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过往】村小(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过往】村小(散文)


作者:云中子 秀才,136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发表时间:2025-05-18 13:41:30

我从未想过,在贵州的褶皱里会藏着这样一座村庄。汽车沿着盘山公路颠簸了七个小时,窗外的云雾像一条条褪色的哈达,缠绕着灰扑扑的杉木林。当车轮碾过最后一块碎石,半山腰上那栋歪斜的木屋突然撞进眼帘——那是天隆小学,瓦片残缺如老人脱落的牙齿,褪色的国旗在风中瑟缩着。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时,二十多双眼睛从缺角的课桌上抬起来。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旧衣裳,有个小女孩的裤脚短了三寸,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踝。讲台边的火塘冒着青烟,老校长搓着手说:“去年最后一位公办教师调走了,现在全靠支教老师撑着。”
   那天夜里,我在漏风的宿舍裹紧棉被,听着山风在木板的缝隙间呜咽。忽然有细碎的脚步声停在门口,门缝下塞进三颗烤得焦黑的红薯。追出去时,只看见月光下跳跃的马尾辫——是那个裤脚短一截的小姑娘,她叫阿果。
   第一堂课就让我领教了大山的脾气。当我指着黑板上的“大海”二字时,孩子们茫然的眼神像被浓雾笼罩的深潭。“老师,山的那边还是山吗?”阿果的声音怯生生的。那天放学后,我翻出手机里存着的海洋纪录片,二十多个小脑袋挤在巴掌大的屏幕前惊呼:“原来水能蓝得像天空碎了!”
   渐渐地,教室后墙贴满了孩子们的画作:有用木炭描绘的鲸鱼,有拿野花汁染色的浪花。直到又一个暴雨天,屋顶漏下的水柱冲毁了半面墙,阿果哭着把湿透的画纸捂在怀里。那天夜里,我在社交平台发出“心房书屋”计划,把教室照片和三十份歪扭的《我的梦想》作文贴上去。半个月后,三十箱图书跋山涉水而来,其中有个浙江商人捐了整面钢化玻璃窗。
   装玻璃那天,孩子们像围着神迹般抚摸透亮的窗棂。阿果把脸贴在玻璃上呵气,画了只歪歪扭扭的海鸥。她说:“等海鸥飞过一百座山,就能看见真正的海了。”
   冬至那天,我在火塘边批改作业时发现了阿果的异样。这个总是第一个到校的孩子,已经三天没出现在晨读声中。跟着放牛娃指的方向,我在山坳里找到她的家——竹篾墙裂着巴掌宽的缝,灶台上的陶罐里飘着野菜的味道。
   “阿妈跟收药材的走了。”十岁的女孩平静地搅动猪食,背上捆着两岁的弟弟。她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女娃娃认得几个字就够了。”那天我生平第一次与人争吵,把教师资格证拍在吱呀作响的方桌上:“阿果期中考试全乡第一,她能考县重点!”
   回校路上,阿果突然抓住我的衣角:“老师,我给你唱苗歌吧?”她的歌声清亮得能刺破云层,唱的是山雀如何把春天衔过十八道山梁。后来我才知道,她每天摸黑走两小时山路,途中要翻过三处滑坡带。于是每周五的黄昏,山路上总会晃动着两支手电筒的光,像星星坠落在莽莽林海。
   山村的雨特别大。暴雨把山路冲成泥河那日,我正带着孩子们在图书室修补受潮的书页。老村长突然踹开木门,蓑衣上的水珠在地面洇出暗色图腾:"后山滑坡埋了电路杆!"
   我们赶到现场时,十米高的杉木杆已呈45度倾斜,裸露出电缆如同山体溃烂的神经。供电局说要三天后才能抢修,可阿果父亲蹲在泥浆里突然开口:“娃们今晚还要写作业哩。”
   暮色降临时,二十几个村民扛着麻绳出现在山脚下。他们像蚂蚁搬运麦粒般拽住即将倾倒的电线杆,手电筒光束在雨帘中织成发光的蛛网。阿果把弟弟绑在背上,提着煤油灯在人群里穿梭递姜汤。当最后一根加固木桩楔入土地时,远处村寨突然亮起橘色光点——留守的妇孺把家里所有蜡烛都摆在了窗台上。
   那晚的露天课堂,十七支蜡烛在操场砌成光的城池。我举着手深情的讲解着《暖春》里小花的故事,却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都被阿果吸引。她正用捡来的电缆铜丝编蝴蝶,磷铜翅膀在烛焰中忽明忽灭,像是随时要驮着火光飞向夜空。
   时间过得真快,深秋的板栗开始砸在铁皮屋顶时,阿果父亲往教室窗台上放了捆油纸包着的野天麻。我追出去只看见佝偻背影消失在竹林深处,纸包上歪歪扭扭写着"治嗓子"——前日带着孩子们唱《大海啊故乡》时,我的咳嗽震落了墙角的蛛网。
   阿果把天麻片泡在搪瓷缸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冻红的脸:“阿爸说滑坡带新长了排野梨树。”隔周护送她回家时,果然在第三处险坡看见几截草绳系在枝桠间,被山风扯成护卫的臂膀。月光下,阿果忽然指着石缝里一簇蓝紫色野花:“老师,这像不像你手机里的勿忘我?”
   冬至前夜,我带着孩子们给教室裂缝糊报纸。阿果踩着板凳往梁柱贴画作,忽然转头问:“要是把全村的窗户都糊上画,山坳会不会亮得像玻璃海?”我们笑作一团,却看见老村长站在门边搓着开裂的手掌,旱烟枪上的铜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
   开春时县里传来好消息,脱贫攻坚工程要修建寄宿制学校。但阿果的父亲在动员会上摔了茶杯:“女娃住校像什么话!”那晚我带着全班孩子去他家,三十个童声在星空下背诵《少年中国说》。当读到“少年强则国强”时,老村长颤巍巍地摘下包头巾:“让阿果去,她的学费村里凑。”
   搬迁那天,阿果穿着我送的粉色棉袄——那是用“心房计划”捐款买的。她指着远处正在浇筑的教学楼地基说:“老师你看,海鸥才飞过十九座山呢。”我们都笑了,笑着笑着又落了泪。新校舍的玻璃窗映着晚霞,像无数片被点燃的海洋。
   多年后的教师节,我收到个褪色的信封。阿果在省重点中学的信纸上写道:“今天物理课学到光学,老师说萤火虫的光照不了多远,但千万只萤火虫就能汇成星河。”随信附着的照片里,她站在“脱贫攻坚模范生”的横幅下,身后是崭新的实验室大楼。
   走在如今的天隆村,太阳能路灯像一串发光的项链缠绕山腰。当年的木屋教室改造成了村史馆,墙上挂着我们种下的爬山虎,玻璃窗上的海鸥痕迹还在。偶尔有支教的年轻人来参观,老村长总要指着那些斑驳说:“这是最早看见大海的地方。”
   暮色四合时,我常站在新校舍的露台上远眺。山那边亮起星星点灯的灯火,那是附近村寨的留守儿童之家。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散了蒙昧的雾霭,而当年种下的那些微光,正在连绵群山中长成璀璨的银河。

共 2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支教故事,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贵州偏远山村的质朴与坚韧。文章从支教老师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那破旧的木屋教室、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以及村民们质朴而真挚的情感,共同构成了这个故事的核心。文章中,阿果的形象尤为动人。她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心中的大海,用歌声传递对未来的憧憬,即使在困境中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她的成长之路,正是无数山村孩子在脱贫攻坚浪潮中蜕变的缩影。而支教老师与村民们之间的互动,更是彰显了教育的力量与人性的温暖。这篇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变迁,更展现了脱贫攻坚给偏远山区带来的希望与改变。从破旧的木屋到崭新的校舍,从微弱的烛光到明亮的教室,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偏远的角落,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是一篇关于梦想、希望与改变的故事,读来令人动容,更让人深思。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8 13:42:41
  这篇文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贵州山村的质朴与坚韧,生动展现了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从破旧木屋到崭新校舍,从微弱烛光到璀璨星河,故事充满温暖与希望,彰显了教育的力量和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5-18 13:43:1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