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砌房子(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砌房子(散文)


作者:农言 举人,3340.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发表时间:2025-05-18 15:16:58

人生在世,吃的要好,穿的要好,住的还要好,砌栋好房子,是每位朴素的庄稼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
   乡村贫苦的年代,矮矮的村庄,大多是土墼墙的草房。小时候我也住过,但是,我家是小瓦的屋面。屋檐口只有两米多高,大门框子也就是一人多高,若有大个子人进出门,跨门槛时还要低着头,以防头碰到门框上。土墼墙很厚,斑驳的墙缝能塞进一个指头。春天蜜蜂爬入墙缝里,嗡嗡的仿佛是老墙在呻吟。我家的房梁,以及四个“房山”都是木料的,有钵子口粗,椽子也是木料的,上面铺的是旺砖。是解放前砌的,爷爷是祖房子的亲历者,说是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当时在生产队算是好房子。
   有的人家屋面的椽子是毛竹担的,上面铺的是芦苇。屋面盖的是稻草,有一根筷子那么厚,仅人字头的屋顶叠了一排小瓦,像是一道硬朗的脊梁骨。乡村人家砌这样的房子,大概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材料钱的。因为,房梁有的是自家八边地上长的树木(比如榆树、槐树砍下来放到河里沤一沤,防蛀虫),土墼是自留地里土做的,稻草是田里长的。只要付一点瓦匠、木匠的工钱,之于主家给多少钱,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师傅也不在乎,一天管吃三顿饭即可。
   我家的祖屋是三间七架梁的,厨房在前面三架梁的小屋子里。祖屋的中堂里没有条桌,只有盛粮食的条柜,条柜上摆着一个香炉,两个蜡烛台,堂屋中央是一张吃饭的八仙桌子。两边是房间,一边是父母住,一边是爷爷奶奶住,房间里各有两张床。屋里的地面没有铺砖头,每年到过年都要做一次新地面。泥巴墙面不结实,常年经风吹雨打就驳落了,到冬天墙缝就漏冷风。因此,两三年就要给房子维修一次。
   有一年,家里要砌一间小屋子,顺便把祖房里的隔板墙换一下,需要土墼用,我就看过父母做土墼的场景。那是秋天,地里的稻子收好了,麦子也种下去了。为了防止冻土,赶在冬天来之前做土墼。就在潮湿的自留地里,父母用石磙子在板桩田上拉,面积有三间房子的两面墙大。土干了,就到河边挑水洒,再继续一遍遍地拉,直到土面光滑,板实。然后,用插秧的塑料绳子画线,土墼块有现在的两块红砖宽,还要长些。一格一格画好后,就用切割刀切。那个刀片窄,有一捺叉长,安在有弧度的木柄上,木柄下面绑了一根麻绳。父亲力气大,在前面拉,爷爷就扶着刀柄,瞄着直线往前面推。连拉带推地一块一块土墼就切好了。然后就用铲锹铲,一块土墼的厚度有现在的两块红砖厚。同样,铲锹上系一根麻绳,父亲用力拉拽,母亲将插进土里的铁锹往前拱。每铲一块,母亲捧着铲锹将潮湿的土墼竖立在身后,一排排的如同整齐的仪仗队。晒干后,码成堆,用草帘盖好防雨,只等瓦匠来砌墙用。
   后来,日子好些了,爷爷和父亲将老祖房子的墙换成了包皮墙,就是内侧是土墼砌的墙,外面一层是青砖砌的五寸墙。这样的外墙耐腐蚀,抗风霜雨雪。堂屋和两个房间的地面也都铺了砖块。虽然檐口不高,但也算得上是砖瓦结构的房子了。
   在父亲的手上砌过一次房子,算是我家的第二代房子。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制;那时,我们兄妹弟仨都长大了,屋子不够住了。儿女的婚姻大事迫在眉睫。于是,勤劳的父母拼命地干活,用种田、养蚕、养猪、打零工的收入,为下一代筹备建房子。
   土里土气的父母,一个是“项目设计师”,一个是“筹备规划师”,常在床头商量,这个材料要用多少钱,那个材料要用多少钱,精打细算地“搞预算”。岁数大的爷爷奶奶负责后勤部。青砖、小瓦、旺砖,是从附近三阳河堤上的土窑场买的。三间房子大约需要三万块砖头,三万片小瓦,三千块旺砖。三间七架梁的房子,横梁大小要用二十一根,椽子要二百多根。另外,还有做门框、大门、房门的,窗框、窗扇的木料要买二三个立方。这几样是砌房子的主要材料,是最大的一笔开支。
   离家五里路远的丁沟镇,有几家木材市场,因为靠三阳河边,所以商家的木材是从外地水运过来的。有粗细、长短不等的圆木,有厚型、薄型的板材。一听到有新木材来了的消息,父亲就和奶奶起早步行上街,去挑选好木料。木料分档次,堂屋里的横梁是4米2,房间里的横梁是3米8,做门窗的是买板材。
   那时候,砌墙用的是石灰浆,三间房子大约需要五吨干石灰。买石灰前,父母在自家的田旮旯处挖了一个大塘,塘里放了一半水。拖拉机将运回来的石灰块,倒入水塘里煮。石灰块遇到水,就会立刻分解,产生的热量,像是开水锅“嘟嘟”地冒水泡,一股冲天的热汽流,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此时,人要站远些,以免石灰水溅到腿上被烫伤。煮好后,再用筛网过滤掉没煮开来的石块,那个石灰浆就相当于现在的水泥。
   砌房子是乡村人家一件神圣的大事,首先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方能开工。动工前,先请领作的瓦匠师傅来看地基(有的人家请大师来看风水)。房子的什么朝向?以及什么样的结构?堂屋、房间各是多大尺寸?用卷尺量好后,抓一把白石灰粉在手掌中,横一道竖一道地画线。最后,师傅用锤子下好由红纸包的标志木桩,并跟父亲说:“墙地基挖好后,要用石硪打夯,把土夯实。”又象征性地挖了一锹土。父亲随即拿来一挂小鞭子,一扎炮仗,“噼噼啪啪”地在房基地上燃放,算是隆重的开工典礼。仪式结束,母亲给瓦匠师傅递了一包烟,一个红封子。
   次日,母亲到生产队里请来四位壮劳力,还有舅舅、姨夫等亲戚来帮忙挖墙脚地基,大约有大桌腿那么深。又跟人家借来石硪打夯,四个人打夯,一个人喊号子,三个人吆喝。“哟嗬嗨!高高地抬,稳稳地落呀!”“哟嗨嗨!抬起来呀,注意脚呀!”“加把劲哟!角角棱棱要夯到呀!哟嗬嗨!”号子声响彻云霄。远处路上的行人听到了,就晓得那个庄上有人家砌新房子了。那时候,纯洁善良的庄稼人,虽然贫穷,但乡里乡亲注重的是情份,思想觉悟高,谁家砌房子就去帮忙。给瓦匠递砖,拎泥桶,搭脚手架子等做杂工,一分工钱都不要。
   房子的基础打好了,接下来可以全面动工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喜鹊站在屋后小河边的一棵榆树上“喳喳”叫。瓦匠和木匠师傅们拿着工具来了,生产队里做小工的人也来了,父亲一边打招呼一边递香烟。做杂工的人忙着拌石灰浆,递浆桶,师傅手挥瓦刀砌墙基。木匠师傅们锯的锯,斫的斫,刨的刨,凿榫卯打门框子,做中柱“房山”。众人有说有笑,工地上忙得热火朝天。两个小时下来,母亲手上拎着水瓶,膀腕子挎着茶碗、烧饼、油条的篮子,送来吃的。晚上,母亲又准备了两桌菜,请师傅、打杂的喝“开工”酒。
   砌正身墙时,要先安门框子,竖房山(即是搁横梁的山架),堂屋里的两个房山的中柱上贴着“金梁架起千年稳固根基,玉柱立成万代平安家宅。”红彤彤的对联。前后墙,还有两面外山墙都砌好了,就到了最隆重的上梁环节。按照本地的乡俗,上梁不但要选择好日期,还要“挑壮梁”。那天,兴奋的一家人,太阳还没露脸就起床做“祭梁”准备。一会儿,两位上梁的木匠师傅到了。父亲和母亲搬来八仙桌子,放在中堂里,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糕馒,猪头,活鲫鱼等吉兆品。奶奶拿来香炉,一对蜡烛台,中间放了一个用红纸写的“姜太公”牌子,燃烛点香,我们全家人一起合掌作揖。祭梁后,父亲捧来一个托盘,托盘里有红纸裹着木柄的斧头,有一床红绸被面,酒壶,还有香烟,红包,交给了木匠师傅。
   两位师傅登梯爬到房山上,一人站一个房山头。下面的人用麻绳栓住横梁,上面的师傅一声“嗨!”就拉上去了。两个卧室的横梁,包括中堂里的副梁一一上好,最后一步才上正梁。正梁上面用红纸写的“福星高照”四个耀目的大字,上正梁,师傅不但要看准吉时,还要给主家“说好”。先说:“今日上梁,幸福吉祥;荣华富贵,万世炽昌。”四言。再说:“栓红吉日把梁上,主家宝贵乐无疆;两朵紫云齐架起,八仙高擎栋梁违;玉柱坚挺千秋固,金梁耀辉百代荣;吉日和风频送喜,良辰瑞气正升梁……”八句。由一位有文化的师傅说,其他人应声附和喊“好!”边说边用斧头“咚咚”地敲。卯榫链接好,提着酒壶又说:“酒浇房梁头,代代封王侯;酒浇梁中央,金玉满堂百事昌……”然后,师傅将那床红绸被面,披挂在正梁上,兴奋地说:“手拿主家一片绫,荣华富贵满门庭……”尽是吉兆话,说得爷爷奶奶心里乐开了花。父亲燃起了鞭炮,红绫在风中飘然,红了太阳的笑脸。
   上梁是个大喜的日子,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来祝贺,父亲忙着散烟,母亲散糖。家里还请了乡厨来做菜,晚上摆席喝“上梁”酒。
   瓦匠师傅砌的是抅砖缝的“青灰”墙,就是石灰浆里拌点草灰砌,然后用瓦刀在砖缝里的青灰间划一条线。墙砌到1米5高时,安窗户,砌到2米5高时,安水泥制的门窗过栊板。新房子比祖房子的屋檐口要高好多,前檐口有3米多高,后檐口低一点。整个砖墙砌好了,木匠“叮叮咚咚”的横梁上椽子也搞好了(每个档距有一块旺砖宽)。至此,木匠师傅的活暂告一段落。
   接下来是瓦匠盖屋面。先是在椽子上铺旺砖。然后,在旺砖上刮石灰浆,盖小瓦,一行行的笔直,看似一排排水波浪。最后,由手艺好的老师傅来“做屋脊”,就是在屋顶上的那排竖立的小瓦中间,用石灰干浆做各种立体的图案。瓦匠师傅替我家做的是“喜鹊登梅”的画面,非常漂亮。瓦木匠的速度都快。一栋三间房子,大概半个月就砌好了。照例家里办了“竣工”酒。
   接下来就是木匠打门和窗扇子,瓦匠搞内粉刷。最后是请漆匠来,搞门窗油漆,房子就全部完工了。一年下来,又苦累、又操心、又高兴的父母,都忙瘦了一圈。
   过了几年,家里又砌了三间五架梁的小房子。我结婚后,和兄弟分了家。我是老大住在上口东面的老祖宅里,兄弟住在下口西面的新砌的房子里。
   在改革开放的引擎下,乡村富起来了,土路变成了宽敞的石子路,喝的是洁净的自来水,家家有安装了电话,生活水平和城里的人相差不多。
   将要跨入新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在乡镇企业做营销工作的我,挣了点钱,砌了三间二层的楼房,水泥沙浆砌的,比以前的房子坚固多了,算是我家的第三代房子。那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乡村砌房子跟父辈时大不相同。瓦木匠工资翻倍地往上涨,做小工的人也要开工资,砌房子时的乡风乡俗也减了不少。因我要上班,妻子要种田、带孩子,没有时间照应,采用了包工不包料的方式。就是砌房子的砖瓦、水泥沙子,钢筋等需要多少由瓦说了算。木材需要多少由木匠说了算,但全部由我自已购买。瓦木匠的工资,还有不管吃的餐费总计是多少,一次性给。那几年,世纪之交的庄稼人,趁着改革开放的势头,个个干劲足。种田,搞花木,养蚕子,上班,年轻人外出打工。口袋里有了钱,正兴起砌楼房的高潮。
   如今,乡村由本色女子变成了美女一样。宽大整洁的柏油路,亮丽的村部大楼,漂亮村民健身娱乐广场,垃圾同一处理,欣喜的是村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乡村人家砌房子已褪去了旧日的模样。小楼别墅化,装潢情调化,家院花园化,生活小康化。种着月季花和桂花的门前停着较车,屋檐下装着与手机绑定的监控摄像头。月亮还是过去老房子顶上的那个月亮。柔和的光照在琉璃瓦的屋面上,贴瓷砖的墙上,铝合金的门窗上熠熠生辉。
   眺望田野,庄稼青了黄,黄了青,片片葱郁的花木看似高挑村庄的裙摆。屋后的桃树、柿树依然开花、结果。而小河边那棵见证村庄变迁的榆树呢?枝繁叶茂,根深深地扎在这块乡土里,携同村庄越长越高,高于老屋上那升起的袅袅炊烟。
   农民一砖一瓦砌的是新居,立起来的是时代丰碑。

共 45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房子”为载体,串联起乡村跨越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土墼墙草房到砖瓦平房,再到钢筋水泥楼房,每一次房屋更迭都映照出农民生活的巨变。作者细腻描绘父母筹备建房的艰辛过程,从材料选购、地基夯筑到上梁仪式,将传统建房习俗与劳动场景娓娓道来,既展现庄稼人对“家”的执着追求,也凸显邻里互助的温情。而房屋建筑工艺、用工模式的转变,以及乡村环境从简陋到宜居的蜕变,则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革。文章以小见大,让老榆树、炊烟等意象承载乡愁,在新旧对比中,见证农民用双手垒砌美好生活,也谱写了一曲时代发展的壮丽赞歌。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18 15:18:16
  以房屋变迁勾勒乡村发展史,从土坯房到小洋楼,细节里藏着岁月温度与时代脉搏,烟火气与奋斗史交织,感染力十足!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5-18 15:18:56
  建房故事道尽农民的坚守与希望,传统习俗、邻里温情、时代巨变融于笔端,文字质朴却直抵人心,满是对乡土的深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