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文学的星空(散文) ——我与江山文学网星星社团的故事
一
初夏的夜空繁星闪烁,仰望星空,令我思绪萦回。二0二四年七月一日,一个看似平凡又普通的日子,夏日的蝉鸣在窗外此起彼伏,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轻轻叩开了江山文学网的大门。我向星星文学投递了第一篇文章,正式成为了这个文学大家庭的一员。也正是在这一天,我结识了一位如师如友的老师--陆少明先生,他是星星社团的社长和创始人,网名紫云朵朵,也是我文学路上的引路人。
第一次与紫云朵朵老师相遇,是在江山文学的星星社团交流群里。当得知星星社团的成立与我加入江山竟然是同一天,这份奇妙的巧合,让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更让我惊喜的是,紫云朵朵老师是上海静安教育学院的老师,而我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同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让我们之间有了许多共同话题。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在文学的星空中,我们如微茫的星子,就这样神奇地相遇了。
微信成了我们思想交流的桥梁,最初的话题,大多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一段时间,我陷入职业的倦怠和对教育环境的迷茫,心中充满疑虑,仿佛看不到今后的路。紫云社长并没有高深的言论,他只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对教育的理解和践行。他说:对待离异或缺爱的学生,教师要多呵护。课外,教师跟他们多聊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生活上有困难时,要伸出友爱之手给予资助;课外,多肯定他们,平时,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回答正确的,要及时鼓励。对他们特长要及时给予展示的机会,对会做的题目,让他们在讲台上当小老师,给他们自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后还需要给他们补习。
这些话语朴实而真切,我相信紫云社长在他的教师生涯中,一直这样在做。我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而烦恼,他告诉我文理相通。教师可创设人文氛围,用形象的语言讲解,微笑的神态提问,给学生亲和力,激发学生在亲近老师的同时,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另外,还可借助美术图画的空间概念以及思维导图,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来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他的方法尝试后,课堂氛围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们对立体几何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
我仿佛重新焕发了对教育的热情,紫云社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二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对紫云社长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作为社团的创始人,不仅自己以身作则积极创作,而且经常带动和指导社团作者的写作。社团万重山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陪父亲看毛主席诞辰130周年书画展》,这篇散文最初并不符合发表要求,紫云社长在与该作者交流中发现,她喜欢写日记,创作作品时会按日记的写法写作,事无巨细,把与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也写进去了,缺乏重点和细节描写。经过三次指导,该作者进行了修改,但还无法达到江山文学网精品的水准,于是,紫云社长亲自修改并提供范例,最终该作品获得了江山文学网精品。一枚红豆的取得,极大地激发了万重山老师创作的热情,她增强了信心,不仅在写作上提高很快,精品迭出,而且至今,她还是星星社团的优秀编辑。
更让我感动的是紫云社长对作者久违的锻造和培养。他运用自己在中医和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帮助久违调理身体,增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同时经常和他交心谈心,畅谈文学创作心得,鼓励他写作。日复一日,久违如变了一个人似的,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扫往日的迷茫和忧郁,逐渐找到了文学改变心境,从而改变生活和人生的方向。久违有一颗赤子之心,犹如孩童般善良和透明,他得知师父(久违对紫云社长的称呼)一直在从事公益志愿者行动,他也在师父的带领下,资助失学留守儿童,建立与山村孩子的深度联系,他和紫云社长一道,将大爱撒播出去,用文学辐射更多的人群,用公益温暖更多的人心,用教育助推社会的进步。
紫云社长很早就出版文学专著,特别是对报告文学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他的影响下,我尝试着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教学中的故事写成文字。每当我完成一篇作品,都会第一时间发给他,期待着他的指导和建议。他总是会认真地阅读每一个字,从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到情感的传递,都会给出细致入微的点评。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小说《血色杜鹃》,紫云社长首先肯定这篇小说很有文学气息,故事情节感人,富有想象力,但他也一针见血指出文字的缺陷,帮助我反复校对修改。当小说终获精品,社团微信群一片祝贺之声时,我不仅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更深深地感受到了星星社团的温暖和力量。
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紫云社长用行动描绘着社团的未来和发展,希望能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与特色的文学家园。他的热情和愿景深深地感染了我,当他相邀我成为星星社团的一名主编时,我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欣然答应了。我知道,这不仅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是我在文学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成为星星社团的主编后,我真正融入了这个充满爱的社团集体。社团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像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我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和生活背景,但因为对文学的热爱,相聚在了一起。我们会定期组织线上的文学交流活动,分享创作心得,探讨文学热点。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学习和提高,让我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汲取新的灵感。在社团的作品审核工作中,我更是深刻体会到了每一篇文字背后的努力和坚持,每一篇作品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我和其他主编们一起,怀着敬畏之心,仔细阅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为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助力作者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这些日子里,我常常思索文学与教育的深层联结,不知不觉思想如流水般发生着变化。当我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思维受阻时,我转换心境,出去散步或慢跑,迎面吹过来的风令我神清气爽,思路在脚步的律动中好像茅塞顿开。我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学生听,鼓励他们在最艰苦时进行体育锻炼,坚持的力量会带来质的改变。
而同样,当我在我写作或编辑文章时,我感悟到与作者或编者的交流,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我时而是老师,时而又是学生。我们的文章一经发表出来,紫云社长会组织大家阅读讨论,提出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微信群里踊跃发言,此起彼伏,文学的氛围浓厚而纯粹。这个时候,我们写作者是谦虚的学生,作品在集体智慧的探讨中,打磨得越发精致鲜亮,宛如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而当我作为一名编辑,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沉浸式分析段落、提炼主题、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形成编辑文字,我辛劳着,又享受着,仿佛在教室书桌上伏案批改作业一样,一种别样的喜悦充溢心头。角色转换,在写中学,在编中改,互为促进,互相提升,我体会到了文学带给我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愉悦和价值满足。
在文学式微的时代,写作是一个无限贴近自己心灵的过程,而编辑是我无限接近写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一条独特路径。我有幸在文学的星空,与一群热爱文学的人相遇,在紫云社长的带领下,用文字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