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绿肥红瘦(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绿肥红瘦(赏析) ————读李清照《如梦令》


作者:吴需荣 举人,3827.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发表时间:2025-05-15 03:57:39

李清照是才女,举世公认。甚至可以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女,因为她的词作,在宋朝这个以词著称的朝代,超过了几乎所有的男性词人,和苏轼、辛弃疾同为宋词的顶峰。一般的女作家能够有一两篇好作品,甚至一两个好句子就可以称为才女,但她却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达此成就的唯一女子。她不称才女,没人敢称。她是后期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词风清丽,语言浅直而韵味隽永意味深长。她的词作主要分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写少女生活,以欢快游乐为主;随着北宋灭亡,她到了南宋,如意郎君先她而去,又遇到二婚的离婚等诸多烦心事,晚年生活颇为孤单凄凉。所以她晚期多有感伤苦闷之作。她的词存世不多,大概五六十篇,但首首都是精品,这是顶级大师的风范。
   李清照家学渊源,从小就是受爷爷辈的大儒悉心教导,平时接触的又都是文人雅士。这样的环境,既给了她过人的才华,又给了她率性的作风。都说中国古代女性受封建压迫最甚,但其实那是从南宋中后期程朱理学开始的,在李清照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环境相对还是宽松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名家,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都很高,又都出身官宦,生活富有,琴瑟和鸣,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赏。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喝酒、赌博、旅游、写诗,完全的幸福人生。不过,可能是出于文学家的敏感细腻,她的很多早期作品中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春悲秋之感。这可能是中国文人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辛弃疾所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她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她早期代表作。这时候的她,还是闺中少女,才不管什么国家大事,关心的只是花红柳绿莺莺燕燕。词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细雨,但风很大,我酒喝多了,多到一夜睡得很好,早上醒来了还有酒意。于是慵懒着不想起床,这时候丫环过来把帘子卷起来,我想到昨夜的雨和院子里的花,问丫环花怎么样了。丫环看了一下,说海棠花和以前一样,没有因风雨有什么改变。到这里都很普通,但最后一句是名句,一下提高了整首词的品味。这一句说的是我的感觉,或者是我说的话: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花儿肯定已经是绿肥红瘦了。尤其是“绿肥红瘦”这四个字,成了诗眼。首先,这四字用了鲜明的对比,绿与红,肥与瘦,让人一下子在脑中有了鲜明的意象。叶子经了雨水,自然更加肥大,红花经了风吹,自然落蕊无数,两者相比较,于是绿叶肥了,红花瘦了,这是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实景。其次,紧密联系的绿叶和红花,一个肥了,另一个相应就瘦了,其实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东风强了,就压倒西风;西风强了,东风相应就弱了,这是一种哲理的存在。最后,绿叶本来应该是衬托红花的,人们都喜爱红花,但红花偏偏瘦了,而陪衬的绿叶偏偏肥了,世间的事情,不如人意者多矣,给人以无尽的悲哀和感慨。作者对花朵的爱惜,对美丽受到伤害的感慨之情跃然纸上。简简单单四个字,既有景,又有理和情,达到了情景理的交融,从而让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这些还都是字面上的理解,已经可以理解出情景理的交融,这是古往今来诗词中佳句的统一特征。然而,这一句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当然不仅于此。通读全词,此句的境界还可以引申出以下几层:1、风雨落花,伤春的传统意向,由此可以感知到一个少女的淡淡哀愁。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是妙龄少女,看到风雨落花,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如花岁月和盛世容颜,想到年华易逝,青春易老,想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正是词人伤春悲秋的敏感,也是少女心事的多愁善感。2、“应”字,更增加了感伤,就是说绿肥红瘦是阻止不了的,是命中注定的,同样,少女年华的老去也是无法抵抗的。人间最悲苦的莫过于无奈,我纵是日日醉酒,日日醉生梦死,日日寻欢作乐,日日欢歌笑语,都无法改变红颜渐老、繁华成空的这个事实;3、侍女说海棠依旧,而我却知道应该是绿肥红瘦,说明我对花的了解。而我为什么对花如此了解,正是我了解繁花易落,繁华易空,我是花的知音;而无心无肺的侍女,淡淡一看,根本看不出区别,也看不出伤感。作者用无心的侍女和多情的自己相对比,更增添了自己的感慨之意。
   诗言志,词达情,尤其是小令,短短几字,含无尽之意,述幽远之情。很多名家分析李清照这首小词的最后一句,会读出更多不同的深意。当然有人会说,这么一个欢乐的小姑娘写的词,真的有那么深远的意义,有那么深重的感慨吗?其实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作者有没有想得这么远,已经无人可以知道,但一个优秀的作品,自然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会给人无限的美的感受,哪怕这种美是一种伤感的美。这也正是这首小令能够千载而下,引起众多文人学士共鸣的原因。当然,李清照到了南宋以后,饱经离乱,词作又呈现出另一种悲切的风格,那是真正的感伤了。她那个时候喜欢写铺陈的长调,更容易铺陈自己的忧愁,反映自己的哀婉,与这首小令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了。
   调寄一曲《如梦令》,感亲人别离后:曾记长亭别后,夜夜倚窗醉酒。看冷枕寒席,软玉温香曾有。消瘦,消瘦,又是一年春柳。

共 20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清照是宋词名家,作品流传很广。而小令《如梦令》更是被每位古韵爱好者熟知。但我们只是欣赏,却不会深剖其深意。而老师的这篇赏析,则系统,完美的诠释了作品的内中含义。由写作背景,作者为人处事特点,写作文笔风格,作品闺中愁绪,文章影响层面等多方位进行解析。引导了读者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绿肥红瘦”是作品的语言对比转折,是物候的自然更迭,亦是心绪的起落变化,更是文章的精彩主旨。这篇赏析视角切入点极佳,赏析水平兼俱高度和深度,令人陶醉。如梦令为小令,本赏析为大作,这种穿越历史的解读是另一种“绿肥红瘦”的时间顺延和视觉精彩。感谢赐稿,推荐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05-15 03:59:23
  欣赏老师佳作,遥祝夏安美好。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