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坟前祭母(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坟前祭母(散文)


作者:岁月零零柒 布衣,20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3发表时间:2025-05-13 10:02:53
摘要:母亲的回忆

【柳岸】坟前祭母(散文)
   我家有一个蓝色的瓷炉,专家说蓝色是古代用来祭祖器物。每年的清明祭祀的时候,先人都惯用蓝色香炉去给已故长辈上坟,炉上面要焚香,还有祭蓝釉的盘儿,上面摆贡品。我记得母亲去世的第一年清明,去给母亲上坟,烧完纸烧完香以后,我告诉儿子先走,我想自己单独再坐一会儿。我倚坐在父母的坟前,本想躺着再靠一会儿,可是北方的清明还是很冷,枯黄杂草的土地上,冰凉冰凉的。母亲和父亲已经失去了往日身上的温暖,我方知道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在这世上对我最爱的人。
   我站起来扑落身上的土,望着已经走远了儿子,慢慢往回走去,这时眼泪已经控制不住流下来。母亲再也不会给我温暖了,禁不住往事涌上心头。
   母亲一生很苦,母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姥姥无法把一个十几岁大的女儿和一个三岁大的儿子养大,就把母亲嫁给人家做童养媳,带着三岁舅舅闯了关东。母亲在做童养媳的时候也是苦乐各半,苦的是当时那个差一点成了我父亲的人才五岁,常常尿炕,母亲就会遭到婆婆的责骂,可是母亲不会再为吃不上饭发愁。母亲十六岁的时候,山东解放了,母亲从此也摆脱了童养媳的生活,到武装部的部长家当保姆。后来父亲打莱芜战役受伤,转业到地方武装部任助理。武装部长做介绍人,母亲就嫁给了父亲。刚刚解放的山东生活还是很苦,饥饿常事。父母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带着仅有的一两双碗筷儿,两副铺盖,抱着我大姐闯关东找我姥姥。东北稍微比山东要好一些,有时吃不饱,最起码能吃半饱。后来有一个下放的机会,我们家就搬到了我出生的屯子黄家屯。母亲和我说,她来黄家屯,就再也不想走了。母亲说她第一次一秋天就能在地里捡够一年吃的粮食,备足一年的烧柴。那时候,黄家屯儿人少地多,地里落下很多玉米棒,谷穗,土豆和满地的秸秆。母亲在山东看不到这些粮食和烧柴。母亲从此在黄家屯儿扎下了根儿,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母亲来到黄家屯儿的时候,那时候还很年轻,刚二十几岁。母亲在我的记忆当中,她是一个最勤劳的母亲,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母亲有一句口头禅,让我至今难以忘记,就是“手是好汉,眼是赖蛋”,母亲常常用句话来鼓励我。比如春天首先是叉园子,母亲就领着我去叉园子。我们家把村头,那大园子很大,有两亩地那么大一个园子,母亲得用叉子一叉一叉的泥,把墙叉到1米高。然后再插上树枝。因为我不愿意给母亲打下手,母亲就常用这句话来鼓励我,说“手是好汉,眼是赖蛋”。果然没几天母亲就把园子叉起来了。叉完园子,母亲又领着我翻园子,翻园子得用铁锹洋叉挖,把那土挖起来,翻过来,这样把土翻宣了,然后再背上一根一根的拢,再一颗一颗种上种子,浇上水。母亲这时就高兴地说“等着好嚼咕马上就长出来了”,果然转眼小苗就逐渐的长起来了,满园的绿色的时候,那心里说不出的那种高兴劲儿。可是挨累的活又来了,就是铲地。母亲不仅仅铲一个园儿的地,还有自留地,自留地家家都有,每家每人都有几分地。我们姊妹八个,十个人可能就分到三亩地左右,自留地可以自己种上自己喜欢吃的,有土豆、黄瓜、茄子、豆角、胡萝卜、角瓜、窝窝……自己家喜欢吃什么就可以种什么。我望着长长的垄,常常杵着锄头叹气,母亲就还用“眼是赖蛋,手是好汉”鼓励我。那时候母亲铲两根垄,我铲一根垄还跟不上,母亲常常两根垄到头了,回头再铲一根。母亲忙完自留地,还得到屯子里跟劳力一起劳动挣工分,农村要靠着公分分钱。有了公分还能多分粮。按照公分分粮,然后再按人口分粮,两种粮加在一起,就是一家人的全年口粮。
   夏天,母亲领着我们哥几个给玉米一棵一棵追肥,庄稼长高了,不能动锄,我们只能在一米多高的玉米地薅草,玉米叶子割的脸和手臂生疼。园子小秧硌开始间苗,简完苗不几天,小秧硌就开始结果了,黄瓜忸,角瓜妞,茄子扭……一个赛一个开始疯涨,若赶上两场雨,或者浇两遍水,就开始吃了。母亲会把黄瓜摘下来扔到水缸里,大热天吃上一根井拔凉水泡完的黄瓜,甭提多舒服了。
   秋天,白天母亲到生产队扒苞米,收秋粮挣工分,找空闲时间领着我们脱扒炕坯,脱坯虽然是男人干的活,因为我父亲放羊在草原。母亲就领着我们和泥,先是翻土,浇水,用二齿子倒好泥,然后她挽起裤脚,两脚站在泥里,一叉一叉往上扔泥。把坯脱好,晒干之后把坯搬回来,母亲就利用晚上空闲时间领着我们扒抗,扒炕是埋汰活,母亲弄得满脸是灰,我们则高兴地躺到用麦秸铺得宣腾腾的地铺上睡觉,母亲为了犒劳我们给她打下手,会在炕洞里给我们烧土豆,烤苞米。秋天的时候活多,扒炕抹墙收拾庄家。农民都知道,三春不如一秋忙。每年秋天,母亲都会让粮仓塞得满满的,她望着房前房后满满的丰收,就会莫名其妙地笑。冬天要来了,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储备一些过冬的柴草,母亲就给我们一每人一根绳子,领着我们去在地里捡柴火,那个时候玉米秸儿是最多的,玉米杆放了一冬天,第二年春天就能烧火。然后到树林带去搂树叶,把树叶搂成一堆一堆的,用麻袋一袋一袋往家背,每年我家园子里都会堆一大堆树叶,留到冬天烧炕,甭提炕多暖和了。母亲看着挨累换回来的一家快乐,她看着眼前一帮儿女,心里美滋滋的。母亲不仅仅有优良的勤劳品质,她持家更勤俭。
  
   二
   勤俭持家方面,母亲最有发言权。春天时候,母亲就领我们就去地里挖野菜,那个时候野菜很多,最主要是苣荬菜,婆婆丁。苣荬菜,婆婆丁小的时候人吃,苣荬菜,婆婆丁长大了之后就挖回来喂小鸡,小鸭和小鹅,开春农村家家都要有养一些小鸡,小鹅、小鸭。榆树开花了(榆树钱),母亲就让我上树摘榆树钱吃。母亲把那些榆树钱儿撸下来,嫩嫩的榆树钱儿,再撒上一碗玉米面儿放点盐,用笼屉一蒸,甭提多好吃。新鲜劲过了我们感觉不太好吃,但是吃它也是养家糊口无奈的办法,榆树钱就是我们春天美味野菜。春天缺菜,母亲总能想出办法给家里弄点菜,她把猪毛菜,猪芽菜嫩叶一撸,回家用盐一拌,就是一盘好菜。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夏天,母亲领着我们去采蘑菇,蘑菇用酱一顿,那个香。生产队割完小麦,有些麦穗儿落在地里头,在翻麦地之前,母亲就领着我们上麦地一根一根捡麦穗。麦头放在袋子里,有麦秆的我们就把它扎成一匝一匝的抱回来。每年都能打个一斗二斗的小麦磨成面给我们改善伙食。秋天捡秋,什么玉米、高梁、土豆、黄豆都往回捡。在母亲心里,一定往家多捡一些,仍在地里白瞎了。
   母亲做饭也是有讲的,那时候生产队种的有谷子、高粱,玉米,糜子,大豆。小麦,糜子主要是过年或者节日吃,母亲一般是早晨做小米饭,中午偶尔捞小米饭,除非玉米面儿不够吃了,一般都是贴大饼,因为干活的家人下午还要劳动,吃大饼子格外扛饿。像我们上学的就只能贴大饼子第一顿可以吃,第二顿有大饼蒸了也是给干活的人吃。晚上母亲基本做的都是粥,玉米面儿粥,小米粥,可能有大饼子,遛一遛也是给干活的家人吃。母亲每年每天在心里都有做饭的计划,不像现在吃的什么都有。那时候就这些粮,早晨做什么,中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都要计划好,计划不好就可能断顿,借粮。
   母亲为了把这个家操持好,每年都养一些小鸡,小鸭,小鹅,猪。开春我家炕上就热闹了,小家伙经常你踩我我踩你,母亲要给他们拉架。一个月以后小鸡小鸭小鹅就满地跑了。母亲每年都多孵出一窝小鸡,因为父亲在草原上放羊,母亲送到父亲那里二十几只小鸡,一个老鸨子。草原上到处都是蚂蚱,小鸡儿在草原上长得快,它们专门抓蚂蚱吃。小鸡儿也不用喂。几十里没人,所以也不用管,只要防黄鼠狼就可以了。每年冬天,我家都会比别的人家多杀几只小鸡过年。每年春天,母亲也会和邻居一样,抓两头小猪崽,到夏天我就和母亲拿着镰刀,麻袋到地头壕边割猪食菜,到了冬天,卖一头交国家任务,留一头自己家吃。说是自己家吃一头猪,只是名声好听,其实大部分都拿去卖了,就是头蹄下水吃个全。冬夜我们常常一边伴着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呲呲声,一边嗑瓜子,吃爆米花……那时家里来了亲戚,母亲总是让我们等亲戚吃完了饭再让我们上桌,我们有时急着上学,就在厨房简单扒拉一口饭,就往学校跑。
  
   三
   母亲不仅仅的是勤劳持家,而且他的性格非常温顺,在邻里处世当中,满屯子人都夸,从来没和邻居吵过架,她是屯子义务接生员,赶上谁家二半夜生孩子时候她二话不说,急急忙忙穿上衣服就走,一边走一边问临生前状况,全屯子大街上奔跑的孩子都是她用一双手迎接到人世间来的。母亲每次接生回来总是讲一讲张家媳妇真有刚,一声不吭。李家媳妇那个作啊,不停地骂男人。孙家媳妇这个痛快,像下猪羔子似地秃溜一下就生了。还会讲一下亮亮孩子一出生这个响亮,将来一定大嗓门,像他妈。狗剩这孩子刚生下来脸憋的紫老蒿青,被她打了好几下才哭出声来。常栓这孩子一出生嘴里就含一个东西,被她抠出来后才哭出声……一幕一幕她记忆犹新。
   每一个孩子都像她自己的孩子一样,护着他们一天天长大,盼着他们成才。因为我经常和邻居孩子打架,母亲不管我有理没理,总是先挨母亲一顿髫箸旮瘩。我家邻居有一个叫埋汰神的,浑身嘎巴,她常常把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挂在嘴边,全屯子都硌应她,可是母亲从不讨厌她,母亲说埋汰神挺能的,儿子说不上媳妇,搬到青冈一下子就给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她却成了母亲的好朋友,心里有一点事都掏给母亲。还有一个姓付的邻居,她家人出门时门都不锁,告诉母亲一声人就走了,母亲就像看自己家一样盯着。随着母亲年龄大了,都管母亲叫大娘,奶奶。母亲升到这辈的时候,就更加得到了屯里人敬重。常常有很多邻居闹意见,都来找母亲给他们评理。母亲是常常用她的老方法,没理的要数落一顿,有理的也要数落一顿。母亲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母亲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除了大舅,其他两个舅舅和两个姨是姥姥到黑龙江再婚生的。母亲对待其他两个舅舅和两个姨和大舅一样,舅舅舅妈,姨姨姨父每次来都大姐大姐喊母亲,舅舅家表哥表妹也都结伙来我家走亲戚,一齐喊母亲姑姑喊父亲姑父。姨姨家表弟表妹也是大姨大姨夫地叫的亲切。邻居多年之后才好奇地问母亲,你的弟弟妹妹咋两个姓,听了母亲解释后才长出一口气,原来不是一个父亲的,没看出来呢。
   父亲有一个妹妹,六七十年代山东困难,姑姑家五哥为了挣钱说媳妇来到我家,由于家里炕太小,母亲让父亲在南炕对面盖一个北炕,给五哥,大哥和我住,五哥便无忧无虑在我家住下,在生产队干活,母亲把五哥两年挣的钱攒到一起给五哥拿回家说媳妇去了,第三年开春,果然五哥就领回一个表嫂。五哥真的领回一个嫂子,母亲高兴地把北炕收拾一下,给五哥做了新房。随后父亲向生产队给五哥申请房基地,秋天母亲去找大舅,给五哥买了当时最好的檩木山杨木,在我家后院东北方向给五哥盖了两间崭新的土坯房,比我家老房子漂亮多了。姑姑知道黑龙江吃得好,还能背靠大庆挣到钱,就相继打发表姐,表妹,四哥也来了,最后干脆姑姑姑父也都搬来了,住在了表姐夫家的后屯霍家屯。母亲说来了东北感觉孤单,现在好了,娘家婆家人都凑齐了,每年过年就热闹起来,她要准备正月亲戚来的嚼咕。
   改革开放了,山东老家日子好起来,姑姑和姑父带着表哥表妹相继回到山东,父亲去世后,我带母亲回过一次山东老家,母亲很是兴奋,我知道她没有待够,由于我有工作,不得不来去匆匆。临走表哥给母亲拿了二十斤苹果,我示意不拿,这么远的路不好拿,可是母亲始终不吱声,我只好一路扛着。我知道母亲不差那口吃的,她带回来是给屯临和亲戚看的,是表哥在苹果里埋下的情意。那次回老家是母亲离开山东五十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四
   母亲在教育我们子女方面,没啥大道理,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参加工作时就嘱咐我们,好好工作,勤快点,听领导的话。我们这八个儿女从来没有给母亲惹过大麻烦。
   大姐是家里的老大,又是唯一父母在山东生的孩子,跟父母闯过关东的人就是不一样,除了父母,她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手,代理父母管理我们几个。六七岁就在父母上工时在家做饭,父亲常常笑谈大姐当时做的大饼子还有小手指印,说大姐是踩着小板凳才能够着锅沿。可惜当时教育不普及,他只读了三年书。二姐有大姐罩着,自然是家里老二,可是她徒有虚名。
   大哥是家里第三个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男孩当然受宠,后来有了我,二姐的徒有虚名马上就表现出来了,父母决定让她辍学在家看我。姐姐妹妹出嫁前,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姐姐妹妹在婆家也是受人尊重。大姐嫁到婆家之后,婆家都是以他为中心。二姐也一样,勤俭持家,把家里过得都非常幸福和美满,她的婆婆一百多岁了还和她开玩笑。由于家里贫困,大哥二十多了还没说上媳妇,那时候老人都盼儿子早结婚生子。山东老家亲戚就急着给大哥介绍对象,那时有粮吃饱饭就行。母亲首先想到是认她干娘的干儿子,她说成子(大哥乳名)才二十,给他干哥介绍吧。
   母亲后来又给我又生了一个妹妹三个弟弟。那时老舅老舅妈家没儿女,亲戚都劝母亲把老弟过继给老舅,家里人多缺吃少穿,母亲无奈和家里人合计,最后母亲和大哥没有同意,老弟也就没有到老舅家享福。母亲教育我们八个儿女的儿女也依然本本分分的生活,不管是挣多挣少,都靠自己的辛苦。
   母亲近九十了,不能再去地里劳动,就帮孙子带孩子。以前她带孩子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就带了,现在专门带孩子,又是重孙子,她一下也恢复了童年童趣,和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孩子和她形影不离,吃住都在一起。我们八个孩子都健康的长大了,只有我一个人,远离家乡读书,最后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也没有成才,母亲去世那年92岁,有人说这老太太真有福,有病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没遭啥罪,其实她吃遍了苦,辛劳了一生。今天就借此清明祭祀的机会对母亲说一声,老娘,啥时候回来再叨咕叨咕,我们想您了。
  

共 54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坟前祭母》是作者利用清明节给母亲上坟,联想起了母亲生前诸多的点滴往事。文章着重追忆了母亲当童养媳、母亲的勤劳、给玉米施肥、母亲的勤俭持家、母亲当接生婆的情形以及母亲教育子女、带重孙等方面。母亲的一生是勤劳善良的一生,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一生,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一生,是令亲朋好友、邻里乡党交口称赞的一生。这样的母亲以92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后人留下了最为宝贵额精神财富!文章层次分明,充满真情实感,将农村闯山东的母亲形象塑造得立体感人,读之令人动容!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5-13 10:05:04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2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5-13 10:05:24
  欢迎赐稿柳岸!柳岸因你而更精彩!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3 楼        文友:岁月零零柒        2025-05-13 10:50:05
  谢谢纪老师点评
4 楼        文友:老百        2025-05-13 11:25:49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岁月零零柒        2025-05-13 12:41:28
  谢谢社长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