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斜塔之意不在斜(随笔) ——欧洲六国行笔记(二)
大巴车行驶在风景如画的托斯卡纳平原。我们从弗洛伦萨出发,直奔比萨,上午十点多钟到达目的地奇迹广场。
一进广场大门,一个不经意地回望,高高的古城墙,布满了屋漏痕般的黑色斑迹,广场的开篇便向我展示了它的古老。再往前看,不由得一阵惊叹!堪称建筑史上艺术杰作的建筑群,高耸的比萨大教堂、雄伟的圣若望洗礼堂、园柱形的比萨斜塔依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在洗礼堂外墙众多的水平线及垂直线的对比中,耸峙一旁的斜塔,其倾斜显而易见。
1063年,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比萨共和国为庆祝在地中海的海战胜利,在此最先建造比萨大教堂。随后的建筑,皆比照大教堂,外墙统一采用乳白色大理石砌成,既各自独立又统一在罗马式建筑风格里。
长势良好的青绿草坪,覆盖了整个广场,将白色的主体建筑映衬得更加明亮;笔直的青灰色水泥路穿插于平整的草坪中,把整个广场来了一个精心地几何分割,规整而不呆板,与整体建筑构成了相得益彰的和谐。意大利著名作家加布里埃尔·邓南遮曾面对这里的绿色触景生情,于是,在他的小说中写进了“苍鹭旋转了基督的天空,旋转了奇迹的草地”的句子,奇迹广场便由此得名。
比萨市的三月,恰似国内的秋高气爽之日,一阵小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变化比翻书还快的天空,立刻将乌云密布切换成了蓝天白云;奇迹广场,春色撩人;眼前的主体建筑,白日淡照,来得不偏不倚,更增添了大理石墙体的明暗有致,焕发出了这群古老建筑的旧颜新貌。此情此景,对于我这个摄影爱好者来说,怎能不心潮起伏,又怎能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呢?我不停地按着快门,拍下这些建筑不同角度呈现的各种姿态。同行旅友提醒我,要给他拍一张双手用力抵住斜塔倾斜的姿势,嘿!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1173年开始建造,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1185年建到一半时发现较严重倾斜,工程暂停。1275年采取应对措施,重新开工,1350年竣工。一幢建筑,前后历时180年才完工,这就算得一奇了;而倾斜如此明显却屹立近700年至今不倒,可谓奇上加奇。难怪它闻名世界,难怪它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络绎不绝的游客。
专心致志,好一通拍照,全是围绕着斜塔之“斜”这个主题。稍息,我立在绿草坪边发呆,不远万里,慕斜塔之名而来,仅仅是冲着它的倾斜之意么?我忽然疑惑起来。
伽利略,一个响亮的名字在我脑海里回旋,隐隐约约,他与斜塔有某种关联,我赶紧上百度。原来,我的小学时代,留下难忘印象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其著名的物理实验,正是发生在这座斜塔上。该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关自由落体的错误理论。
有历史学家表示,比萨斜塔的实验缺乏相关的原始记载,对实验是否真的发生过提出了质疑,但是,这个传说还是有它的依据的。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所著的《伽利略的历史故事》,书中就记录了这一事件。后来广为流传,以至成为科学史上一个美丽的传说。
16至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兴起,许多科学家及各项科研成果陆续诞生,而唯独伽利略的名字及他的自由落体实验故事家喻户晓,这样的现象,想来绝非偶然,梳理梳理,我们大致上能找出这么几点理由:
其一,在那个充满变革的伟大时代,伽利略在科学革命中地位的重要和影响的重大。伽利略除了自由落体推想及相关的实验挑战了权威,还在其他领域都有不凡的科学贡献。他发明了摆式脉搏计和温度计;还对望远镜进行了重大改进,并制造出首台天文望远镜用以观测天体;发现了木星卫星,还有月球上的山脉等。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对后来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他探索研究科学的新方法,以实验加理性来验证理论,这也为近代科学的发展竖立起了一个标杆,伽利略也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其二,全新的时代带来了伽利略的思想解放。众所周知,欧洲近一千年的中世纪,是一个由宗教给人的精神戴上了枷锁的黑暗时代。而16至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大大激发起了人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伽利略出生的年代,正值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交集时期。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出身贵族,良好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得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他日后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他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但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还推动了注重实验的科研新方法。这些都体现出了那个特殊时代里,他所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开放精神,这就是从中世纪的黑暗里走出来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精神——科研自由、人的自由。在这个时代变革的大潮里,伽利略成了科学自由的象征与符号。
其三,面对教会的压力,伽利略坚持科学真理,坚持日心说的核心观点,直言“我看见了,真相就是真相”。在遭受软禁期间,他依然坚持科学探索,完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谈》的写作,该著作以三人对话的形式,揭示和弘扬了科学真理。在社会环境的重压之下,伽利略的一言一行,恰恰表现出了他的勇敢。由此,我们有理由说,伽利略在科学研究上的一系列成果,它的意义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本身,而是彰显了伽利略个人所特有的精神品质:探索科学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捍卫科学真理大无畏的精神。
回到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上来。人们并不关注事件是否确凿,而将其广泛传播并经久不衰,不得不说,事情的全过程,无不渗透着人们对科学自由的追求及思想解放的向往。而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将比萨斜塔与近代科学先锋伽利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科学教育,客观上,它已将这个中世纪的古老建筑,赋予了新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科学革命的光环。
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科学,从“神”的蒙昧世界走到了“人”的理性世界,人们敢于挑战权威,人们开始崇尚科学,注重实验,注重实践。这,应该是比萨斜塔以及有关伽利略实验传说所折射出的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走近斜塔,高55米的八层圆塔,巍然斜立,一个高大的动态之势,直逼眼前。每层密集的大理石廊柱上方,统一地衔接着一道道罗马式的拱门,其精美的浮雕和装饰,把斜塔装扮得古老稳重又不失轻盈。仰观其形,领悟其神,一片深深的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