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李村村,石柱擎起千载宗脉(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李村村,石柱擎起千载宗脉(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184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发表时间:2025-05-16 10:02:06

多次自驾途经浙西的崇山峻岭,在领略这一带的旖旎风光之时,我还被这里深藏着的古风古韵所陶醉。
   今年清明节从上海回乡,在返程时我特意在建德市大慈岩镇住宿一晚,以便第二日游览远近闻名的新叶古村等。
   从大慈岩镇到新叶村,路并不远,七八公里,穿行在田间地头,也途经几个村庄,其中一个是从村中穿过,路旁的一座古祠堂,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自诩为“好古之人”,怎么能错过它?遂在返程时,停车进村。不成想如此的不期而遇,竟然成就了一次令人十分留恋的游历。
   村子群山环绕,异峰突起的玉华山是它的依靠,峻岭绵延的大慈岩山如它的屏风。若从空中俯瞰,它形似一条巨大的胖头鱼遨游在绿海之中,其中,它南端的两口水塘,一左一右,犹如两只鱼眼,活灵活现;中轴线上的一片古建筑,是村子的核心区域,像是鱼背。后来我知道,这条“大鱼”在这里游弋了千年。
   再仔细端详,村中的那片由古建筑组成的核心区域,又分明像是一只卧虎,其中,那座路旁的祠堂是“虎头”,从祠堂往北的村道犹如“虎脊”,其他大大小小的村巷勾勒出斑驳的“虎纹”。
   鱼游大海任自由,卧虎雄踞生威风。如此鱼跃虎卧的村庄,不管是无心插柳的巧合,还是基于风水学的有意为之,如此的格局与运势,让人错愕与惊叹。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鱼跃龙门”的祝愿,更有“年年有余”的寓意,鱼主财禄,象征吉祥富裕;而虎乃百兽之王,象征力量与权威,在古建筑中有镇邪避恶的作用。所以,鱼跃虎卧的形制,不就是村子“藏风聚气”的风水吗?我迫不及待地要走进它,探究它。
   走近祠堂,它门楣上高挂的牌匾刻着“李氏宗祠”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原来,这是一个李姓人家聚居的村落,建村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比新叶古村的历史还早好几百年,它的名字就叫李村村。同样因为临近玉华山,所以这里的李姓人家自称是玉华李氏。
   据史料记载,玉华李氏是唐朝开国功臣、卫国公李靖(571年-649年)的后裔,而晚唐官员、诗人李频(818年-876年)是他们的一位近祖,但他们的始祖是李琏(957年-1031年)。
   李靖,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是神话人物“托塔天王李靖”的现实原型;李频,官至建州刺史,还著有诗集;李琏,聪慧,好学,且品行端,乐静处。他独自迁居玉华山南,在此开枝散叶,就有了李村村。
   玉华李氏这三位先祖,像是历史长河中的几颗明亮的星,不仅可让我们粗略地梳理玉华李氏的家族脉络,还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家族的家族背景。所以,李村村人在宗祠里供奉他们,铭记他们。
   李氏宗祠的正中挂着“一本堂”匾,所以也叫它:一本堂,村人甚至习惯叫它:祠堂。一本堂三进两天井,古朴典雅,庄重气派,特别是雕饰很精美。
   站在祠堂前,它气派的门廊让人惊叹不已。此门廊四柱三间,相当气派,用木栅栏围着,更显得威森。梁柱间的牛腿、雀替、梁托和前后柱子之间的穿插枋等,都雕刻着花草、树木和瑞兽等,其中瑞兽有龙、凤、喜鹊、大象和狮子等。大梁枋与瓦椽之间的雀替竟然前后三层;金柱上的牛腿则雕刻着用于趋利避害的狮子,大狮带小狮,栩栩如生;而那线条优美的卷草纹,又让这些雕饰多了份隽秀。
   门廊下好多位村民,或坐或站,我问其中一位站在门口的,是否可以进去参观?他不仅热情地说可以,而且他显然注意到我在门廊前欣赏和拍摄了许久,手指门廊说:是不是很漂亮?又指着祠堂内说:我们这里的名人很多。
   走进一本堂,祠堂内的高大气派与门廊的相互呼应,在古朴与庄重中尽显华丽。
   那祠堂内的雕梁画栋,精美无比。这些雕饰中,也是花草树木与瑞兽,有喜鹊、鹿、猴、老鼠、狸猫等,显然其中有“爵禄封侯”的寓意,另外还雕刻有人物故事。
   令人惊讶的是,一本堂的柱子许多都是石柱。俗话说,一根石柱百两银。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的祠堂如果用石柱,往往只是用为金柱。一本堂不仅门廊和所有厅堂外侧的柱子都是石柱,而且享堂内的所有柱子都是石柱。
   多么地奢华。这种奢华的背后,不仅是玉华李氏雄厚财力的彰显,也是他们从骨子里显露出来的大气。但我想,这其中是不是也蕴含着李村祖先的祈愿,希望这些坚硬的石柱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地支撑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让人惊叹的还有,祠堂内的每根柱子上,无论是木柱还是石柱,都有对联,其中享堂的金柱上有三副对联。这些对联,如“至今谱牒传来真,上始国公下主事”等,题点玉华李氏的家族宗脉;如“千载芳名著青史,百代忠良佐明时”等,彰显家族的历史功绩;如“礼乐传教开泰运,诗书启后遇时来”等,是家族礼教开化、诗书传家的训谕。李村人如此不厌其烦地把文化元素,把家族的源脉和家族的荣耀,把对家族的美好祈愿都寄托在这些楹联中,可谓面面俱到,孜孜以求。
   一本堂上的匾额也极为丰富,一块又一块,块块都彰显玉华李氏的历史荣耀与文化底蕴。如“进士”“刑部主事”“唐秘书公”“吏部尚书”“诰封一品”等,是玉华李氏仕途上的成绩单;如“齿德并嘉”“高行女宗”等,是李氏先人赢得的口碑;而“崇尚恩德”“敬宗睦族”“善为福基”“博学明经”等,同样是对族人的训谕。不过,最重要的匾额应该是“一本堂”匾上方的两块竖匾,一块是彰显家族远祖声名显赫的“开国元勋”匾,另一块是宋神宗敕与宋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李俊的匾。
   现今,一本堂是村里的“文化礼堂”,是村人休闲娱乐的最重要场所。祠堂内有详细地介绍村史、村荣和历史故事等的展板,是了解李村村历史与文化的窗口。当我细读那些李氏历史名人的介绍时,我仿佛觉得,他们像祠堂里众多的石柱一样,就是支撑起这个具有辉煌历史家族的中流砥柱。
   如,李俊,宋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官至临江太守;李天佑,元大德五年(1301年)进士,授兰溪知州;李敦仁,元朝江西儒学提举;李宗赐,明朝刑部主事……
   那天我到达李村村时,是午饭后,一本堂里聚集的村民很多,有的在门廊下聊天;有的在祠堂两侧的廊庑下静坐;有的在享堂里打牌、看牌,他们围成了好几桌,甚至还有村民负责端茶倒水。真是热闹、祥和、其乐融融,这在如今很多古村落空心化的情况下,是多么地令人羡慕。
   现在的乡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平时村里冷清得很。刚刚游览了新叶村,也没有见到如此热闹、融洽的场景。我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但李村村祠堂的气派与精美,尤其是这里众多村民聚集休闲的场景,让我留恋许久。
   在前厅正对祠堂大门的位置,竖立着一座屏风。屏风上是玉华李氏后裔繁衍派系分布的树状图,枝繁叶茂,脉络清晰。
   据玉华李氏家谱记载,高峰期这里有大小祠堂二十多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只剩八座,包括一本堂、崇本堂、植本堂、光裕堂、叙伦堂等。
   比如崇本堂,始建于明宣德年间,三进两天井。它的牌楼式门面,四柱三间三楼,飞檐高翘,大气壮观。门楣上挂有“历朝恩存”匾,此匾上面还有一块竖匾,书着“圣旨”二字。祠堂内梁柱粗壮,雕梁画栋,也挂着多块匾额,但比一本堂相对简单。又如植本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也是三进两天井,不过它相比一本堂和崇本堂,显得更加简朴。
   本,根本,本源。玉华李氏多座祠堂的堂名中都有“本”字,这是对族人追根溯源、饮水思源不忘本的期望吧。李村村民不负祖先的厚望,世代耕读传家,英才辈出,更涵养了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民心,让这座千年古村充满温情。
   李村村有栋著名的民宅——连三进,可我没找到。正好遇见一位村民手拿水杯,大概是去祠堂,遂向他打听。他二话不说,径直带我过去,路上还介绍这栋古宅的情况。连三进,是李村村当年的地主家的房宅,可惜那天门都锁着。据说屋内也是雕琢精致,吉祥图案、人物故事等寓意丰富。
   东走西逛,在一个巷子里看见一栋老屋开着门,里面两位老大哥正说着话儿。打个招呼后,房主大哥请我到屋内喝茶。我说茶不喝,想看看他家的老房子。这是一栋很老旧的房宅,木柱木板都烟熏墨黑,甚至有些破损,可老人还住在里面,屋内干净整洁。一块像框挂在房板上,框里都是家庭照片,其中一张老大哥年轻时候的,让我见识了他曾经的英俊帅气。
   也许是玉华李氏基因的优良,也许是相由心生,李村村人看上去都相貌俊朗。我还注意到,李村村人似乎还长寿。在一本堂内挂着十几位耄耋老人的“寿星照”,还有几对钻石婚的夫妻照。
   俊朗的李村村人也是坚守传统的人,他们有项源自唐朝的民俗活动,一直坚持至今,这就是抬阁巧。
   抬阁巧,是李村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它兼具祭祖和竞技娱乐性,具有浓厚的族群特征。
   抬阁巧表演的通常是传统的戏目,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大破金光阵》《程咬金救主》等。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全村人,甚至四乡八邻的人们,都来参与抬阁。他们先在祠堂祭祖,然后抬阁游街。每台阁由俊美、轻巧、灵活的孩童身穿戏服站立或坐于抬阁上,由八位身穿彩衣的壮汉抬行。白天,抬阁队伍敲锣打鼓,走村串巷,甚至从本村到邻村,村民夹道相迎,热闹非凡,胜过大年。夜晚,还有板凳龙表演。长长的板凳龙,游走在村巷中,盘旋在祠堂前的广场,还在乡间道路上飞舞。
   抬阁巧,在李村村世代相传,表演的戏目也许一直在变化,但永恒不变的是李村村人的祖先崇敬,是他们对家族传统与文化的执着坚守。
   走在一条条村巷中,这些铺着石板、两侧嵌着鹅卵石的村巷,被斑驳的粉墙裹挟,穿行在房前屋后,左转右拐,曲径通幽,让人有穿越时光的幽邃感。轻轻触摸和用手指轻轻敲击这些老旧的粉墙,历史的沧桑感在心中荡漾,我好像触及到了李村村一个个古老的历史故事。
   在一个丁字路口,有一座土地祠,它很小,貌不起眼,却香烟缭绕,炳烛长燃,土地公端坐其中。土地祠上有一副对联:“在当时不避国乱,至今日永受荣封。”边墙上有一块“一箭之地”的木牌,它隐含着这座土地祠由来的感人故事。
   民间传说,在元朝末期,朱元璋率兵马驻扎在这一带。一天他一个人行走在田埂路上,由于队伍人心不稳,他脑海中正犹豫着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这时,在李村村口他见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农夫,正挥动砍刀把刚编好的竹篱笆砍掉。朱元璋走上前忙问其故,老农夫说:“原指望扎好篱笆防鸡犬,哪晓得七高八低一团糟。嗨,不轩不平,推倒重来!”朱元璋被“不轩不平,推倒重来”触动,领悟到了其意,回到营帐,重振旗鼓,进军元大都,最终功成名就,创建了明朝。
   朱元璋坐定江山后,想起当年因为听了老农夫“不轩不平,推倒重来”的劝告,取得了天下,于是,带上随从来到李村村,要赏赐老农夫。老农夫婉言谢绝,可朱元璋坚持要赏他一栋大房子。他只好说:“皇上执意要奖赏草民,赏我一箭之地就够了。”朱元璋只好答应,于是老农夫接过弓箭,轻轻一拉,只射出七步之远。老农夫去世后,朱元璋御封他为李村社神,并用这一箭之地建土地祠,永世供奉他。
   这“一箭之地”的土地祠,何止是一个老农夫的故事,其实是玉华李氏族人“重义轻利”家风的缩影。
   走出历史悠久的祠堂和土地祠,李村村近现代的历史记忆也很丰富。
   李村村中的建筑密集分布,大小池塘点缀其中。村中央有一块小广场,是村子中心地带最宽敞的一块空地。
   小广场一侧新建有知青纪念馆。据载,在1974年至1979年,先后有34名知青来到李村村。知青纪念馆的楼上楼下二层,图文并茂,老照片与老物件,重现当年知青们在李村村的生活,还原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殊历史,更是对“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执着进取”知青精神的弘扬。
   小广场另一侧有两栋古民宅,其中一栋的门楣上书写着“甘味醇厚”。走进去,里面有点暗,但屋内的布置却让人一亮。屋内张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开国领导人、十大元帅、共和国历代领导人的照片或画像,还有许多“毛主席像章”和早年的粮票与纸币等,是一个红色文化的展览室。
   屋主人是位七十多岁的退休人员,名叫李成。我后来查阅李村村的资料时,发现他竟然还是抬阁巧的省级传承人。
   他热情地给我介绍这些自家屋内的展品,滔滔不绝的话语中,带着自豪。当我准备离开时,他问我还要去哪里?我说:“寿南暴动”纪念馆。他毫不犹豫地要带我过去,并说纪念馆他有大门钥匙。
   跟着李成老师,没多远就到了“建德寿南暴动纪念馆”。这是栋古建筑,曾经是玉华李氏的一座支祠,叫翠芳堂,是当年当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和善的李成老师打开门,从一楼到二楼,一个个展板按序给我讲解“寿南暴动”的历史与故事。
   “寿南暴动”是浙西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件特殊而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在寿昌南部组织农民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虽因经验和实力不济而最终失败,但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反抗反动统治的熊熊烈焰。
   李村村的古色古香中,这一抹熠熠生辉的红色,如一道霞光,炫彩与美丽。而通过“寿南暴动”,也让我感受到李村村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忠勇品格。
   游历过了难以计数的古村落,它们成片的古建筑和精湛的雕饰,以及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都会让我如痴如醉。我觉得,李村村人的热心与好客,是最为暖心的。
   李村的村风,就像粉墙一样纯朴,就像黛瓦一样淳厚,古韵中散发着静幽,斑驳里蕴意着清雅。不管是祠堂的威耸,石柱的默立,还是抬阁巧的热闹与欢庆,我总觉得纯朴与淳厚似乎都融入在了李村村人柴米油盐的日常里。
   四月天,村外的田地里菜花金黄,路口的桃花粉面娇艳。站在村口的那座石牌坊前,回望这座千年古村的风采,它厚重的古韵像泼洒在这片山水间的浓墨,它深厚的文化如闪耀在这片土地上的星辰。
   李村村千年的历史底蕴,厚重地凝聚在一座座祠堂里,那一根根石柱不就是这个家族一个个历史名人,像脊梁一样支撑起玉华李氏的宗脉。有了这样的庇荫,所以李村村人才这样生活安适与安逸,他们怡然自得地享受自家的田园生活。
   村巷里多有风雨廊,我喜欢在它们下面停歇,我觉得这小片的廊瓦下,最能惬意地体验到这里人们生活的舒缓与惬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李村村,莫不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居?

共 56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若将浙西群山比作一幅泼墨山水长卷,李村便是那灵动的点睛之笔,于山水间舒展千年的古韵与诗意。清风徐来,掠过玉华山的翠峰,拂过李氏宗祠的飞檐斗拱,带起斑驳木门的轻吟,似是在诉说千年的故事。这是一座能听见历史心跳的村庄。祠堂的青石台阶上,李琏开枝散叶的智慧仍在回响;抬阁上的孩童戏服飘动,恍若梦回唐朝;土地祠香火的袅袅青烟,缠绕着玉华李氏“重义轻利”的家风。而今,祠堂里村民的笑语、巷道间孩童的追逐、红色纪念馆的庄严肃穆,与古建筑的沉稳气韵交织。李村的每一砖一瓦,皆是时光的容器,盛满先祖的荣耀与后人的坚守。它提醒着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那些被时光雕琢的古韵与故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被珍视、被铭记。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6 10:03:33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李村的古韵与风姿,将千年的历史与当下的烟火气巧妙融合,文字间流淌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通过对祠堂、民俗、人物的生动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李村的宁静与厚重。作者不仅展现了古村的外在美,更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家族精神,令人赞叹。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16 11:17:17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辛勤编辑,您的按语让本文增色良多!建德市大慈岩镇的李村村,名气比新叶古村,可谓默默无闻,但走进它却能发现它古韵悠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6 10:03:59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05-16 11:17:53
  谢谢芹芹森老师的鼓励,也祝您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