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花香】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花香】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随笔) ——文化杂谈


作者:风之丐 秀才,189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发表时间:2025-05-15 19:46:59
摘要:本文以蔡邕、孔融的故事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分不清蔡邕和孔融,常把他们混淆。比如现在幼儿园孩子都知道让梨的是孔融,我在那时会说成是蔡邕。《世说新语》里说孔融被收,他两个下棋的儿子对通风报信的人从容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也会迷迷糊糊中以为是蔡邕的儿子。等后来终于能分清楚他们时,想过他们是同时代人,也同时和曹操有关,还都是被杀,或许就是我混淆他们的原因吧?
   蔡邕其实和孔融不是一代人,他比孔融大二十岁,家世也没有孔融显赫,孔融据说是孔子多少代子孙。蔡邕年轻时很希望干些“立言”的事,但经历坎坷。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董卓当政,让他当官。他本不愿意,但要他当官的是董卓,他也只能去当。董卓很看重他,短短几天就给他升了好几次官,什么“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等,最后的左中郎应该是他担任过的最大官,因此后世热衷于官职的文人称他为“蔡中郎”,还封了他个高阳乡侯。一辈子不遇的人,被人这么看重,感激之情肯定是发自于心的。但他确实是一个文化人,不是太懂得官场规矩。董卓被杀后,他由于公开同情董卓而被下狱后死在了狱中。《三国演义》里说董卓被杀后,他伏尸大哭,王允要杀他,他祈求“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众官求情的也多,但王允说:“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结果是“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三国演义》由于是小说,虚构的地方太多,有时候为了吸引人眼球,虚构得有些过分处也不少。但这段故事中王允的话是见于正史的。
   蔡邕流传下来的诗文不多,有一篇《述行赋》,引古说今,可以看出他确实对历史很做过一番研究,编写后汉史还是有基础的。有几首歌诗,其中的《翠鸟诗》浅显,比较喜欢的是据说是他写的《饮马长城窟行》。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在他的时代,《古诗十九首》或许没有集在一起,但一定是流传很广的。这首诗可以看出那些诗的影响。
   野草是眼前景,是荒凉,也是遍及天涯,至少在古道边,看上去是看不见尽头的存在,如同对远方人的思念。“思远道”,是思念着远方的人。明明在思念,却偏偏说“不可思”,有些奇怪。为什么呢?怕那样的梦境再次出现:梦中你在身边,梦中也觉得你应该不在身边,果然你在很陌生的一个地方,“展转不相见”,一回头就再也找不到你了。“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算是不错的表达。“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游子心态,而这句是留守者的感觉。可以理解成:春风会按时来,也能感觉到,但自己却是一棵干枯了的树。更贴近本诗意象的理解是季节的更替,秋天了,桑树落尽了叶子,但寒风吹过枝条的声音仍旧能够听到;海水尽管仍旧是水,但也感觉到了天气的寒冷。但仅仅从文字的表达看,模仿心态总会限制创作者的发挥。“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是没有任何音信,是每个人都在忙碌自己的生活,没人注意过远方的你和思念远方的我。是生活中的常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都该围绕自己转。很少有人想到每个“别人”也是他们的中心,你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熟悉或者陌生的存在罢了。让人伤感的是原来我不过是别人心目中的路人甲,让人高兴的是你以为丢人到没办法面对世界的事发生了,你那么在意,或许在别人根本都没注意到。这个世界你以为比生命都重要的东西,在别人眼里或许就是见了就想扔掉的垃圾。最后四句是作者的希望,也是后世如王昌龄“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孟浩然“尺书如不吝,还望鲤鱼传”的源头。据说当年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时,钓到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写他会被封在齐地。这个故事在汉朝应该很流行。作者改变了这个传说,客人带来了两条鲤鱼,在做鱼时看到了其中的信,简化后的意思是:加餐食,长相忆。记得很多年前,第一次出远门,我一个很实诚的舅舅说:“吃饱,不想家。”当年没什么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起当时离别的情景,能想起的却只是这句简单的话。
   尽管这首诗被一些人认为是蔡邕所做,但我有些怀疑。我认为它和《古诗十九首》一样,是古代漫长的社会里某个文人的作品。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总有些人以为像这样的古诗是在家的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这是误解。在古人尤其是魏晋以前的古人,男子之间是对等的,他们之间的思念是值得特别记录的。而男女之间呢?女人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这当然和现代人的想法不太一样。
   从流传下来的诗文看,蔡邕的文字功夫一般,要是《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确实是他女儿蔡文姬所做,那他想要在文学方面留名,怕只能是说他是蔡文姬的爹了。
   孔融和蔡邕完全不一样。相对于蔡邕,孔融是当时的闻人。他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刘备年轻时,听到有人说孔融曾提到他,很兴奋,对在座的人说:“孔北海居然知道我刘备!”可见当时他的知名度。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他战败后逃回山东。随后被当时任丞相的曹操征召为将作大匠,后来迁少府,还担任过太中大夫。一般都说他喜欢结交宾客,也喜欢抨议时政,并且说话不留情面,最后由于触怒曹操而被杀。甚至编了个故事说曹操败袁绍后,曹丕收纳了袁熙妻子甄氏。孔融对曹操说:“周武王伐纣后,把妲己送给了周公旦。”曹操有些奇怪,问这个典故出自什么地方。孔融的回答是“以今度古”,用现在发生的事推测古人。故事说曹操只好尴尬地笑笑,但也就有了杀他的心思。而杀他的官方理由据说是他曾说过,父子之间没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年轻时很相信这样的记载,现在却觉得记载这些的文人有些怪。古代战争,失败者会失去一切,妻妾中有姿色者被胜利者中有权势者看重,往往是保全相关人员性命的一个手段。比如曹丕看到甄氏时,据说她和婆婆在一起,看到曹丕看儿媳的眼神,她松了口气说:“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即便是到了唐朝,李世民还把自己杀害的哥哥和弟弟的漂亮妻妾收为己有。那说明这在古人是一种常态,孔融就算再喜欢对抗领导,也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和曹操过不去吧?我总觉得孔融的被杀,其实是他得罪曹操手下人的结果。这就是俗话常说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那些话都或许是那些“小鬼”们编造的“孔融言论”。当然,这只能算是一种猜测,不用猜测的是孔融的诗文在当时是很被看重的,比如曹丕就称他的诗文是“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我们先来看看他最被称道的《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尼采说:“所有书,我只爱血写的。”情绪谁都会有,鸡毛狗碎的经历谁又不会自己经历,非要从别人那里读来呢?写出来让别人看的,就算不是用血写成的,至少也应该是自己认真思考过的。现实当然是血写成的几乎没有,而自己认真思考过的也不是太多,绝大多数都是老生常谈,养家糊口或者说无聊时打发时间的东西。这首诗是孔融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自己即将结束人生的思考,在我看来是可以列为认真思考过的一类的。那么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自己遭遇的。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这是他对自己遭遇的总结,日常的他“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己是名士,也对自己的学问自负。这样的人,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事自己都能发表正确的意见应该是常态。比如现在的一些院士,他们什么都说,也什么都敢说,就像孔融一样好像这个世界就没有他们不懂的事一样。所以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就是他以及他那样的所谓名人们共同的特点。在临死前才觉得自己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是说得太多,“言多令事败”;并且把本该只能自己知道的事不经意间说了出去,“器漏苦不密”。两句意思基本相同。能认识到问题所在,是进步;但真正能改正,这才是能力。而有炫才的习惯,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的人,想要让他们改变,那就如同让狗改了吃屎一样,是很难的。
   下一联上下句意思仍旧基本一致,前一句引用了《韩非子》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后一句应该是他自己的发挥,为了对偶而凑成的一句。
   第三联是比较有意味的一联。刘向在《说苑》的《敬慎》篇中说:“涓涓不壅,将成江河”,是“小毛病不改正就会变成大问题”的意思。这里孔融说的稍有差别。“江”,长江;“汉”,汉水。细小的溪流成就了长江、汉水,好像没有什么太特别的。特别的是下一句:“天窗通冥室”,“天窗”,屋顶上用以通风采光的窗;“冥室”,光线很暗的房间。表面的意思是天窗能把昏暗的房间照亮,而根据他的经历,实际上也就有了隔墙有耳的意思,私下里的话都会被掌握生死的人知晓。
   “谗邪”,“谗”,我们现在一般理解成说别人的坏话。《说文》说是“谗,谮也”,《韩诗外传》里解释说“谗,诞也”。这才是谗的本意,是按自己敌人的习惯方式编造他根本没有说的话,或者把敌人的话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出完全不同的意思。“邪”,不正,不正当。由于这样人的存在,“浮云”遮住了“白日”。也是这句,我觉得孔融并不是得罪了曹操,而是得罪了曹操身边的人,是他们左右了曹操的想法。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我始终认为孔融尽管是名士,但实在不是一个值得曹操动杀心的人。曹操《与孔融书》中曾说到孔融与郗虑不和是“群小所构”,要让孔融和郗虑和解,但孔融拒绝了。他拒绝和解是他文人性格,他看不起郗虑,就不愿意媾和。当然他也应该没想到拒绝的代价居然是“家亡”吧?孔融和郗虑之间,曹操都以为是群小所构,那么,他和曹操之间呢?曹操对他的那些误解,是不是也是“群小所构”?我想他一定以为是群小所构,只不过这次却没人给他解释的机会。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靡辞”,一般解释说是华丽的言辞,当然也行。有个成语“所向披靡”,“靡”有“倒下”之类的意思。按这个意思,那“靡辞”就是领导说什么,他就跟着鼓吹什么。没有原则对错,爱听什么就说什么。说这样话的人当然不可能会真诚,他只是为了糊口在工作,不是要成就什么事业。后半句“华繁竟不实”,花很多可不结果,是“华而不实”的改写。
   “人有两三心”传统解释是说孔融在表达当时人们维护汉室不忠贞的看法。同样也不能说他们理解得就不对,毕竟诗无达诂,何况我们也不可能让当时的情景再现。结合下半句“安能合为一”,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总结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差别还很大,是不可能大家都一样的。
   “三人成市虎”,出自《战国策》,“夫市中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谁都清楚集市上没有老虎,但说有的人多了,就不得不让人相信市场上跑出来了老虎。这也是外国鬼子们常说的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真理。只有一根筋的呆子才觉得真理到哪里都是真理。“浸渍解胶漆”,有个成语说如胶似漆,“胶漆”,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浸渍”,浸泡。再牢固的联系,只要不断地被侵蚀,时间久了也会被解开。时间能治愈一切伤痛,当然时间也能让所有的浓情变味。孔融自认为和曹操关系还不错,现在流传下来他给曹操的信也确实写的象老朋友。但即便那一切都是真的,也架不住谗言不停地说。
   最后一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活着就有烦心事,而死后呢,和我相关的一切就结束了。看到过一个解读者,应该是根据这句,说“孔融临终前作出了‘生不如死’的结论,确是哀音!”能说什么呢?在你有选择时,你这么说是“生不如死”,可当时的孔融有选择吗?苏格拉底说“你们活,我去死”是自觉,孔融这里,我读出来的是无奈。
   看到过一些解释,拔高得多,真正读懂得少。这首诗是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总结,是用生命代价换来的东西。可惜的是这种总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懂时也已经是生命的末期了。年轻时看过一本武打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有个人找到了所有武林人都在寻找的秘笈,他准备给书中大佬做晋见礼。那个大佬看不上他,他被杀了,那本书也被当成垃圾焚烧掉了。现在还记得古龙在那时来了句,是啊,谁会在乎他那样的人带的东西呢?这个世上,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自以为喜欢或者厌恶某种事物,而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喜欢或者厌恶不过是“叶公好龙”。
   孔融还有《杂诗二首》也流传得很广,但第一首“岩岩钟山首”,我不是太喜欢,浮夸;喜欢第二首:
   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
   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
   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
   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俛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远送新行客”,新行客,是第一次出门的人,他去送。应该是送到了目的地才回来,回来时已经是“岁暮”了。算是久别,所以最挂念的自然是最喜欢的孩子,但听到的消息却是这孩子已经去世。“日已潜光辉”,是写孩子去世,也是自己心境的变化。这孩子应该很小,“生时不识父”,那就几乎是襁褓中的情形。不知道汉朝人是怎么处理这么小的孩子尸体的,在我老家,象这种情形,往往就是包裹好,送到野地里埋了,不会进坟地的。根据诗中叙述,也似乎是这样一种情形。在野地已经看不到任何印记了。“孤魂游穷暮,飘摇安所依”,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人生图嗣息,尔死我念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这些情感聚集在一起,泪水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人生自有命”是理智,“但恨生日希”是情感。理智能想通,情感却难轻易改变。后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同样是悲哀,但
   老杜还有为人父却未能尽责而产生的愧疚,“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所以沈德潜说“更深可哀”。

共 57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以孔融的诗《杂诗二首》中的两句诗作为题目,非常巧妙!文章借叙写东汉末年蔡邕、孔融两大才子的人生悲剧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即使遭受打压,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卓尔不群,不媚俗,不向权贵折腰!令人钦佩!作者在文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佩服作者广博的阅读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如文中引用的诗句、故事都一一注明出处,简直算得上是专题研究!为作者点赞!【丁香散文编辑 蓝色光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5-15 19:50:44
  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那么多的典故和文字材料,佩服作者广博的知识!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5-05-16 19:28:44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蓝色光影        2025-05-15 19:55:05
  文章借古人的故事,委婉表达作者自己卓尔不群的高洁情操!为作者点赞!
3 楼        文友:德年黄土地        2025-05-16 14:57:17
  为佳作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25-05-16 19:28:58
  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