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退休后遇到的两件小事(散文) ————老了挺好系列之三
退休后遇到的两件小事
——老了挺好系列之三
人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角色的转换,总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充当起不同的角色。比起成年、工作、结婚等人生转折,退休所带来的角色转换及情感冲击更令人始料不及和感慨万千。本来在退休前我就对退下来以后所遇到的场景做了若干次的预想,因为有不少的人跟我说过,退休后需要转变心态,你会遇到许多在此前很少遇到或从未遇到过的事情,有的事会令你感到尴尬,有的会令你感到气愤,当然,也有的会令你感到温暖。正是有了这些思想准备,再加上我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因此,对于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当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来到面前的时候,我还是感到一片茫然,内心里波澜起伏,五味杂陈。退休后不久遇到的两件小事,就不由得令我倍受刺激,促我思考与反省。
一件事是叫网约车。退休后的一天早上,我要去市关工委开会,于是就在打车软件上叫了一辆网约车,当看到这辆车快到了的时候我就拿着包出门了。走出小区后,看到车已经停在了路边,我特意从车的后面走过去,目的是看准车牌号,以免上错车。走到车跟前,确认无误后,我便拉开后车门,刚迈上一条腿要上车,司机就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我在等人呢,你上错了!”我边坐下边问道:“你这不是网约车吗?我看了车牌号,就是我叫的车呀。”他问了我的电话尾号,确认了是我叫的车后,态度立即软了下来,忙说:“对不起,我以为是个年轻人叫的车呢,没想到是个老年人。”说着,车子就起步开起来了,走上正路后,他问我:“师傅,你有六十岁没有?”我说:“过六十了。”他通过后视镜瞟了我一眼,感叹道:“都六十多岁了,还会叫网约车,真不简单啊。”我回答道:“用手机叫个网约车是多平常的一件事呀,有啥不简单的呢?”他说:“我是没遇到过。”我说,“你接触的人还是太少啊。”此后,我们俩就再也没有过对话。从他的态度中,我明显地感到他对老年人的那种无端的鄙视与嫌弃。如果说网约车事件让我感受到年龄带来的偏见,那么通讯公司的经历则展示了更深层的漠视。
2018年7月的一天下午,当时我刚退下来不久,去通讯公司开发票,为的是报销4、5两个月的电话费。那天艳阳高照,气温很高,这样的天气很容易使人情绪烦躁。为了稳妥起见,我特意选择去总部营业厅办理。此前这种事根本不需我操心,办公室就给办好并且将话费充到我的手机里。现在不行了,就得我亲自去办,当然,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报销电话费。到了办事大厅,还好,来办业务的人不多,算我就三个人,前面有一个老太太和一个老头,他们的年纪看样子要比我大一些。那个女服务员用懒散的语调问老太太:“你办什么业务?”老太太说:“替我老伴交电话费可以吗?”服务员说:“可以,充多少钱?”“五十”,老太太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手绢包裹着的钱包,打开手绢拿出钱包,又从钱包里费劲地抽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然后将钞票捋平了递给服务员。服务员问道:“电话?”老太太说:“我没带电话。”她说:“我问你充值电话的号码是多少?”老太太慢慢悠悠地说了一遍,服务员又让她重复一遍,她又说了一遍。服务员麻利地敲击着键盘,很快就办完了。服务员又冷冷地说,“下一个,办什么业务?”我前面的老头立即挺直了腰,语调不急不缓地说:“我也交电话费,一百元。”她问:“电话?”老者清晰地报出了号码,很快也办理完了。轮到我了,服务员问道:“你办什么业务?”我说:“我要开具四月和五月份的话费发票。”她问:“电话?”我流利地报了号码。她又问:“身份证带了吗?”我事先就有所准备,立即递了上去。她接过去就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对我说:“你下周来取吧。”我问:“为什么要下周呢?”她说:“我把你的发票发到我们的电子邮箱里了,需要下周才能打出来。”我说:“你把发票直接发到我的邮箱里不就完了吗?”她突然抬高声调说:“你早说呀!”我说:“你也没问我呀。”她很不耐烦地说:“把你的邮箱报一下吧。”我就熟练地报了我的电子邮箱。她边操作边对一旁的另一个服务员小声地撇嘴嘀咕道:“没想到挺大岁数的人,还有邮箱呢!”我瞥了她一眼,说道:“你发过去就行了,我回去自己打印。”过了一会儿,她说:“办好了”。我看了一下手机,显示我的邮箱收到了一条新的信息,于是我拿回身份证就走了。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我们三位老年人对服务员说话都是和蔼的,而服务员对我们的态度却充满了令人难以接受的不待见和厌恶的情绪。
这两件事虽然不大,也没有发生矛盾和冲突,但在我的内心却引起了很大的不适感。我们没有任何冒犯他们的言行,但是为什么她们就如此地对我们产生反感呢?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我就开始注意这类事情,经过观察我发现,这类事尽管不是很普遍,但是也不罕见,发生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段时间以来,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近几年我才慢慢地弄懂了。最关键的启发是庄子的一句话:“寿则多辱”。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天地》,意思是长寿的人会更多地遭受到屈辱。真的是这样吗?看看古往今来,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事就会感到,庄子所言不虚。最能够体现这一社会现象的,是长久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词,名称就叫《老来难》。据说它最早是由唐朝的杜牧在公元775年所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来的流传,形成了诸多个版本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有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京东大鼓、二人转、民间小调等,就内容看,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生动的唱词讲述老人的艰难处境,奉劝世人要尊重老人,不要嫌弃。
《老来难》唱词中描绘的人到老年的窘迫和凄凉景象,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鲜活。这就说明,老来难,老来被人嫌的社会阴暗面,即便是在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了的今天,在尊老、爱老的精神文明上也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老年人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呢?
退休这些年来,看到社会上的许多老年人如河边的枯苇一样努力地挺着腰杆,顽强地在风中摇曳,其状况透着令人心酸的凄凉。遇到办事时,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不屑与蔑视,感觉是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蒙受了无以言状的委屈,唉!那滋味真的是不好受啊。更可怕的是这些事情将是今后的常态,是自己不得不接受的严酷现实,顿时就感到前途一片黑暗。但是冷静而理智地转念又一想,这是我们老年人无力改变的客观存在,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这就是社会,就是人生本来就有的样子,千百年来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目前悲观、郁闷的心理状态,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就像是一条热带鱼,被放进河流,必须适应啊,否则就得死!不能嫌水凉,不能嫌水脏,也不能嫌水里什么鱼都有,更不能嫌波涛汹涌。河流乃至大海对每条鱼都不嫌弃,谁都可以自由的生存,前提是必须适应和接受那里的环境。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到老年,并不等于进入到了人生的“舒适区”,浮生本就是苦海无边,社会上的各色人等都如不同的鱼一样在其中顽强奋斗和奋力挣扎,老年人也不能例外。看看现在职场上的人们所经历的各种“卷”,比我们在职时的环境要严峻和凶险得多了,对比他们,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还算个事儿吗?自己内心里的那点可怜的“自尊”又算个什么呢?充其量不过是鲁迅笔下描绘的“皮袍下面藏着的‘小’”。
适者生存,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规律,惟有适应,别无选择,许多老年人对此表现出的那些不解、抱怨与愤懑难倒不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吗?
想到这里,这个问题也就很清楚了。一句话,人到老年更应该拓展心胸,表现出应有的豁达与通透,而不要过于“爱惜羽毛”。务必彻底抛弃不该有的“巨婴情结”和弱势思维,用自身的健康长寿抵御无故加之的屈辱。每个老年人都应该鼓起“被讨厌的勇气”,以一种自立自强的姿态,有尊严地行走在人生的边缘,如此,才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老了挺好”的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是在经历了那些委屈与思考之后,我们才终于明白,所谓“老了挺好”,并不是岁月静好的乌托邦,而是在看清了生活真相以后,依然能以豁达之心,用从容与智慧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这才是问题的答案。
2025年5月15日于上海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