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拜谒路遥墓(散文)

  【江山·见证】【星月】拜谒路遥墓(散文)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4.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发表时间:2025-05-14 10:42:56

在陕西的表哥一再邀请我去西安游玩,正值五一小长假,就决定去转转。
   按照表哥的建议和女儿做的旅游攻略,我们准备先去西安玩两天,然后再去延安玩一天。因为路途较远,光是坐车过去来回就得一天时间。
   五月二号八点多坐上高铁,经过三个小时,来到了西安。跟表哥碰面之后,先去吃饭。又到他家休息了几个小时,我们就去大雁塔和大唐不夜城逛了逛。由于游客太多,大雁塔前面的音乐喷泉被取消了,大唐不夜城也不再表演节目。好不容易来一趟,却没有尽兴,心里不由得有点遗憾。
   第二天我们逛了钟鼓楼和回民街,又到古城墙看了看。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历史。可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简单逛逛,下午我们就坐上了通往延安的火车。
   当火车一过黄陵,我就看到了黄土高原,没想到完全颠覆了我印象中对黄土高原的认知。
   在我的心里,黄土高原应该是遍布黄土,极度缺水,荒凉寂寥的山坡坡,可是,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一座座青山,山上树木葱茏,风景秀丽。
   随着火车的行进,黄土高原的美丽景色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一座座青山,一道道平川,还有那一条条小河,村庄都建在平川上,如果不是火车时而穿越一个个隧道,我真的会怀疑自己来到了美丽的江南。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洋槐花。由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气候的差异,我老家的洋槐花早已败落,这儿的洋槐花才刚刚绽放。那漫山遍野的洋槐花好像一片片白云落在了山头、山腰、山脚,数量之多让人震撼。隔着车窗,我仿佛嗅到了洋槐花那馥郁的香甜气息,顿时感觉到心旷神怡。
   一下火车,顿时感受到了高原的清凉。延安的气温比西安要低十度左右,特别是早晚,温度更低。
   晚上,表哥和表嫂带我和女儿去红街玩,虽然是红色旅游城市,在当今社会大潮流的影响下,延安这座革命历史旅游城市也带上了很浓厚的商业气息。感觉红街跟各地的商业街区别不大,不过当地的风味小吃酸菜面确实挺不错。
   表哥说第二天准备去杨家岭纪念馆游玩。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突然发现了一条让我意料不到的消息:路遥墓就在杨家岭附近,我顿时产生了要去拜谒路遥的想法。
   路遥是我的文学偶像,我从少女时代就喜欢上了他的作品,读过他的好几部小说。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困难,七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路遥一生经历坎坷,因为爱好文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延河》)编辑。
   1980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震惊文坛,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影响了六零,七零,八零三代人。
   初识路遥,是因为他的中篇小说《人生》,那个时候,我正上初中,家里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我中午放学回到家,一边吃饭一边收听“小说连播”节目。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男播音员浑厚的嗓音:
   “刘巧珍刷牙了……”
   再次走进路遥,就是拜读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分为三部六卷,一百多万字,以陕西黄土高原上双水村的农民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同时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矛盾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通过描述人们为了人生前程不断克服困难的种种经历,歌颂了永无停息地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这部小说在1991年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刚看了一章,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之后好长时间我依然沉浸在这本书里,难以走出来。
   在这部小说里,让我最意难平的是文中几对年轻人的爱情,除了孙少平的妹妹孙兰香和吴仲平的爱情比较幸福完美,其他人的爱情都多少有一些缺憾。
   孙少安,如果不是由于贫困的家境,和田润叶倒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尽管田润叶热忱地向他表露了心迹,可是孙少安还是退缩了。他找了能干的贺秀莲,两个人一起创业,最后带领乡亲们致富,可是在事业有成之时贺秀莲却得了绝症,他们的幸福戛然而止;田润叶在家长的安排下,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李向前,婚后生活磕磕绊绊,并不幸福。当李向前因为车祸断了一条腿之后,田润叶才被这个男人的满腔爱意所打动,两个人重归于好,尽管生活不再是那么完美,可是生活还要继续。
   田润叶的弟弟田润生,是一个备受父母呵护的孩子,性格胆小懦弱。当他遇到已成为寡妇的高中同学郝红梅时,让他感受到了作为男子汉的责任和担当,最终他和郝红梅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尽管有那么一点缺憾,结局还算完美。
   其他几段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孙少平的姐姐孙兰花,被二流子王满银用一身新衣服和甜言蜜语哄骗到了手,跟他过了十几年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好在最后王满银浪子回头,这家人的生活也算步入了正轨;孙少平的发小金波参军进藏,遇到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女孩,因为一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互生情愫,却因为违反部队纪律而复员,这段感情也不了了之,美丽的藏族姑娘成为金波心中永远的牵挂。
   最让人意难平的还是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
   孙少平的感情经历比较复杂。他在上高中时因为和郝红梅家境相似而同病相怜,产生了懵懂的恋情,可是由于郝红梅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选择了家境优越的顾养民,这段感情刚刚萌芽就被现实给扼杀了;后来一位残疾女同学侯玉英为了感激孙少平的救命之恩,向他表示了好感,却被孙少平拒绝了;这时,田晓霞出现了,她像一束光,照亮了孙少平的艰难人生。他们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有着坚定的革命友谊般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世俗观念,充满理想色彩。不幸的是,田晓霞在抗洪救灾中光荣牺牲,这段美好的爱情夭折了,这件事给孙少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打击。
   当孙少平再次回到曾经工作的煤矿时,他看到了惠英嫂。惠英是孙少平师傅的妻子,师傅去世后,惠英和孙少平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彼此慰藉,他们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加深,最终,孙少平选择和惠英嫂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更多是一种亲情的陪伴,孙少平在经历了几段坎坷的感情之旅后,回归到了平凡的生活中。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路遥的笔下,大部分有情人都难成眷属?他文中的主人公们的爱情大多以悲剧收场?当你了解了路遥的感情经历后,心中就有了答案了。
   路遥的爱情生活很坎坷,而且结局很悲凉。1968年冬天,路遥在延川工作时,认识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本地的北京姑娘林虹。两个人因为共同的阅读爱好和思想交流而互相吸引,确定了恋爱关系。可惜好景不长,1970年。路遥将县上的招工名额让给了林虹,希望女友有好的发展。可是林虹回城之后却离开了他,这段失败的爱情让路遥倍受打击。可是他没有沉沦于失恋当中,而是更加专注于写作。
   路遥和林虹分手后,林虹的好姐妹林达闯入了路遥的生活里,他们经人介绍开始相处。尽管林达的家人强烈反对两个人在一起,可是对路遥才华的崇拜让林达不顾一切,最终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生育了一个女孩,林达以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路遥创作。由于路遥酷爱写作,对家人冷落,对家庭疏于关照,他和林达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最后林达对路遥万念俱灰,甚至不顾路遥重病在床逼他签下了离婚协议。三个月后,路遥就去世了。可以说,路遥把自己爱情的不幸倾泻到了自己的作品里,以至于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幸福美满的爱情。
   为了书写这部长篇巨著,路遥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即使身体亮起了红灯也坚持笔耕不辍。最后积劳成疾,在小说获奖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享年43岁,实在令人惋惜。
   纵观路遥的一生,可以说夹杂着穷困,充满着艰辛,婚姻生活不如意,最后以失败告终;经济上也不富裕,长期的艰苦创作并未给他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反而让他的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以至于英年早逝。
   在路遥的这篇《平凡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影子。这部类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他艰辛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生活困窘,求学艰难,辛苦谋生,经历坎坷。路遥的这篇作品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各阶层普通人的生活,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奋斗精神,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
   我读《平凡的世界》时,正是高考落榜,工作不稳定时期,心情很低落。当我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坎坷和挫折。爱情也是,正如一首诗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的爱情都有不如意之处,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艰难的人生和不完美的爱情。这样一想,我的心里就释然了。
   路遥的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他让我明白了人生不易,生活就是不断拼搏和奋斗的过程。正如他所说的那句话: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
   可以说,路遥的作品不但影响了我的人生观,给迷茫的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前行的动力,而且还让我更加喜欢上了文学创作,甚至在写作时有意无意模仿他的写作风格。这样一位偶像级的作家,我岂能过而不拜?
   五月三号,我和女儿在表哥表嫂的带领下,参观了杨家岭革命纪念馆。因为从网上得知路遥墓位于杨家岭不远处的延安大学,所以我们就进入延安大学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通向路遥墓的小路。
   看到陡峭的山路,再加上刚才那个学生说路遥墓很高很高,我一时气馁,打起了退堂鼓。女儿鼓励我说:“来都来了,不去你一定会留下终生遗憾的。”女儿拉着我的手,一步步向山上爬。
   五一期间,各个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可是通向路遥墓的山路上却甚是清静,我们只遇到了上山游玩的一家四口人,巧的是竟然是河南老乡。
   山很陡,幸亏铺设了水泥路,除了有点累,走起来还算顺利。到了半山腰,看到一块半人高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文滙山”三个字,这三个字是路遥研究会会长,延安大学的校长申沛昌所题。
   又攀登了几段台阶,就来到了路遥墓前,最显眼的就是路遥先生的半身雕像,由汉白玉雕塑而成。路遥先生目光平静坚定,凝视远方。雕像前面平放着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写着“路遥之墓”四个遒劲潇洒的大字。雕像后面就是路遥的墓冢,用方块石砌成,呈锅盔状。墓冢后面的石墙上有两行金色大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先生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像老黄牛一样在文学的田地里耕耘,像土地一样奉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路遥的墓冢右边有两个青石雕刻的石桌和石凳,一个上面刻着“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一个上面刻着“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据说这个墓冢是SOHO董事长潘石屹向延安大学捐资十万元修缮的,那两组石桌石凳也是由路遥的粉丝捐赠的。
   关于路遥,在社会上曾经倍受争议,有人曾经说他的墓地太过豪华了。可是我却认为先生值得。他为我们贡献出了《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这么优秀的作品,影响了成千上万个中国人,他怎么就不配拥有豪华的墓冢呢?
   墓两边放着两个巨大的花篮,白色的菊花显得庄严肃穆。菊花还很新鲜,应该是这两天粉丝趁着假期来拜谒时赠送的;墓前还有一些水果鲜花,酒瓶饮料,图书照片等,可以看的出人们对路遥的喜爱和敬重。
   因为急着赶路,忘记买些祭品之类的,我站在先生的雕像前,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绕墓一圈,表达对路遥先生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拜毕,我坐在路遥墓前的石凳上,静静地看着先生的雕像,与先生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路遥先生,您可知道,有一个崇拜您的文学爱好者就站在您的身边,感受着您不凡的创作精神……
   墓冢四周都是松树和其他树木,郁郁葱葱,不时有悦耳的鸟叫声传来,烈日炎炎,清风阵阵,墓地更显得清幽宁静。
   站在墓前远眺,是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和红色之都延安城,延河水静静地流淌在古老的河道里,不远处的山峦如同一双矫健的臂膀,把延安城拥在怀里——这座城市,就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原型——黄原城。
   此时此刻,路遥先生孤独地躺在文汇山上,静静地看着他笔下曾经深情描述过的黄土地。虽然先生足迹已远,身影已渺,可他的文字依旧滚烫。一个作家只要他的文字活着,他就依然在呼吸,在生长,在歌唱。他写下的那些句子如大海,永远有自己的澎湃和潮汐,永远会带给人们力量和震撼!
   半个小时后,我依依不舍地看了路遥先生的雕塑,在心里跟先生默默道别,然后踏上了归程。
   此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共 502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既是作者漫游西安、延安的行旅札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朝圣。从西安古城墙下的历史遗韵,到延安红街的烟火气息,以朴实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三秦大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而黄土高原上漫山洋槐的意外邂逅,更颠覆了原有的认知,为这场旅行注入了自然馈赠的惊喜。但真正赋予旅程灵魂的,是作者对文学偶像路遥的深度追寻 —— 从《人生》里刘巧珍的命运叹息,到《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画卷,路遥笔下那些充满缺憾却坚韧不拔的生命群像,恰是他本人穷困却炽热的人生轨迹的写照。作者不仅追溯了路遥在贫困与病痛中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的创作执念,更将自己青春时期从其作品中汲取力量的经历娓娓道来 —— 高考落榜时的迷茫、对爱情与人生的思索,都在路遥文字中找到共鸣与力量。这场旅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普通观光的范畴。当作者在路遥墓前双手合十虔诚鞠躬,在石凳上与雕像进行 “心灵对话”,实则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剖析。文章以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结尾,既呼应旅途的圆满,也隐喻着文学力量给予人生的温暖慰藉,使这场西北之行最终升华为关于文学信仰、理想坚守与生命真谛的深沉咏叹和深刻思索。【编辑:刘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昊        2025-05-14 10:44:06
  碧柳大作,倾情推荐共赏!
2 楼        文友:冠景华庭        2025-05-14 11:48:44
  拜读碧柳老师的佳作,深感震撼,受益匪浅!致敬碧柳总编的倾情奉献,让我们开阔视野,探索无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