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过往】一碗面一个蛋(散文)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总爱说“穷家富路”。在我们老何家,出门饺子回家面是铁打的规矩。那碗卧着荷包蛋的手擀面,是我们何家人,出门在外归家一刻享受的待遇。
那时候,我很是羡慕出门在外进家就能吃上面和鸡蛋的人,但也只能是远远看着。因为家里条件不怎么好,吃粗粮又比较多,做面也只是够一碗就好,可丁可卯。我上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我成了家里“重点关照对象”,从此也有了这种待遇。每次我从学校回来,推开吱呀呀作响的木门,母亲总会掐着时间把面擀好,然后如变戏法似的端出一碗冒着热气的手擀面,上面还会卧着一个鸡蛋。母亲的围裙还沾着面粉,对我笑呵呵地说道:“闺女,趁热吃面!”
母亲不光包饺子好吃,做手擀面也拿手,面劲道,还不浑汤,再加上一些青菜一勺鸡蛋酱,吃面喝汤别有一番风味。连汤带面吸溜下肚,额头沁出细汗时,连书包都来不及放的哥总会凑过来:“给我留口汤呗?”
每次学校放假回家是我最开心的事,全家人仿佛有种夹道欢迎的架势,让我感觉到家一刻,心很踏实。一碗面吃得肚子鼓鼓的,顿时什么学习的烦恼,舟车的劳顿也顿时消失了。也理解了奶奶经常说的:“在外大鱼大肉不如回家一碗热汤面。”那时候的我真的会感到满足,是幸福的。
后来母亲工作忙了,学校放假回家虽然见不到母亲,奶奶也会给我端上一碗面一个蛋。高中三年我享受了家里最优厚的待遇,那时我愿意回家,只要有假期,我都会提前给家里打电话,玩命往家赶。
“老何家的规矩绝不能破!”这是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奶奶做手擀面讲究仪式感,面擀好了不煮,等我进家盘腿上炕后,逼我喝下一杯开水,她说压压外面的凉气,她才去厨房煮面。面煮好后,奶奶会喊一嗓子:“大军,给你妹妹端面!”哥把面端上来,我还不能吃,等奶奶在厨房里走出来,她也盘腿坐上炕,她先吃上一口,尝尝咸淡然后会说句:大孙女开吃吧!”我才能吃。
奶奶擀面的手艺也不差,再说中午母亲也会尽早赶回来给我做饭。闺女回来了嘛,母亲高兴呀!有时母亲会买一小块肉回来,给家里炒一顿带肉的菜。即使肉很少,但比白水炖豆腐好吃多了。最重要的还能见到母亲,还能让母亲抱抱,那种幸福至今想想都很温暖。
如愿考上大学后,离家远了,回家一次不那么容易了。但赶上周六日休息,我就周五坐一宿夜车赶回承德。早五点下火车,哥会骑着个邻居家借的三驴蹦子接我。一路上哥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回家好呀!你回家咱家一家人都能吃上父亲给咱们做的手擀面了,我还能借光吃一个鸡蛋。”
听哥说父亲给我擀面,就知道母亲一定又四点去工地了,我心里有了些许的失落。我就问哥:“家里你也干了临时工,大姑大学也毕业了,东北家人也用不着再给他们打钱了呀!妈咋还早出晚归呀?”
从哥嘴里我得知,那年大姑考上医学院,奶奶不同意她去上大学,让她尽快嫁给我们东北村里的村主任的儿子。人家也说了,我大姑结婚能给一笔丰厚的彩礼钱以外,另外也不白嫁,即使大姑出嫁了,每月还会给奶奶一笔钱,属于奶奶和爷爷的养老钱。村主任也说过了,谁家养个闺女也不容易,咋也不能忘记父母养育恩吧!虽然嫁人了,即使何家有困难也会帮助的。奶奶彻底被村主任这番话感动了。奶奶不是嫌贫爱富的人,就冲村主任这番话,她就同意闺女嫁给他们儿子。奶奶说,这样善解人意的父母,儿子也错不了!再说都在一个村住,知根知底的,奶奶也放心呀。村主任家里就这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工作。比大姑大八岁。大姑长得漂亮,人家说了就喜欢大姑的脸蛋。无论大姑有没有工作,人家也不嫌。村主任的儿子憨厚老实,懂礼貌。每次来家里,都争着抢着帮忙做家务,还口口声声喊奶奶一声“娘”。
其实一开始大姑也喜欢他,只是大姑非要上学,她说等她回来就嫁给他。但人能等她吗?奶奶不同意不给出上学钱,她就闹绝食,后来母亲做通了奶奶的工作,说她给出这笔钱,奶奶才勉强同意。
大姑轻松地去上学了,因此家里背了许多的债务。母亲每天如陀螺般的开始玩命工作,大姑大学的几年里,母亲为了供大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大姑好容易大学毕业了,她应该给家里挣钱管一家人了吧。结果不然,她突然有一天失踪了,说是和班里的一个男同学私奔了,据说去了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偏远山区。
大姑失踪几天后回来了,她领回一个穿着朴素长相还算帅气的男人。告诉奶奶她要和男人结婚。她俩刚从男人家里回来,是来回家拿户口本和男人办结婚手续的。母亲那天特意给做了手擀面,大姑盘腿上炕,还没等吃自己面前那碗面呢,男人已经端起碗把自己那碗吐噜噜干掉了,就像几辈子没吃过饭一样。母亲一共就做了两碗面,大姑知道男人是饿急了,就硬逼着男人把自己那碗面也给他吃了。奶奶见状脸黑得像锅底,一气之下,挥起擀面杖如赶牲口一样把男人赶了出去。奶奶说,就这样不知道疼媳妇的男人,以后能对我闺女好吗?
大姑看奶奶把男人赶出去了,她对奶奶发了火,告诉奶奶,男人一天都没吃饭了,一路上她俩买的两个面包都给大姑吃了。回家寻思吃口热乎的,奶奶还对男人那样。大姑越说越生气,摔了门就要跟男人走。大姑大老远回家还没吃面呢,奶奶才不会让她走呢,奶奶狠狠喊了一嗓子:“不许走!吃碗面再走!”奶奶憋着心里一肚子气,给大姑擀了面,碗上面没见荷包蛋,在碗底却藏了两个。大姑吃过了,她才放大姑跟着男人一起走了。临走大姑说,她爱男人,愿意和男人同甘共苦。男人去哪她去哪!
奶奶不知道大姑为啥铁了心和自己选的男人,我们一家人也不明白。但是那天,母亲还是把大姑和男人送到火车站,还给大姑塞了一些钱,又给大姑和男人,买了两盒饺子带上了车。
母亲回来,就和奶奶讲了大姑和男人的一些事情。原来这个男人家是河南一个偏远山区的。男人的母亲是个残疾人,而父亲智力低下,姥姥和姥爷一家人和他们一起生活。母亲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人很乐观。每天在家做手工活,主持大局。男人的父亲则出外打工,供他上学,他的姥姥和姥爷在家种地捡破烂。他也算争气,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都很好,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和大姑考上了医学院。他之所以要学医,他是想做了医生后,能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能给自己母亲和父亲治病。在学校里,大姑知道了他家里情况,从一开始的同情到最后的喜欢。不幸的是大学刚毕业不久,他母亲却突然病逝了,他回家奔丧,大姑也跟着去了。处理完他母亲后事,大姑做了决定,决定和他一起回他家养他家人和父亲。大姑就和他一起回家准备把证先领了,即使不举办婚礼,这样两个人也有个合法手续。
后来大姑来信说,她和男人在村里的一个诊所工作。虽然苦些但男人一家人对她很好。三年后,那个诊所迁移到了别处,村里人也都走得差不多了。大姑就和男人的领着一家人回到东北。她俩应聘在一家三甲医院找了工作,后来还买了房子。大姑领着男人一家人来过承德两次,每次来都是母亲和父亲领着我和哥去接站,奶奶在家亲自给大姑一家人擀面。奶奶说,上次大姑第一次领着男人来家里,她对自己的姑爷太过于暴力了,还没让人吃饱,这次她要亲自擀面表示诚意……
大姑说她从小到大就喜欢吃奶奶给她擀的面!是啊,谁不喜欢自己妈给自己做的面呀?还记得最后一次见母亲擀面,是我大二的一次回家。母亲站在案板前,面团在她掌心里转着圈,面煮熟,母亲端给我。她突然说:“记着,往后回家妈都会给你擀面。”火车鸣笛时,她追着车窗塞给我饭盒,隔着玻璃,我看见她鬓角还沾着面粉,我想帮她擦去,这一刻火车却启动了……
本以为这辈子我都会吃到母亲给自己做的面,结果那次分别后不久,母亲却突然去世了。
如今超市里能买到各种面,可再没有一碗会在我推开家门时,冒着热气的面端到跟前的人。在这个世上,我再也听不到那声熟悉的:“闺女,趁热吃面。”
……
在我心里,这世上最好吃的面,永远都是母亲站在灶台前擀的那碗面!母亲那年的面不仅有家的味道,还有揉进去的牵挂和亲情,更有等不及说出口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