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见证】【丹枫】土地是有名字的:自留地(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丹枫】土地是有名字的:自留地(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1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发表时间:2025-05-19 11:27:10
摘要:原创首发

土地是有名字的:自留地
  
   60岁以上的农村人都知道,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为吃菜方便而自行保留的一小部分土地,被称作“自留地”。
   自留地的政策实施,是从1955年11月《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正式颁布开始的。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对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更不可能知道“每口人所留土地至多不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平均数的5%”的政策性要求,即使后来到了记事的年代,也仅仅知道我家的自留地最多也就两张炕席那么大,而且在村南的房背面。
   既然是自留地,那就和入社归公后的土地不同。入社归公后的土地,完全是由集体统一经营。怎样耕种?种植什么?决定权和支配权都在集体,收入当然也归集体,社员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靠劳动挣工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自留地就不同了,原则上种植蔬菜,实际上什么都可以种,自由决定,自主支配,关键是收入归个人所有,集体无权过问。这就为自留地的灵活多变开了绿灯,人们可以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植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以满足物资匮乏年代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真可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家的自留地,是在全村六十余户自留地的最边沿,紧挨着村子旁边的南北主路。因此,不得不用一人多高的秸秆扎成篱笆,一防鸡鸭猫狗的侵扰,二防调皮顽童的捣蛋。
   其实,不是我家这样,所有紧挨马路边沿的自留地都是如此,就连位于中心位置的其他家庭,也都用高高的地垄相互隔开,形成一块一块的田字格形状,如同大地上被精心划分的拼图板块,整体排列,精巧别致。
   这一块块精心护理的自留地,就像每家每户的命根子,不论什么季节,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只要你从路边走过,就能看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到开春,人们就纷纷来到地里,像农谚说的那样“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抓紧搞春耕,万事开头好”。不是给苏醒的菠菜和蒜苗施肥浇水,就是给解冻的空地舒舒筋骨,准备新蔬菜的播种工作;一到清明,点瓜种豆的农谚早几天都变成的现实。接下来的时间,不是在地里挑水浇菜,就是铲除蔬菜之间的小草,抑或什么都不干,就那么静静地蹲在长出幼苗的黄瓜、西红柿、四季豆等蔬菜旁边看上一阵子,然后起身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等到这些幼苗长到一尺多高,就在幼苗周围竖三根木杆,顶端绑扎,呈三角体形状,当作黄瓜架、西红柿架和四季豆架。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自留地里侍弄着自家的蔬菜,直到蒜苗长成蒜薹,黄瓜挂满支架,西红柿由绿变红,四季豆如珍珠成串,偌大的一片自留地,热闹的跟集市一般,人来人往,说说笑笑,络绎不绝。
   要知道,那时候的人们,尽管贫穷,为吃穿常常发愁,但集体观念极强,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凡有劳动能力的男女社员,一个不落地天天参加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去打理自家的自留地。
   这样一来,自留地里的活,自然就落在了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老弱病残者身上。他们是拄着拐杖的古稀老人,是怀抱孙子的爷爷奶奶,再就是怀抱不到一岁的孩子妈妈或放学回家的少年儿童。他们就像是一支闲不住的后勤队伍,一个个忙碌在自家的自留地里,一边劳动,一边散心,一边守护着渐渐成熟的瓜豆蔬菜。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常常饿着肚子,恨不能摘下自家地里一两个还未成熟的黄瓜和西红柿尝尝,可思来想去就是下不去手。没成熟的蔬菜,谁愿意白白糟蹋?那就偷偷摘别人家的吧?别人家的更是想到都别想。在农村讲究的是脸面,任何一点的越轨行为,都是对乡情的伤害。说是在地里看护蔬菜,实际上只是为防止孩子的捣蛋和鸡鸭的惊扰。倘若真到了各种蔬菜成熟的那一天,自留地里的场景就更加温暖感人:你给我几根黄瓜,我给你几个西红柿;你用一把豇豆换我一把四季豆,我用一把韭菜换他几根葱;你家没种菠菜,我就大方的给你一把;我家没种香菜,你也毫不客气的给我一撮。那种热情劲,就跟一家人一样,不分你我。
   我家的自留地,多半时间是母亲打理。我们兄妹多,一个比一个大不了两三岁。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职责就是照看孩子,从来没参加过集体劳动。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能。弟弟需要她带,妹妹需要她抱,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参加集体劳动?但我家的自留地里,却常常有母亲的影子。她总是利用刷完锅、喂完猪的时间,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到自留地里干一会儿活。每次干活,又总是让我抱着妹妹,看着弟弟,她腾出手来抓紧除草、浇水,施肥。直干到妹妹哭得厉害,我也不乐意抱妹妹时,她才带着我们回到家里,准备全家人下一顿饭菜。等吃完饭,父亲和哥哥们上学的上学,上工的上工以后,她又带我和弟弟妹妹到自留地干活。
   时间就是这么一天天的过去,我和弟弟妹妹在母亲的呵护下也一天天长大,自留地里的热闹景象和勃勃生机年年如此,就像母亲鬓角的白发逐年增多,却始终闪烁着温柔的光;更像我家养的那只老母鸡,每天的同一个时间,都会准时地产下一只散发着体温的大鸡蛋。
   然而,就在我上初中五年级时的那年春天,忽然听说自留地要缩减。由原来的50亩,压缩到15亩。理由是:“学大寨,赶昔阳,多腾土地多种粮。”这样一来,分给我家的自留地,就只有炕席那么大一点,还是在最边沿,紧挨着南北主路。
   这下母亲犯难了,什么都想种,又不知该种什么,好几天都忧愁不安。一天,她和往常一样到自留地干活,见隔壁自留地的王婶也在地里挖地松土。她就问王婶准备种啥,王婶长叹一口气说:“就剩这点地了,还能种啥?随便种两样家常菜算了。”母亲听了,看了看王婶家的自留地,同样小得可怜。她环视一下四周,那一方方压缩了的自留地,就像被岁月揉皱的绿手帕,在逼仄紧凑的空间里倔强地舒展着生机。这时,母亲的心里忽然涌起一个念头:为啥几家不联合起来互补着种菜?这样不就家家能吃上和以前一样的各种新鲜蔬菜了吗?她赶紧把这一想法告诉王婶。王婶则恍然大悟地说:“就是呀。我咋没想到这一点。”说着,她和母亲一起,又联系了周围几家,个个都表示赞同。
   就这样,我家周围的几家自留地,当年就种植了不同品种的新鲜蔬菜。看似每家小小的自留地里,只有两三种蔬菜,但合起来至少在十种,黄瓜、茄子、西红柿、豇豆、四季豆、萝卜、白菜、菠菜、蒜苗子等时令蔬菜。照样和以前一样,家家都能吃上。
   更可喜的是,这种互补种菜的方式很快被全村人效仿,有两三家合作的,有四五家合作的,还有六七家合作的,往日热热闹闹的自留地里更显烟火气了,除草、施肥、浇水时此起彼伏的笑语声连成一片,连风都裹着新摘蔬菜的清鲜,把日子酿成了邻里和睦的淳朴乡情。
   星霜荏苒,岁月如流。不觉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少时的自留地,早已随着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被取消。
   如果说当年炕席般大小的自留地经营权归自家支配,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那么,所有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后,人们的支配权和决定权就更加自由,加之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自主经营的自由选择,每家每户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不愁吃穿的柴米油盐,而是拆旧盖新的红砖大瓦房,越来越先进的家用电器、智能手机、私家汽车,以及乡村振兴的农村新气象。但不管怎么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仅有的那点自留所发挥的温饱作用,是任何东西也不可替代的,它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每当我厌倦了城里的生活,回到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看到昔日的自留地早已化作成一片肥沃的农田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当年自留地里的情景,恍惚间又看见邻里大婶给我一把带着晨露的韭菜或黄瓜。我忽然觉得,即使土地变了模样,但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对生活的热望,依然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生机勃勃。
   自留地,一个时代的产物,我心中的美好记忆。
  
   二0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共 30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自留地”为核心,通过对自留地从出现、经营到缩减、消失的描述,生动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寄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昔岁月、乡村生活和邻里乡情的眷恋,以及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作者对自留地的种植过程、人们在自留地劳作的场景以及邻里之间分享蔬菜的温馨画面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比如“一到开春,人们就纷纷来到地里,不是给苏醒的菠菜和蒜苗施肥浇水,就是给解冻的空地舒舒筋骨”“你给我几根黄瓜,我给你几个西红柿……”,这些描写让自留地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自留地政策的实施开始写起,依次叙述自留地在家庭和村庄生活中的作用、缩减的过程以及最终的消失,最后总结自留地的意义和价值,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自留地相关的故事和发展脉络。采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贴合乡村生活实际,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将自留地的变迁与农业合作化、“学大寨”以及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以小见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厚重 。推荐欣赏。【编辑:纳兰睿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纳兰睿王        2025-05-19 11:28:08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