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蒸鸡蛋羹(散文)

精品 【宁静】蒸鸡蛋羹(散文)


作者:未初 童生,92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1发表时间:2025-05-20 13:00:45


   我和妻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终于与分别了将近两年之久的女儿团聚。在一起的日子里,妻和女儿聊天、逛街、购物、旅游,几乎形影不离。他们娘俩絮絮叨叨地有说不完的话题。妻更是在一日三餐中尽情挥洒着母爱特长,酱牛肉、炖排骨、红烧五花肉、包饺子、擀面条、蒸包子……这使冷落在一旁的我十分嫉妒。
   “有能耐你把她爱吃的东西这几天都做了。”我冷嘲热讽地说。
   “怎么,嫉妒了?有能耐你也做一样她喜欢吃的东西。”妻轻晃着头得意地说。
   这可为难我了。说实在的,我的厨艺真的很差或者说根本没有厨艺。平常的日子里,都是妻主厨。我偶尔做一顿饭,无非是大米饭加东北大炖菜或简单的家常炒菜。一旦家里来了客人,都是妻在厨房里刀飞铲舞,我却是只管“吃”的主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我又一次感悟到老辈人语言的精妙。
   正在厨房低头做晚饭的妻,似乎看到了我尴尬的表情,说:“要不你给她蒸个鸡蛋羹吧!她最爱吃你做的鸡蛋羹了。”
   我一拍大腿,立马从椅子上站起来,“这事我怎么忘了?!”立即打开女儿的冰箱一看,里面正好有一盒上午刚刚从超市里买回的鸡蛋。
   我从冰箱里把鸡蛋拿出四枚,又从碗柜里拿出一只白瓷大碗。右手持蛋,轻轻往碗边一磕,然后将鸡蛋拿到碗的上方,两手轻轻沿着磕出的缝隙将蛋壳掰开,蛋清、蛋黄顺着裂开的地方缓缓滴入碗中。这时我发现,国外的鸡蛋与国内的鸡蛋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外形,一样浅红的蛋壳,一样鲜嫩的蛋黄,一样透明粘稠的蛋清。我把四枚鸡蛋依次打入碗中,四枚鸡蛋就像四颗金黄色的大珍珠整齐地嵌在纯净玉石一般的蛋清里,又像明净天空里刚刚升起的四只太阳,争相辉映。我又打开厨柜,拿出一只花瓷小碗,从厨台的净水容器里倒出一碗凉水。左手持碗,右手拿着一双竹筷,一边慢慢往大碗里持续地倒入水流,一边用筷子在大碗里快速地搅动蛋黄、蛋清。
   “蒸鸡蛋羹不是该用温水吗?”妻在一旁提醒着说。
   “没关系,用凉水蒸鸡蛋羹是我的拿手绝活。”我傲慢地说。
   “嗐嗐,说你胖,你还真喘上了。如果今天蒸不好,我看你咋说。”
   的确,妻说得是对的,蒸鸡蛋羹最好用温水搅拌。这样,容易搅拌均匀,省时省力,而且相比用凉水,蒸出的鸡蛋羹会很少出现蜂窝、麻面。但千万不能用热水,那样就会提前把鸡蛋蛋白烫熟,蒸出的鸡蛋羹会有分离水存在,不成形。其实,妻不知道,净水容器里的水已存储整整一天,已达到约24摄氏度的室温,已不是真正的凉水。用这样的水蒸鸡蛋羹,只要水和鸡蛋的比例适当,汽蒸时火候和时间控制准确,蒸出的鸡蛋羹甚至比温水更易成形,更滑嫩爽口。
   待水和蛋清、蛋黄混合均匀,我从盐罐里取出少许精盐,一边搅拌一边一点点加入到混合液体里。直至盐、蛋清、蛋黄完全融合,蛋清已经不再能挑成短丝,我停了下来。然后,我用小勺撇掉浮在大碗上面的细细泡沫,把大碗放入盛了很多水的蒸锅里,盖上锅盖,打开点火开关,汽蒸鸡蛋羹开始。
   对蒸鸡蛋羹来说,相比搅拌工序,汽蒸阶段的火温和时间控制更加重要。火温不能太急,急了,蒸气量增大易结成水滴,水滴掉入碗中,会形成麻面;火温也不能太缓,缓了,蒸气量不足,鸡蛋羹内水汽蒸发不充分不均匀,不完全膨胀,会形成汤水。点火蒸汽持续时长以八到十分钟为宜。时间不能太长,长了,鸡蛋羹内部失水,会形成蜂窝,表面也会有麻坑,俗说“蒸老了”;时间也不能太短,短了,鸡蛋羹内部水份没有蒸发完全,会形成汤水,俗说“蒸轻了”。汽蒸过程中,千万不能打开锅盖。一旦打开锅盖,无论“轻”“老”,都成定局,想再盖锅继续挽救,已是徒劳,无济于事。
   汽锅开着,我坐回椅子上。慢慢喝着茶水,心情却像一场考试之后,急切而又不安地等待成绩公布。大约过了十分钟,我感觉汽蒸的时间应该够了,又稍微犹豫了一下,才十分小心地揭开锅盖。
   “不错!”妻已站在我身边,发出了称赞的感叹声。
   一碗丰盈的黄澄澄的鸡蛋羹几乎完美呈现。表面看,无麻面,无离水,靠碗边的一圈稍有鼓起,像一池平静的淡黄色的湖水,晶莹剔透,整体外观效果的确不错。我笑不拢嘴,一边向妻说“快叫女儿下来赶紧吃吧,凉了就有腥味了”,一边向鸡蛋羹碗里加了一小勺儿陈醋,一小勺儿香油,一小勺儿生抽酱油,又加了一点儿葱花和蒜沫。
  
   二
   几分钟后,女儿下楼。
   “女儿,快看看你爸今晚给你做了什么?!”妻向女儿大声喊着。
   “哇,鸡蛋羹!”女儿喜出望外,看着饭桌上的鸡蛋羹兴奋地说,“好久没有吃我爸做的鸡蛋羹了。”
   是呀,女儿上一次吃我做的鸡蛋羹,我已不记得具体时间,大概至少有四、五年了。但她第一次吃我做的鸡蛋羹的时间,我却清楚地记得。
   那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日,女儿出生后第十一个月。当时,妻的产假已休完,需要返岗上班,她不能像往常那样按时给女儿喂奶。除了奶粉,女儿也已经能喝小米粥,面糊糊之类的东西。于是,妻决定给女儿断母乳。
   “要不我给她蒸个鸡蛋羹吧,总吃面糊糊怕营养不足呀!”我向妻建议。
   “那自然好,可你会蒸吗?”
   “琢磨着弄吧,有啥会不会的。再说,以前我看咱妈做过,很简单。”我很有自信地说。
   于是,我亲自下厨,一个鸡蛋,一小碗凉水,学着我母亲做鸡蛋羹的步骤、要领,很快一碗鸡蛋羹做熟。然而,我怕鸡蛋羹不熟,点火蒸汽时间有些长。鸡蛋羹表面麻坑很深,里面也尽是蜂窝,鸡蛋羹疆硬坚挺,只能凑合着吃。
   我把蒸好的鸡蛋羹端到妻和女儿面前。妻看了看我手里的鸡蛋羹,先是皱了皱纹,稍后笑着说:“第一次做,已经很不错了!以后惦量着做,就好了。我喂喂孩子,看她爱吃不?”妻说着,一手拿着小勺儿,一手端着盛着鸡蛋羹的小碗,嘴唇慢慢靠近小勺儿,轻轻地吹了吹,试探着将小勺伸进女儿的嘴里。没想到,妻还没将小勺儿从女儿嘴里完全拿出来,女儿却将鸡蛋羹一下地咽下。妻再喂一口,又一口咽下。妻高兴地说:“太好了,这回忌奶后又多了一样吃的。”说着,妻很快将一碗鸡蛋羹给女儿喂完。
   从此以后,我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为女儿蒸一小碗鸡蛋羹。虽然,有时蒸“老”了,有时蒸“轻”了,可毕竟比让女儿只吃小米粥、面糊糊好很多。况且,经过一次次地总结、改进,几次之后,我给女儿做的鸡蛋羹已经软硬适合,品相良好。这样的情况几乎持续了半年,直至因我外调工作,不得不为女儿找了一个临时保姆结束。
   “爸,你也喝呀!”女儿见我愣神儿,大声地说。
   “好,好。”我边回应着,边舀了一小勺儿鸡蛋羹放进嘴里细细品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口感真不错,柔柔的,嫩嫩的,滑滑的。若说鸡蛋羹像果冻,比果冻更柔软;若说像果汁饮料,却比果汁更有嚼劲儿。
   女儿一边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鸡蛋羹,一边耐心谦虚地向我请教着做鸡蛋羹的步骤、决窃、秘笈。
   “真没有什么秘笈,不是有那句话吗,‘无他异也,唯手熟尔。’”我得意地说。女儿点点头,表示赞同的样子。
   “其实,你不知道,你奶奶蒸的鸡蛋羹更好吃。”不知怎地,我忽然想起了母亲亲手蒸的鸡蛋羹。
   女儿㤞异地望着我。
   妻看看我,又看看女儿,说:“我觉得得用心做,用心用爱做,没有不好吃的东西。”
   我一惊,手不自主地颤抖了一下。“用心用爱”,我深深地被这四个字触动。妻的话不只化解了此时饭桌上的尴尬,也唤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三
   那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偶尔给一家人做蒸鸡蛋羹。
   那时物资紧缺,没有蔬菜大棚,肉类食品几乎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见到。蛋类食品虽然也比较珍贵,但对于每家都能养几只鸡的农村人来说,鸡蛋是仅有的可以常见的奢侈品。尤其在每年青黄不接的季节,鸡蛋更是家家改善伙食的美味珍品。当然,既然是奢侈品,就会限量使用。谁家也不会天天舍得吃鸡蛋,谁家也不会奢望一顿饭能把鸡蛋吃够,都是当作高级营养食品调剂调剂少油水的肠肚。甚至有的人家,两三只鸡蛋配上几颗西红柿或一些碎蘑菇,就能做上一大盆鸡蛋汤,供一家六七口人打牙祭。省下的鸡蛋,多数人家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花钱,补贴家用;也有的攒下来,代替钱物,用于人情往来,待客送礼的。
   我家也不例外。母亲常做的是鸡蛋汤,偶尔会做蒸鸡蛋羹,只有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会炒一盘鸡蛋。
   有的时候,我遇见母亲做蒸鸡蛋羹的时候,便会远远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的操作。母亲蒸蛋羹是用凉水搅伴,一只小盆中打入四、五枚鸡蛋,加入一半左右的土豆淀粉,加水、盐、葱花,搅拌均匀,放在一旁。待锅里炖的蔬菜或野菜汤水沸腾,周围贴上一圈玉米饼,再放入搅拌好的鸡蛋小盆。母亲盖上锅盖,让鸡蛋羹随着炖菜、玉米饼一起蒸。很多时候,母亲看见我馋猫似的样子,会微笑地说:“别着急,出去玩几分种吧,回来鸡蛋羹就好了。”
   一般情况,母亲蒸得鸡蛋羹色泽嫩黄,形体饱满,质地坚挺、厚实。也有时,母亲会把鸡蛋羹蒸“老”些,那是因为为了把锅里的野菜或蔬菜炖得更烂些,蒸的时间稍长。
   鸡蛋羹端到桌上,父亲先吃第一口。母亲说,父亲是家里的主劳力,更需要补充营养干体力活儿。父亲也总是吃完第一口后停下,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姐姐们轮番上阵。母亲总是等到盆里的鸡蛋羹将尽的时候,才用小勺儿舀上一小口,算是吃过。有一次,大家已经吃完饭离开,母亲收拾碗筷回到厨房。碰巧,我从外面跑进来,看见母亲用小勺儿在仔细地刮着盆边的鸡蛋羹沫,一下一下地送到嘴里,细细品着。
  
   四
   过了几年,我家的生活条件已经好很多。母亲不那么刻意攒鸡蛋,鸡蛋的做法也丰富很多。煮鸡蛋,炒鸡蛋,腌咸鸡蛋,做鸡蛋酱,烙鸡蛋饼……间或做一两次蒸鸡蛋羹。而这时,母亲蒸得鸡蛋羹更香甜,更滑嫩,更爽口。
   再过几年,家里已经常年不断蔬菜,鱼肉也屡见不鲜,鸡蛋已不算菜肴珍品。母亲也因身体多疾,不再做饭,家里很少再做蒸鸡蛋羹。
   后来,我参加工作,常顾饭店酒楼。无论是亲友团聚,还是业务应酬,饭桌上几乎难得一见蒸鸡蛋羹这道菜的。记得,有一次我与几个高中同学去一家饭店吃饭,在琳瑯满目的图片菜单中,我竟发现有“蒸鸡蛋羹”。我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点下这道菜。好奇地一打听,原来老板是我的老乡。虽然,一般饭店菜单里没有“蒸鸡蛋羹”这个菜名,但只要特意提出,饭店厨师都会做,都会随时上桌。当然,做法差别不大,有的改良成“虾仁鸡蛋羹”、“牛奶鸡蛋羹”等,口味有很大差别。至此,我才意识到自母亲去世后,这辈子再很难吃到“母亲味道”的鸡蛋羹。
   然而,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回到久别的家乡,见到了很久没有见面的年龄最小的姐姐。姐弟相见,没有寒暄,没有客气,有的仍是那份骨子里的亲情。快到吃饭的时候,姐姐说:“该给你做什么好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你一定吃了很多。家里的粗粮淡菜不一定能合你的口胃。”我说:“随便做吧,没有关系,吃到天南海北还是家乡的东西好吃,还是小时候吃过的味道最美。”经我一说,姐姐恍然大悟:“我给你贴玉米饼,蒸鸡蛋羹吧!”
   过了一会儿,姐姐果然端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羹。颜色,形态几乎与母亲做的一模一样。
   “你怎么会做蒸鸡蛋羹?”我不相信似的地问。
   “以前看咱妈做过,后来自己学着做了几次,就会了。没有什么,很简单。”姐姐一边说着,一边将盛满鸡蛋羹的大碗向我面前挪了挪。
   我轻轻地舀起一口鸡蛋羹,慢慢地送入口中细细品尝。的的确确,就是很多年来都没有再吃到过的熟悉的“母亲味道”的鸡蛋羹!
   妻曾经跟我说过,人的味蕾有记忆,尤其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长大后一辈子都爱吃。我说,人的心灵有感应,曾经接受过的爱不但能够记忆,而且能够传承。
  

共 46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蒸鸡蛋羹为题材,叙述了为女儿做饭的故事,覆盖了很多话题,先是描写妻子为女儿做了许多拿手的菜肴,然后又是讲述了自己为了给女儿做一次菜肴,而突发灵感。在制作菜肴的过程中,作者费心了心力,表达了个人感悟到多项家庭琐事。文中使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如“茂密的野草,”、“心境变了些”、这些都是能有效塑造图像和情感的动态语气词。同时也坦诚分享了个人的困惑和感受,这是非常吸引读者的。文章里有对母亲的怀念和回忆,又描述了姐姐做的鸡蛋羹得到了母亲的真传。整篇文章生动有特色,贴近生活,有时光里的记忆,又有对亲情的充分描写,让大家从制作一碗普通的鸡蛋羹品味人生。感谢赐稿宁静,问好夏安。【编辑:开心的秋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20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5-20 13:01:25
  作品生活气息浓厚。
2 楼        文友:未初        2025-05-20 14:11:47
  谢谢开心的秋蝉老师辛苦编按,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