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浪花·梦想】人生的尽头是平淡(赏析)

编辑推荐 【浪花·梦想】人生的尽头是平淡(赏析) ————读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吴需荣 举人,3831.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发表时间:2025-05-20 22:30:16

有哲学家说过,人的一生是一个曲线。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处于不断地上升阶段,人的身体在成长,知识在增加,到成年以后,工作的职位在上升,物质财富和人脉在不断地积累,会有自己的另一半,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家庭等等。当过了半辈子以后,职务地位就会陷入停顿,物质生活基本也就定型,人脉资源也不再重要。再到了退休,物质财富不再重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老,亲戚朋友逐渐远去或凋零,是一个下降重新回到原点的过程。总之,人的前半生是加法,是上升、增长的曲线,而下半生是减法,是下降、逐渐失去一切的曲线,所以人生是一条抛物线。
   辛弃疾的人生,同样如此。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从四十岁开始,基本就明白了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大业不会实现,此生无望,从此回到了人生原点。他是英雄,不会计较于官位的高低,不会计较于身体的好坏,不会计较于肴馔的精美与贫瘠,不会计较于住宅的豪华与简陋,唯一在意的就是国家能不能强盛,朝廷能不能收复失地,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可是,当他四十岁被罢免,他就知道了,这个国家不是他理想中的国家,他的志向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他一下回到了不再有任何期盼的心如枯槁的状态。而他的词作,也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变成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作于他四十多岁时,这时的他被罢免,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感受到人生的悲凉,所以只是用平凡而又坦率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悲哀与苦痛。
   全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首句就是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写尽了一个英雄少年的豪情。这句话当然是他自己的回忆,他年少时生活在金兵控制下的山东,照理应该是个凄苦的人生,但对于英雄来说,苦难是英雄的试金石,他的年少时候却是他最高光的时刻——参加义军豪气干云,南宋结盟眼界高远,特别是义军失败后率领五十人突入金营捉拿叛贼并千里押送至南宋,成为英雄的顶峰时刻。那时候的他,虽然出身在敌占区,但壮志凌云,意气勃发,什么困难都不怕,龙潭虎穴都敢闯,正是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何来愁思?他是英雄,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他的高度,但我们在少年时,自然也会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少年人的将来,会有无数种可能性,建功立业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快意人生,那才是翩翩少年郎,正如朝阳初生新春甫至,何来愁思?这一句,已经成了中国千百年来少年人的典范形象,就是朝气蓬勃睥睨一切的中华好儿郎。
   第二句,同样是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自己没有少年时期的词流传下来,不知道他是如何强说愁的,也许他年少时正忙于军务,根本无暇述说情怀。对一般人而言,年少时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现实懵懂的不满,比如学业无成或者学习艰难的不如意,比如爱情萌发而无果的苦恼,甚至有伤春悲秋等等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情绪。所以,少年人也会写愁思,会感受到无人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痛苦,会感受到学识普通能力有限的遗憾,会感受到时光易逝春华短暂的悲哀。所以,少年人赋新词说愁不奇怪。但是,少年时期,终究涉世不生,他们以为遇到的那些悲哀,在经历过诸多世事的成年人看来,简直算不了什么,所以他们的悲哀,不会深刻,不会感动别人。他们从内心勃发出的,应该是勃勃生机而不应该是凄凄切切,所以是“强”说愁。真的,少年人能有什么真正的苦恼?古代的科举不就,现代的没考上好大学?再考就是了,而且就算上不了好大学,不代表没有美好的人生;失恋?更无所谓了,总有一个适合你的人,总有一段属于你的感情,只不过现在没遇到合适的人而已。饱经世事的我们,看到少年人的伤春悲秋,正如同看到一个孩子在学大人模样故作深沉,感到的只是好笑和幼稚,会反而认为这是年轻人朝气的体现。
   第三句的欲语还休已经成了成语。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也只有感同身受的人才会体会。或者这样说,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痛苦,首先要有共同的经历,还要真正从内心关心他,才会真正能够理解他。这太难了,人都是自私的,要找一个能真正关心别人的人,除了父母对孩子,其他基本就不太可能。也许,热恋中的人会做到,可等到真正结了婚,共同生活以后,再有了小孩,亲如夫妻也会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经历了社会诸多纷繁芜杂的事务以后,人才会明白,所有的心灵鸡汤都是假的,人到了最后都是孤独的,哪怕是挚爱亲朋,也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痛苦。表面上愿意听我诉说的听客,大概率是像赏鉴祥林嫂痛苦的观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私欲,绝无可能真正和我感同身受。更何况,大家都很忙,都承担着生活的苦恼,负面情绪传达给别人,别人本身可能就不太乐意听,所以哀愁根本无人可说。久而久之,人只有封闭了内心,自己消化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成熟。经历了社会种种艰难困苦的我们,最终会觉得社会和人生终究会化为虚无,春天都会过去,花儿都会凋谢,人的青春美貌也都会消逝,甚至生命都终将逝去,更不要说人生的所谓苦痛,都看惯了看淡了,没什么可说的。
   第四句,秉承上句而来,如果真正要说,只会说,天气凉了,秋意正盛如此的话。还是一个意思,真正的痛苦说不出来,也没人能够理解劝慰,所以能说出来的自然都是“天气真好”之类的淡淡的无聊话语。这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只能自己消化,自己治疗。然而,辛弃疾错了,这种伤痛并非毫无办法。经典的文艺作品真正能打动人的,正是给人以共情。阳光之下无新事,古今中外,人类的生活习惯不同,但情感是一样的,我们能感受到的,古人都会感受过,古代文人将这种不可言说之愁绪,无法派遣之哀怨,都付诸了自己的心血文字或艺术作品之中。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可以倾诉之窗口,就可以到古典诗词中寻找那份哀怨悱恻的情绪,用古人的美酒浇心中的郁磊。或者水平再高一些的,可以将不可诉诸别人的内心中最柔软最哀怨的感伤,诉诸文字,诉诸文艺作品。若有知音共赏更好,即使没有,也是自己排遣愁绪放下负担的一种方式。晚年辛弃疾的词作,包括这一首,不都是他郁郁心中要发之于外的愁绪吗?这就是经典文艺作品的价值,也是那些快餐文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人生,是一个曲线,尽头是回到原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失去,而失去就会有悲哀,有痛苦,这种悲哀和痛苦是人必须要承受的,无人可解,无人可替。这种苦痛无法言说,说出来的只是“天气凉了,呵呵”之语。幸而,千载而下,我们可以寻觅到古人共同的感触,庶几不孤单矣。
   一曲《水龙吟》,纪念辛弃疾故事:辛家本色男儿,五十壮士擒贼叛。书生意气,遗民抱负,等闲笑看。壮志干云,浩然侠气,丹心一片。恰危急时世,英雄本是,轻生死,凭肝胆。匹马归来觐见,却朝廷,笙歌不断。平戎万字,吞胡大略,烟消云散。既种桑麻,复植烟柳,醉生歌宴。梦依稀,铁马金戈大纛,去平胡难

共 27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吴老师用凝练的笔法描绘了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印证了“人生抛物线”的哲学命题。从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少年的豪情,到罢官后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苍凉,《丑奴儿》一词完整呈现了这位爱国词人的精神蜕变历程。上阕“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与下阕“欲说还休”的克制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从张扬到内敛的转变,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折射出南宋文人普遍的精神困境。词作最后以平淡语写深沉痛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生命咏叹。好文推荐阅读共赏,浪花有你很精彩!【浪花诗语编辑:一季阑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5-20 22:32:10
  人生的尽头是平淡,从古至今皆如此,吴老师写作快乐,浪花有你精彩纷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