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香】上甘岭战役英雄多(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上甘岭战役英雄多(散文)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故事


作者:碧薇萍 童生,718.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发表时间:2025-05-12 15:11:59
摘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每当人们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电影《上甘岭》中浴血战斗的志愿军英雄们。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12人当中,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就有3人,他们是黄继光、胡修道、孙占元;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功臣和英雄集体。仅15军在战役中就涌现出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下面,再列举几位功臣、英雄:
   苗族战斗英雄龙世昌,1928年生,贵州省松桃县沙柳乡(今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镇)人。1950年5月参军,1951年7月参加志愿军出国作战,在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排1班当战士。上甘岭战役中,10月19日晚,志愿军向上甘岭表面阵地之敌发起反击,8连1排担任突击任务。敌人11号阵地一个地堡里射出密集火力,阻住志愿军进攻道路。龙世昌和杨胜初奉命炸掉地堡。他俩一左一右向敌人地堡隐蔽前进,当接近地堡10多米时,右边的杨胜初中弹倒下。此时,龙世昌借着敌人的照明弹看见身边有一具敌人尸体。他灵机一动,双手用劲将敌尸推滚下去,顺势趴在一边。敌人以为又出现目标,机枪子弹向敌尸追随射去。龙世昌趁机跃近地堡,投进两颗手榴弹,将其炸毁。突击队进到11号阵地右侧,8号阵地两个地堡和主峰阵地一个大地堡又射出交叉火力,把突击队前进道路死死地封锁住。龙世昌冒着弹雨迅速向8号阵地跃进,途中两处负伤。他带伤向前爬去,迂回逼近第一个地堡,投出一颗手雷将其炸毁。接着冲至第2个地堡,把另一颗雷甩了进去,把地堡炸毁了,龙世昌也被震昏了过去。龙世昌苏醒过来后,看到主峰阵地敌人最后一个地堡里的机枪还在继续射击。一个战士前去爆破,中途负伤倒在地下。龙世昌握着爆破筒,快速跑到敌人地堡旁。敌人的地堡是掩盖封闭的,十分牢固,要炸掉它,必须把爆破筒塞进去才行。龙世昌别无选择,毫不犹豫地沿着地堡边缘,向敌人机枪射击口爬着靠近。到了火力射口下,他毅然拉开爆破筒引火线,将爆破筒从射口塞进地堡。他刚要松手,不料敌人竟将爆破筒推了出来。龙世昌眼明手快,立即将爆破筒抓住,又塞了进去,敌人又拼命地推出来。爆破筒“吱吱”冒着兰色火焰,7秒钟就要爆炸。就在这一瞬间,龙世昌不顾一切地将身体扑向地堡机枪射口,双手牢牢握住爆破筒,用胸膛紧紧地抵住爆破筒的顶端,“轰隆”一声,地堡被炸塌了,龙世昌壮烈牺牲。他被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二级国旗勋章。
   赖发均,1933生,四川省中江县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1年夏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4团3营8连战士。10月19日,在上甘岭战斗中,8连配合另一支部队反击597.9高地。为了给冲击部队打开道路,他英勇冲向敌地堡进行爆破,炸毁了敌人一个火力点,自己也负了重伤。就在这时,他发现突击道路上又出现敌人火力点,发起冲击的部队,又被敌人火力压了下来。他咬紧牙关靠近这个火力点,把一颗手雷投入地堡,手雷爆炸掀掉地堡一个角,地堡里的敌人仍在继续射击,他再次负伤。他从地上挣扎起来,用最后一颗手雷炸毁了地堡,自己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蔡兴海,1931年出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49年12月参加解放军。抗美援朝时,在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第8连任副班长。1952年11月2日,在上甘岭597.9高地的一个阵地上,他创造了用手榴弹“打空爆”的办法,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从早至晚全班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打退敌一个排到一个连的7次冲击,歼敌400余人。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赵毛臣,1924年农历八月初九生,河南曹镇乡赵庄村(今平顶山市郊区)人。1947年11参加解放军。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入朝,在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4连任指导员。1952年秋,美军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猛烈进攻,4连于10月19日进入阵地。在20日的激战中,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连长、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先后受伤。退守坑道后,赵毛臣把坑道中分别归属4个单位的战士组织来,开展团结互助,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在坚守坑道的14个昼夜里,克服了洞口被炸塌、严重缺水等困难,并组织小部队向表面阵地之敌出击11次,炸毁敌火力点7个,掩蔽部一个,毙伤敌70多人。11月1日夜,坚守坑道的战士们配合反击部队收复表面阵地。至5日,赵毛臣组织战士打退敌人50多次进攻,坚守住阵地。志愿军领导机关给赵毛臣记特等功,授予“模范政治指导员”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赵毛臣二级国旗勋章。
   牛保才,1927年生,山西壶关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营部电话班任副班长。1952年10月14日,美军对上甘岭志愿军阵地发动进攻,飞机、大炮轰炸异常猛烈,营指挥所通往前沿的电话线全被炸断,牛保才立即前去接线。路上,他左大腿被炸断,仍艰难地爬到断线的地点,用嘴咬住一个线头,又用一只手拉住另一个线头,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接通线路,保证了部队的通讯联络,直至壮烈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这位英雄的电话兵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林炳远,1933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51年参军,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6团第9连战士。1952年11月1日,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连队反击597.9高地。在夺回主要阵地后,约一个连的敌人在坦克掩护下反扑上来。他迂回到敌侧后,连续投掷手榴弹、手雷将敌击溃。当前进到一个洼部附近时,又发现有两个排的敌人在集结,他奋勇直入,毙敌20余人。在击退敌人的反扑中,他不断进行阵前冲击,又大量杀伤了敌人。他在这次战斗中共毙伤敌140余人。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易学才,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7连战士。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连向597.9高地进行反击。进攻道路被阻,部队有了伤亡。他越过敌人层层封锁,连续炸毁敌集团火力点3个,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随后他又坚守坑道,用缴获的机枪、六○炮等武器击退敌人数次反扑。战斗中,他共缴获机枪14挺、卡宾枪73枝、火焰喷射器2具,歼敌百余人。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欧阳代炎,1926年生,湖南耒阳人。1949年10月参军,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4团第4连副排长。在上甘岭战役的一次战斗中,突击队的排长牺牲后,他立即代理指挥,继续向敌占阵地发展。途中被敌火力封锁,冲击受阻,伤亡增加,他立即运动到暗堡侧后,把它炸毁。但另一路敌人却趁机向他反扑过来,他一手打枪,一手投手榴弹,打退敌人两次反扑。后因双腿被炸断,无法行动,敌从侧面迂回将他包围。这时,他毅然拉响手榴弹,滚进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女功臣王清珍,北京人,父母是北京铁路工人。在她出生前父母调到汉口火车站工作,她于1936年在汉口出生。1951年初,年仅15岁的王清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在第15军45师野战医院任卫生员。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王清珍在上甘岭坑道里,一个人负责3个坑道并排躺着的20余个重伤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伤员打水、喂饭、洗绷带,背伤员到坑道外解大便,口对口地给伤员进行人工呼吸,用嘴给伤员吸痰。有的战士面部烧伤了,嘴又干又裂,咀嚼困难,药品吃不下去,她就先抿一口水,将药片放在嘴里咬碎,含着水口对口地将药水送到伤员的口里,用舌头清洗他的口腔。有的伤员不能吃饭,她便一口一口地喂。伤员们经常有人逗她:“你才多大啊?这么小到这里怕不怕?”每当这时,她都会仰起头来、睁大眼睛告诉对方:“你们死都不怕,我在后方医院里有什么好怕!”坑道的生活异常艰难,不仅缺水缺药,而且空气混浊。为了给伤员们解闷,鼓舞伤员战胜病痛的勇气,王清珍唱起了《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和《翻身道情》等民歌,使战友们在歌声中站了起来,走上战场。
   一天夜里,王清珍正在巡回查护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洞口传来轻缓而又沉重的“哎哟”声,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朝出声的那个洞口走去。来到病床前一看,呻吟的伤员就是当天下午刚从火线上抬下来的曹排长。曹排长因腹部中弹,泌尿系统受到重伤,已不能自己排便。王清珍一摸曹排长的小腹,圆鼓鼓的,显然已经胀了很长时间,必须立即导尿,否则有生命危险。她迅速从值班室里找来了导尿管导尿。导尿管塞进去了,尿液还是排不出来,若是在平时,可以用大管注射器吸尿,可现在王清珍没有大管注射器。情况危急,王清珍不顾一切地俯下身,含着导尿管,使劲一吸,一口、二口……,尿液终于流进了罐头盒里。在这特殊环境下,这个只有17岁的姑娘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克服了害羞,做出了惊人之举。王清珍以出色的表现荣立了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人们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电影《上甘岭》中的女卫生员王兰。而王兰的生活原型就是志愿军女功臣王清珍。
   上甘岭特功8连。上甘岭战役开始,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防守着上甘岭597.9高地。1952年10月14日4时,美军、韩军对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了猛烈进攻,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投在8连防守阵地的炸弹5000余枚,炮弹的密度是每秒钟6发。敌人以营、连为单位发动多波次进攻。8连官兵在连长李保成率领下,勇敢迎战,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和敌人反复争夺阵地。
   10月18日夜,连长李保成率领8连全部进入了597.9高地1号主坑道,准备19日大反击。19日开始大反击,8连相继攻取了第1、9号阵地,最后攻克597.9高地主峰(3号阵地)。在战斗中,8连涌现出赖发均和龙世昌两位英雄战士,他们舍身炸地堡,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扫清进攻的道路,战后均被追记为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
   战至21日夜,8连仅剩16人(含伤员),转入597.9高地1号主坑道。134团从各单位抽调出100多人进入1号主坑道,以8连为核心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所有进入1号主坑道的部队,通通编入8连,归8连长李保成指挥。
   23日夜,8连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占领1号阵地,在拿下8号阵地后,8连仅剩5人,根本无法固守。是夜,李保成无奈放弃反击,带着十几个伤员退守1号主坑道。5天内,8连第2次全连打光。副连长侯有昌在此役中负重伤,被背回坑道后,整整4天,水米未进,也没哼过一声,第五天早上牺牲(战后被追记为一等功臣)。
   由于美军炮火封锁得厉害,坑道内缺粮断水,有的战士甚至喝尿止渴。后勤为了供应坑道,提出送到坑道一个苹果记二等功。8连指战员忍饥挨渴,坚持到第九天(27日夜)才闻到萝卜味儿。是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名运输员,终于冲破敌人炮火封锁,九死一生地将3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1号坑道,那一夜8连如逢盛宴。第15军后勤部采购来63000多斤苹果向坑道输送,可敌人炮火太猛烈,最终只有一个苹果进了坑道。
   8连以超生命极限的战斗韧劲,坚守坑道阵地14个昼夜,进行了多次反击,歼敌1760余人。连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兵力消耗。在14天战斗中,45师师长崔建功先后向1号坑道补充兵员有800余人之多,但是只有300多人进入1号坑道,大部分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线时牺牲。8连在上甘岭战役中3次打光重建,其中4班曾4次重建,战役中先后有6次更换班长(均因前任班长重伤或牺牲)。战役结束时,8连仅有8人幸存,在撤出战斗的路上又牺牲2人。
   在8连防守的阵地上,随手抓一把土,就能从土里拨出几十粒弹屑,在一根不到1米长的残存树干上,竟然嵌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8连插在阵地上的红旗,不到2平方米,竟然布满了38一个弹洞。后来,这面战旗作为中国革命历史文物,存放于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上甘岭战役是8连战史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战后8连被荣记集体特等功,被称为“上甘岭特功8连”。
   特功8连连长李保成,1927年8月29日(农历八月初三)生,河南林县临淇镇人。他1946年6月1日参军,1946年12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多次立功。1948年4月二次解放洛阳战役中,荣立一等功。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和一等功各一次,并授予“三勇士”称号。1950年3月参加贵州“剿匪”行动,荣立特等功。在黔西“剿匪”行动中,荣立特等功4次。1951年3月,第15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历任军警卫连连长、团警卫连连长、134团3营8连连长,是当时15军内最年轻的3个连长之一。1952年在朝鲜长芝山防御战中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李保成率8连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立二等功,授予“国际三级勋章”。李保成是电影《上甘岭》钢8连连长的原型。
  

共 56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娴熟细腻的文笔,写出了举世注目的上甘岭战役,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写出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写出了一个个英雄人物。特别是龙世昌、黄继光、胡修道、孙占元等,一个个都栩栩如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赵毛臣,1924年农历八月初九生,河南曹镇乡赵庄村(今平顶山市郊区)人。1947年11参加解放军。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入朝,在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4连任指导员。1952年秋,美军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猛烈进攻,4连于10月19日进入阵地。在20日的激战中,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连长、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先后受伤。退守坑道后,赵毛臣把坑道中分别归属4个单位的战士组织来,开展团结互助,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在坚守坑道的14个昼夜里,克服了洞口被炸塌、严重缺水等困难,并组织小部队向表面阵地之敌出击11次,炸毁敌火力点7个,掩蔽部一个,毙伤敌70多人。11月1日夜,坚守坑道的战士们配合反击部队收复表面阵地。至5日,赵毛臣组织战士打退敌人50多次进攻,坚守住阵地。志愿军领导机关给赵毛臣记特等功,授予“模范政治指导员”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赵毛臣二级国旗勋章。”还有“女功臣王清珍,北京人,父母是北京铁路工人。在她出生前父母调到汉口火车站工作,她于1936年在汉口出生。1951年初,年仅15岁的王清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在第15军45师野战医院任卫生员。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王清珍在上甘岭坑道里,一个人负责3个坑道并排躺着的20余个重伤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伤员打水、喂饭、洗绷带,背伤员到坑道外解大便,口对口地给伤员进行人工呼吸,用嘴给伤员吸痰。有的战士面部烧伤了,嘴又干又裂,咀嚼困难,药品吃不下去,她就先抿一口水,将药片放在嘴里咬碎,含着水口对口地将药水送到伤员的口里,用舌头清洗他的口腔。”读的人心酸流泪,这些英雄人物很值得人们学习,个个令人敬佩,把鲜血和生命都献给了祖国,令后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怪不得有读者发信息都读上瘾了。全文结构严谨,叙述清晰,文章结构好,有创意。好文欣赏,推荐阅读。【丁香编辑 闰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闰土        2025-05-12 16:05:37
  写出了英雄事迹,字字血,声声泪。无不打动人心,不由得对英雄人物肃然起敬,作者文字功底好,语言功夫非同一般。
2 楼        文友:碧薇萍        2025-05-12 16:06:53
  本文是在碧薇萍编写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传》为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艺术再创造,已经和原素材不相同。打个比方:原素材是一幅铅笔素描,本文是在原素描的基础上用了水彩。两幅画虽然画的是同一个人物,但是原来的是铅笔素描,本文却是一幅水彩画。二者已经是不同的绘画作品。这幅水彩画是在江山首发的。
3 楼        文友:闰土        2025-05-12 16:10:41
  真不容易,近六千字,写的太好了,继续努力,读者期待您更多、更好的佳作闻世。
4 楼        文友:碧薇萍        2025-05-12 16:34:51
  编写志愿军英雄事迹文章,我心潮澎湃、泪流满面,仿佛我亲临战场观看英雄们浴血恶战。志愿军英雄们把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打得闻风丧胆,迫使16国联军谈判求和。英雄们打出了国威,震惊了世界,令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志愿军英雄们是党的好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幸福的今天,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缅怀英雄,宣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把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传承下去,是我写文章的动力。愿广大读者学习英雄、以英雄精神为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5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5-12 17:35:00
  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志愿军精神永存!
6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5-14 15:13:48
  抗美援朝精神永放光芒。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