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丁香·花香】五星杨(情感小说)

  【丁香·花香】五星杨(情感小说)


作者:王金龙 白丁,1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发表时间:2025-05-17 23:08:09
摘要:一九五三年深秋,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白杨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落叶宛若蝴蝶,纷纷扬扬,却很恋根,不往别地飞落,只给白杨林的地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金毯。周如海,这位年轻的林业专家,带领考察队扎营在白杨林与裕固族草原的交界地。

五星杨
   (一)偶然发现
  
   一九五三年深秋,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白杨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落叶宛若蝴蝶,纷纷扬扬,却很恋根,不往别地飞落,只给白杨林的地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金毯。周如海,这位年轻的林业专家,带领考察队扎营在白杨林与裕固族草原的交界地。
  
   这天上午,周如海正穿梭在这片白杨林中,测量着土壤的盐碱度。他身着一件深色厚棉衣,头戴一顶破旧棉帽子,眼镜片后是一双锐利而专的眼睛。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测量仪器,记录着各种数据。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光影落在他身上,宛若几根棍子顶着他,不可懈怠地工作。
  
   突然,周如海的目光,被一段断裂的白杨枝吸引住了。那树枝躺在地上,断面处清晰可见,木质纹路竟神奇地凝成一个完整的红色五角星。他在惊疑中急忙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拿起树枝,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着断面,那纹理犹如精心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
  
   几度兴奋,他又捡起一段,擦去树枝上的泥土,细看横断面,五角星的红色虽然褪色,但纹理依旧清晰。
  
   周如海在思索,这究竟是偶然的自然现象,还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他决定去拜访当地的牧民,或许,能从他们口中得到一丝答案的线索。
  
   (二)三次拜访
  
   周如海来到一顶独居的毡帐前,轻轻敲了敲门前的木柱。片刻后,毡帐的软门缓缓拉起,一位满脸皱纹、眼神却十分清澈的老人,佝偻着背出现在门口。周如海恭敬地行礼,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将他请进毡帐,热情地端上奶茶。奶茶的热气,变换着姿势,给俩人费劲的交谈翻译着,时而裕固语,时而普通话,时而手势,从毡帐里的用具、被窝和枕头看来,老人是独居的,周如海想问老人的家人,却又怕引出伤心事,只好将问话吞进肚里,无意间瞥见,老人腰间悬挂着一个褪色的红布包。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红布包吸引。老人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自豪地微微一笑,指着红布包说道:“这可是我的宝贝啊。”
  
   草原上的天气,时而晴,时而阴,时而冰雹,时而雨,对初到草原的林业专家及考察队员们来说,有些不太适应,前一阵万里无云,后一阵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
  
   老人望着窗外的雨幕,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地用裕固族语,唱起一首古老的牧歌:“红树泣血染黄沙,五星映月照边家。……”歌声悠扬而沧桑,在毡帐内回荡,周如海听到老人突如其来的歌声,感叹老人的激情,感叹老人的慷慨,也感叹裕固族人的能歌善舞。他忍不住追问老人歌词的含义,老人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没有多说。
  
   夜幕改变着草原的色彩,周如海告别了老人,回到营地,简单填饱了肚子,疲惫催促着他进入梦乡。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整个草原。周如海在睡梦中被惊醒,他担心老人的安危,连忙起身,嘴里不停地唠叨:“见鬼,草原上也刮沙尘暴,难道,难道不欢迎我们?”风沙肆虐,吹得他衣衫猎猎,右手压着棉帽子,侧着身子,艰难地赶往老人的毡帐。
  
   当周如海赶到时,发现老人已经昏倒在地。周如海急忙将老人扶起,顶着沙尘背回了考察队的营地。在救治老人的过程中,他发现老人高烧呓语,口中反复念叨着“三七年一月,利刀藏白雪。”周如海心中疑惑不解,这短短十个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第二天清早,沙尘渐去,虽然是深秋,但草原依然拥有绿色的魅力,依旧恢复一片祥和。考察队决定,对那棵最粗最老的白杨树,进行年轮检测,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关于红五星的线索。
  
   周如海带领着队员们,小心翼翼地从树干上取下样本,带回营地进行检测分析。经过一番细致地检测,结果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这棵老白杨树的树龄,竟然高达百年,而且与常见的白杨不同宗。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
  
   周如海更是对这棵树充满了好奇,他决定第二次拜访那位裕固族老人。等他再次来到老人的毡帐时,老人已经恢复了一些精神。说话间,老人拿出一本破旧的《祁连山草木志》,递给周如海,说道:“你看看这个,或许能帮助到你。”
  
   周如海接过书,看到书名,惊疑老人怎么会有这类书?再看看老人,老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带着好奇仔细地翻阅起书来。果然,他的目光被一段记载吸引住了:“赤心木遇血则纹显。”他心中一动,联想到那白杨枝断面上的红色五角星,难道这其中真的有什么联系吗?
  
   思考没有间断,整整过去了一周,周如海第三次敲响独居裕固族老人的、毡帐前的木柱,想再一次得到可喜的消息,可这次得到的却是一场暴雨,豆大的雨点砸在草地上,噼里啪啦,好似打击乐带着消声器,夜的寂静被这样的声音打破,雨水洗出夜的漆黑。
  
   (三)意外收获
  
   周如海心情有些说不出的低落,回到营地,难以入睡,便打着手电筒,独自来到了那棵老白杨树下。手电筒的光束穿透雨幕,从树枝照亮到树干,突然,在树身他发现,渗出了琥珀色的黏液。周如海心中一惊,连忙凑近仔细观察。在那黏液里,有黑赫色的物质,他的手不禁颤抖起来,心跳也陡然加快。
  
   周如海小心翼翼地将粘液连同黑赫色的物质取下,准备带回营地,心中一阵欣喜,希望能从中解开五角星的谜团。然而,还没等他离开老白杨树,突然传来一阵狼嚎声。声音在雨夜中显得格外阴森恐怖,让人毛骨悚然。周如海心中一紧,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危险。他迅速将粘液藏好,然后警惕地环顾四周。就在这时,一个黑影从树林中窜了出来。周如海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裕固族少年。
  
   少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我看见了光亮,想到扎桑肯定就在这里,我爷爷快不行了,让我来找扎桑。”周如海看着少年,焦急又渴望的神情,瘦高的个头却是那么灵便,膝盖上的泥巴,看得出是跌倒过。淡红的颧骨,是太阳长时间亲昵,而留下的痕迹。
  
   当他们二人赶到少年家的毡帐时,老人已经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眼神却十分清醒。看到周如海进来,老人挣扎着半坐起来,自豪地微笑着,从怀中掏出半枚五角星(断了两角)。周如海接过五角星,点了点头,佯装表示理解。其实,老人给了周如海一个重新的研究课题。这时,大雨已停,天空也挂起了鱼肚白。周如海背着难题,回到考察队,率领队员对老白杨树进行CT扫描,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树内的情况。
  
   随着扫描结果的逐渐清晰,众人惊讶地发现,树心嵌着锈蚀的武器零件与弹头。这一发现证实了大家的猜测,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年的情况,及树枝断面的红色五角星,独居裕固族老人的“宝贝”,白杨树粘液里的黑赫色物质,还有少年爷爷的半枚五角星,周如海走访了好多老人。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他们拼凑出了一段惨烈的往事。
  
   (四)雪窝营救
  
   一九三七年一月,河西走廊的裕固族草原上,依旧寒风凌冽,积雪未消,没有一丝春天的影子,裕固族姑娘吉斯曼娜,背着装满奶疙瘩的褡裢,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没过脚踝的积雪里。她的羊皮靴早已磨破了底,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雪粒钻进靴子里的寒冷。腰间的银腰刀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刀柄上缠着的褪色红珊瑚珠,在洁白的雪地里显得格外醒目。那是她阿爸临终前从商队换来的信物,承载着阿爸对她的爱与期望。
  
   突然,一阵微弱的求救声从前方传来。吉斯曼娜心中一紧,顺着声音的方向小心紧步走去。竟在一处深深的雪窝中,她发现了一位昏迷的年轻人。浑身血迹,穿着军装,已经破烂不堪,灰色的单帽前,一枚褪色的五角星徽章,在寒光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吉斯曼娜来不及多想,迅速撕开自己裙摆的布料,为年轻人包扎伤口,又从腰间解下水囊,小心翼翼地喂年轻人喝水。然而,水囊里的水已经结了冰,她的手指触碰到年轻人干裂的嘴唇时,嘴唇轻轻颤抖了一下,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马家军骑兵的马蹄声,如闷雷一般越来越近。吉斯曼娜心中一惊,她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她焦急地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冰窟。她咬了咬牙,用尽全力将年轻人拖进了冰窟,并遮掩去了血迹和拖动的痕迹。
  
   冰窟内,昏暗而寒冷。吉斯曼娜将年轻人放在冰面上,借着洞外透进来的雪光,第一次看清了年轻人的模样。他不过二十五岁出头,大眼睛,高鼻梁,嘴角上翘,圆下巴,眉骨处有道狰狞的刀疤,此时,因为高烧,他的嘴唇皲裂,嘴里却仍呢喃着“同志们”。
  
   吉斯曼娜心中涌起一股怜惜之情,她连忙将自己的羊皮袄裹在年轻人身上。他因为浑身滚烫,很快就将羊皮袄焐热了。吉斯曼娜想了想,拿起雪搓擦着伤员的掌心。过了一会儿,伤员缓缓苏醒过来。
  
   他的眼神有些迷茫,但当看到吉斯曼娜身上的服饰和腰间的银腰刀时,眼神突然变得警惕起来。他下意识地摸向腰间的驳壳枪。
  
   “你别怕,我是裕固族人,不会伤害你的。”吉斯曼娜轻声说道,试图让他放松警惕。
  
   年轻人这才稍稍松了口气,虚弱地说道:“谢谢你救了我。”
  
   吉斯曼娜好奇地问道:“你怎么一个人?还有其他人吗?”
  
   年轻人望着洞外飘扬的雪花,又转向吉斯曼娜,看她圆圆的脸蛋,洁白的牙齿,长长的睫毛,一双大大的耳环,一切显得那么善良,才缓缓说道:“我们长征了两年,从江西到这里,被马家军打散了,为了让穷苦人都过上好日子。”
  
   吉斯曼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才清楚眼前的年轻人,是一位红军伤员,顿时充满了敬意。在寒冷中等到天黑,吉斯曼娜带着伤员,冒险回到牧区,找到了老额吉。老额吉留着两条长辫子,满脸的皱纹刻满故事,大大的眼睛镶嵌在目字脸上,看得出年轻时是一位漂亮的裕固族姑娘,而此时,老额吉便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她帮着吉斯曼娜将伤员转移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五)徒步买药
  
   第二天清晨,西北风吹到脸上,刺骨的疼,吉斯曼娜揣着一颗不安的心,到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药,在距离镇上不到两公里的清水坡,巧遇玛尔萨,两人用裕固族的礼节问好,四目相视,玛尔萨的神情,除了不安,还有些许的恐慌,一双清澈的眼睛里藏着秘密,朋亮的额头显得那么有胆识和担当,两人相跟,距离镇上的药店越来越近,话题变得越来越少,玛尔萨问吉斯曼娜:“你给谁买药?”
  
   吉斯曼娜反问:“你给谁买药?”两人谁也没有回答,在镇的街头,两人会意地一笑,分头而去。
  
   吉斯曼娜带回药物,把遇到萨尔玛的事,告诉老额吉和伤员,伤员意识到,一定是他的战友被玛尔萨救下了,心里非常激动,想打听究竟是谁。老额吉也意识到,仅凭这止痛和消炎的药,很难让伤员尽快养好伤,于是她一个人带上粗布袋子,向着心中的地方出发了。
  
   (六)草药补品
  
   祁连山绵延的雪峰下,广袤的裕固族草原被一层洁白的雪毯覆盖着,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扬起阵阵雪雾。老额吉裹紧身上的羊皮袄,迈着坚定而又略显蹒跚的步伐,在这片银白的世界里艰难地前行着。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与关切,心里只想着尽快找到能为伤员补养身体的补品。
  
   老额吉的面容被寒风吹得通红,脸上深深的皱纹下满是对伤员的牵挂。她的脚下,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草原的寂静与苍凉。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气,但她没有丝毫退缩的念头。
  
   她知道,在这冰天雪地的草原上,寻找补品并非易事。但她熟悉这片土地,就像熟悉自己的掌心纹路一样。她首先朝着草原深处的一片山林走去,那里生长着一些耐寒的草药和野菜,或许能派上用场。
  
   厚厚的积雪压弯了山林的枝头,树木像是一个个身着白色铠甲的卫士,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老额吉在林间小心翼翼地摸索着,眼睛紧紧盯着脚下和周围的树干。终于,她在一处背风的山坡下发现了几株顽强生长的草药。那绿色的叶片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老额吉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刨开周围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将草药采下,放进随身携带的布袋里。
  
   采完草药后,老额吉又继续在山林中寻找着。她知道,单靠这几株草药还不够,还需要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来给伤员补充体力。突然,她想起了山林深处有一个山洞,以前她曾在里面发现过一些野蜂蜜。野蜂蜜可是好东西,不仅能滋补身体,还能增强抵抗力。
  
   老额吉顺着记忆中的小路,艰难地向山洞走去。山路崎岖不平,又被积雪覆盖,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但她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稳稳地向前走着。终于,她来到了那个山洞前。山洞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蜂蜜香味,老额吉借着洞口透进来的微弱光线,看到了挂在洞壁上的那个蜂巢。

共 1096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老人望着窗外的雨幕,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他缓缓地用裕固族语,唱起一首古老的牧歌:“红树泣血染黄沙,五星映月照边家。……”歌声悠扬而沧桑,在毡帐内回荡,周如海听到老人突如其来的歌声,感叹老人的激情,感叹老人的慷慨,也感叹裕固族人的能歌善舞。他忍不住追问老人歌词的含义,老人却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没有多说。五星杨,红军献血染红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图腾,永远闪耀着共产主义的伟大光芒。不仅放射着裕固族女共产党员的金色光华,还闪耀着老额吉、萨尔玛等人爱党爱家的精神光环。“五星杨于风雨中的成长历程,是对生命顽强之美的生动诠释,亦是对革命精神代代传承的完美映射。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只要扎根信念之土,心怀希望之光,便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茁壮成长,成为撑起乾坤的脊梁,让那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永不熄灭”。作者截取了一段西路军为了解放西北与马家军殊死搏斗的历史画面,展现了共产党员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残酷与血腥。表达了革命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情怀。作者选材典型,描写深刻细腻,故事曲折感人,推荐阅读。(丁香编辑:张若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若俞        2025-05-18 04:16:40
  革命的道路艰辛曲折,革命者的意志坚如磐石!
2 楼        文友:张若俞        2025-05-18 04:23:08
  清除长期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彻底拿掉压在当地百姓头上的这座大山,人民和军队必须与其进行殊死搏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