在城市里生活过,她住在我家一会站起来走到窗前,向窗外望去,一会坐下来东看看西瞅瞅,显得坐立不安。为了让她跟父亲能住得习惯,我特意买了她最喜欢看的武侠片碟片放给她看,可母亲依然如坐针毡。艰难地度过一夜后,第二天早上,我给她烧了一碗黄鱼面,没想到她吃后,说这种烧法鱼腥味很浓,自己勉强熬下去的,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笑完后她严肃地跟我说自己想回乡下,在城市里像坐牢一样,日子漫长,太难熬。没办法,看着她六神无主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只好送她回到乡下。
   母亲最后一次进城是因为身体原因,她病了,只能到城里治疗,我给她租了医院附近的一间房子,曾经在城里一天也呆不住的母亲,生病后也只能接受她眼中如同“牢笼”般的生活了。
  

共 23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母亲进城为话题的精彩散文。文章以事寄情,深情依依。在一连串的回忆中,作者先从儿时的记事说起:母亲常说去温州广州上海,原来是去镇上买生活生产资料。在八十年代,自己上学时曾体验了出游的艰难,这也印证母亲远行的美丽"谎言″。其实母亲的聪明和智慧就藏在这进城中。后来她借改革开放的机遇进城“做买卖”,虽然做得最好最多是落花生和板栗,但也尽显生意的诚信和艰辛。尤其那做生意的环节,讨价还价,过秤,卖不完要在城里过夜。在这林林总总中,原来作者母亲从没真正在城里生活过,其吃苦勤劳能干尽显对家庭对儿女的付出上,令读者心酸的还是作者母亲最后一次进城,确是因身体原因……这种难以抒怀的感情真的是令人泪目。欣赏佳作,期许无限!【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12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5-05-12 14:19:03
  母亲进城戳痛多少人人心,为了儿女她奔波于城里与乡下之下,对孩子说去了遥远的大城市,其谎言掩着大爱!后来的生活浪花,其实更是细微处让人深思!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5-05-12 14:20:24
  欣赏佳作,感悟赤心,敬仰油生,遥祝文笔丰锐,生活安好!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5-12 19:22:29
  文章洋溢着质朴而深沉的亲情。母亲一生为家庭操劳,从年轻时操持对外事务,到改革开放后进城做买卖,她的坚韧与勤劳令人动容。即便生活艰辛,她也努力为家庭创造更好条件。后来,母亲虽年事渐高,却仍体谅子女,不愿给子女添麻烦。而当子女坚持接她进城,她在城市的新奇与不适应中,也展现出对子女深深的爱与依赖。这份亲情,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日常里,用理解、包容与付出,编织出温暖而动人的篇章。文章饱含深情,情真意浓,将母亲勤劳、智慧、通情达理、与时俱进的形象生动展现出来,让人心生敬意。佳作,拜读学习。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
淡淡的云彩
回复3 楼        文友:周仓        2025-05-13 09:05:25
  感谢社长的留评,留言全面解读了小文,很到位,谢谢。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5-13 06:09:08
  恭喜周仓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鲜亮的红豆!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让人回味不断的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感谢老师大力支持云水,期待更多精彩呈现,问好老师,五月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周仓        2025-05-13 09:04:21
  感谢华为老师的精彩编按,辛苦了。
6 楼        文友:乡笛        2025-05-13 17:07:53
  母亲进城,尽显儿女孝心和母亲的勤劳朴实。文章构思巧妙,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引人入胜。好文章,拜读学习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