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趣无穷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读书——当然是小儿书,就是小儿连环画。小儿书大人巴掌大的纸页,每页上边是图画,下边是文字介绍。不识字,能揣测一些图画内容,一本小儿书翻完了,也可以七七八八地知道书中的故事梗概。家里有哥哥买的《红灯记》《沙家浜》《地道战》等很多小儿书,我没事经常看,以致每页画面都烂熟于心。一知半解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激发了我无穷的想象。
入校后,逐渐认识了一些字,就可以连认带蒙地读小儿书下边的文字。小伙伴们谁有了小儿书,都乐于拿到学校分享,有《闪闪的红星》《地雷战》等。下课时,经常一个孩子拿一小儿书书,边上围一群孩子,一个个伸着脖子瞪大眼睛使劲看。尽管如此,远处的看不清,仍然围在旁边不肯离开,感受气氛也是乐趣。有时某个大点孩子识字多,拿过书一边翻看一边朗读。一圈人听朗读能获悉小儿书内容,很是快乐。
在小学识字逐渐增多,就开始读大书了。那时印刷业不发达,买书很难。偶尔借到一本,兴奋不已。幸亏我与高年级的孩子们关系好,乐意借书给我。我读了《夺刀》《大刀记》《钟馗捉鬼传》《诸葛亮》等大书。精彩有趣的故事吸引着我,令我拿到就放不下,课间里、散学后爱不释手,非一猛劲儿看完。《诸葛亮》《水浒传》是繁体字,阅读有点费劲,不认识的字就猜,即使猜不准,大意不错。人名地名不认识的字不好猜,那就不猜,反正不影响故事情节。那时称课本外的其它书叫“课外书”,不时因为在课堂上偷看“课外书”,被老师抓住略施处罚。
升初中后,逐渐在供销社买书方便了。有同学买了《山菊花》《万山红遍》《第二次握手》等书籍。每每有谁买了一本书,大多会班里同学的轮流传阅一大遍。
进入县高中以后,我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每次凭证能借一本书,归还一本才能再借下一本。我借阅了《红与黑》《母亲》《童年》《高老头》等一些文学名著。那时社会经验少,看不透,主要是读故事情节。
当代作家的小说,更符合那时我的欣赏爱好吧。《人生》《高山下的花环》《平凡的世界》《花园街五号》等小说,我读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一边读一边热情洋溢地与同学讨论内容,畅谈人生。
这时期哥哥买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以及《大八义》《杨家将》等大量的评书,我一一阅读,不肯遗漏。
一九九一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这时出版业比较繁荣,我也有钱买书了,不时借书、买书、读书,却再没有以前的读书的热情劲儿和执着劲儿了。工作忙似乎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读书的热情下降了。
幼儿、少年、青年时期读小说,主要是吸引于故事情节,情绪随着作者的思路走,被人物的命运打动、被人物形象感动,没有自觉的吸收文学营养的意识,更没有通过读书领悟世事道理的意识。但是从书中得出结论,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真善美终究战胜假恶丑,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我多年来为人处世,谨小慎微,守规矩,不逾越。。
年近六旬时,在单位退居到二线。工作轻松了,逐渐又喜欢上了读书。这时眼睛不好,读一会儿就流泪、模糊,我更新了读书方法——听书。听书,不再费眼,而且限制了一目十行,必须一字一句地听完整。想听什么书,在手机软件上总能找到,点几下就能播放,听了很多有名的文学作品。
这时读书,感觉与此前主要享受故事情节不一样了。不仅学习人家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还学习人家表达的思想观点,学习人情事理。我会进入人物,分析人物的每句话、每件事办得对不对、合适不合适;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说怎么做。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角》里,女主人公忆秦娥,因为年龄的关系,剧团领导安排年轻人担任新拍戏的女主角,忆秦娥自己极端不舍,努力向领导争取主角。我想,换作是我,我会坦然放手,甚至主动让位给年轻人,因为新老交替是不可变更的客观规律。
本来年老睡眠不好,怎么调治都效果不明显。后来上床后就听书,鲜活的人物、有趣的事件,让自己的身心完全静下来,听着听着,一般半小时以内就睡着了。
读书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修养,还有助于睡眠。真是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