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云水】儿时上学路(散文)
一
昨天,我回到老家,慢步在寨门路口,抬头望见那条蜿蜒伸展,通往原息烽县甘溪小学的水泥路,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小时背着书包,在小路上艰难行走,满心装着对知识渴望和对未来憧憬的场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去学校的山路弯曲狭窄,坎坷不平,大约有十四五公里。这条路从老家门口出发,走完大英岩那段长长的陡坡,越过坡底小河,穿过一段田坝,经过田坝边的几户方姓人家,顺着小路往上爬一个名叫关口的陡直山坡,翻过山顶,再走过一条下坡路,就来到了甘溪小河沟边。过河向左,走过田坝中间一条稍宽一些的土路,才到甘溪小学。
这是唯一一条通往学校的路,路面只有从家门口至河边那段,用一些大小不一的青石简单铺垫而成,但因年久失修,有的石块之间的缝隙能塞进半只脚掌,走急了会崴脚;有的石板被泥土淹埋后,只露出巴掌般大的石面;有的部份石板被泥土淹埋,变成了高低不平的土路。据寨里老人们回忆,这些石头是过去祖辈开山凿来修建的,历经若干年风雨,留存下来的,表面早已被磨得发亮。
除止之外,其余到学校的路段全是黄泥巴路。晴天时,黄土飞扬,将路边茅草、狗尾巴草等全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土,不过晴天相对较好,路虽窄一些,脚上会沾满灰尘,但行走比较安全。最难走的是下雨天,泥泞的路面变成了“溜冰场”,一步一滑,裤腿总会沾满厚重的泥浆。尤其是家门口那段陡坡,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滚到沟底。秋冬季下雨天,在路上行走,我们穿的胶鞋陷进泥潭就拔不出来,只能光脚踩在泥浆里,脚趾头用力抓住地面,冰凉的泥水顺着脚踝漫上来,冷得人直打哆嗦。路边是农户种的庄稼地,每到下雨天,老师就会反复叮嘱,路再滑,也不能走庄稼地里,不能损坏群众的粮食作物。一些未种庄稼的路旁,长满杂草树丛和带刺的藤蔓,稍不留神就会勾破衣裳。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是门前的小河,河面没有桥,平时水小时,寨里大小们搬来一些大石头,砌成过河的简易石凳,我们每天踩着石头过河。如果遇着天下大雨,河水淹过石头,大人们就来到河边,拄着拐子,背我们过河上学。那时,一些不求上进的学生老盼望下大暴雨,这样,山洪暴发,过河困难,他们以此为借口不去上学了,可以在家疯玩。
当时,位于关口陡坡往下不远的一处山崖边,有一口水桶般大,一米余深的小水井,井沿边用不规则的一些乱石砌成,井水清澈透底,旁边有一条小水沟,井里多余的水顺沟流至山下。水井旁有两块供人歇脚的箩筐般大的石头,每天上学或放学后,为了最先喝上井水,大家就会来个跑步比赛——你追我赶。累了,就坐在石头上歇会儿,喝上几口山泉水,用手掬水洗洗脸,再继续往前走。
二
说实话, 这条上学路让我们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头。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至深秋,有一天早上上学出门时,天空没有下雨的迹象,但当我和寨里几个同学刚走到半路时,一阵狂风吹过,抬头一望,天空乌云翻滚,随后“刷刷刷”落下豆大的雨点将小土路上砸出星星点点的小坑,路两侧的野草被雨点击打得东倒西歪,雨越小越大,泥泞的小路一下子变得湿滑,我穿的胶鞋陷进泥坑里,每迈出一步,沾满泥浆的鞋子沉重得像绑了石块。还好,书包里装着的课本没有被淋湿,那是由于刚开学发了新书后,细心的父亲用旧报纸仔细包了书皮。这时,同学们担忧衣服湿了,到学校会受凉感冒,又怕河水涨后回不了家,一个个想着打道回府。我忽然想起老师说过今天要讲新课文,立马把书包抱在胸前,不顾一切奔向学校。
跑进教室的那一刻,浑身上下像纸糊人过河——衣服全湿了,冰凉的雨水顺着头发滚落,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像穿了一件冰冷的铠甲,一阵秋风吹来,冷得我浑身发抖。我赶忙脱下外衣,用手把水拧干,跑到书桌旁坐下,随后屁股下的木凳上洇出了一圈水痕。尽管膝盖被潮湿的裤子冰得发麻,但我始终挺直腰杆,全然不顾,聚精会神听讲,用冻得发红的手指坚持记笔记。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放学。
印象最深的是我读三年级,端午节前的一天,因头晚连续下大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汹涌澎湃,浑浊的河水疯狂地把河岸边的石头泥沙等一并卷入河中。早上,父亲和寨里同学们的家长带着我们来到河边,找了一处水流较为平缓的河面,背我们过河上学。走在前头的父亲背着我,一边用木棍在水里探路,一边大声对跟在后面的家长喊着:“别慌,慢一点,跟着我走!” 就这样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快到河对岸时,一股激流突然扑了过来,冲到父亲腰间,趴在父亲背上的我感觉父亲被冲得站立不稳,这时,我吓得大气都不敢喘。说时迟,那时快,父亲一下子抓住岸边凸起的树根,奋力往前,爬上了河岸。这时,父亲回头一看,寨里一个叫江小明的人因个头矮小,在河中摇摇晃晃,背上小孩的脚杆掉在水中,十分危险。父亲二话不说,立马返回河中,用手拉着江小明,搀扶他们父子二人慢慢过河。上岸后,江小明看到父亲因为帮他,全身衣服湿透,裤管流着水,累得气喘吁吁,感动得热泪盈眶。
最难忘的是我上四年级那年冬季的一天早上,因下了整整一晚的大雪,天寒地冻,上学路被冻得又硬又滑,远处山峦像盖了一张大大的白色幕布。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呵出的热气像家里小灶口冒出的一缕缕青烟,睫毛上还挂上了细小的冰晶。我裹紧打满补丁的棉袄,踩着结满冰碴的泥路往前走,肩上的书包背带早已冻得僵硬,勒在肩上生疼,寒风像一根根细小的纲针,狠狠射进耳朵,冻得通红的耳垂像被火燎过似的,又疼又痒,十分难受。
那天早上从家里出发时,父母亲说雪凝大,我身体不好,受冷容易感冒生病,劝我别去上学了。可我想到读书也和村里人种庄稼一样,误了一年春,十年理不伸。心里害怕耽误了课,学习跟不上。于是,我仍然踏上了冰天雪地的上学路。
三
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匆匆而过,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家那条上学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建的宽阔水泥路如同一根灰色缎带,从寨子一直延伸到学校门口,一排排桂花、香樟、柏树等行道树像卫兵一般守护在路旁,公路边竖起了明亮的路灯。村里人们富了,家家购有小车或摩托车,寨里小孩儿上下学不再辛苦步行,全是由家人开车接送。
再看原来那条上学泥土路,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了连接田间的水泥机耕道,路基夯实得平整如砥。一条条平坦的机耕道相互交织,与寨里公路连接起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一眼看去,恍若是一幅美丽的乡村流动画卷,见证着往昔泥泞不堪小路向坚实通畅大路的华丽蜕变。
上学路上的那条小河,河道已被重新规整修建,原本坑洼的小河石坎变成了二米多高的整齐石杆。河水变得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小虾在鹅卵石间穿梭。河上建起了坚固结实的水泥拱桥,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山水图案,进寨桥头建起了高大美丽的观光亭。小河岸边新栽的绿树郁郁葱葱,取代了从前杂乱的芦苇草丛。现在从这里路过,时常可看见许多老人坐在河边悠闲垂钓,或漫步于河岸边的人行道,或蹲在岸边观察河里的鱼儿,一阵阵欢声笑语伴着潺潺流水,流淌出一首动人的歌谣。
校门口的路是开春的天气——变化大了,平整宽阔的水泥路替代了杂乱无序的老土路。学校大门口旁挂着的“息烽县流长镇甘溪小学” 的铜质校牌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芒。曾经的学校土墙房变成了三层高大敞亮的教学楼,原来尘土飞扬的空地变成了塑胶跑道。学校门口两边建有花池,花池里种满了绿树和花草,与门口公路旁的行道树交相辉映,形成了校园外的一道靓丽景观。
现今,老家学生家长们也不再每天接送孩子上学,他们从原来的“走读式”变成了在校统一吃住,统一管理的现代教育“新方式”。每天清晨,上学的孩子们在操场坝或学校门口又长又平的水泥路上晨跑,呼吸着乡间的新鲜空气,好生快乐。午休时分,学校旁的学生食堂飘来饭菜香味,不锈钢餐台上整齐摆着三菜一汤,一个个穿着干净整齐的校服,坐在一排排餐桌旁,吃得津津有味,享受着幸福甜蜜的校园生活。
回头又说那天,我沐浴着灿烂阳光,缓缓走在曾经的上学路上,一步一步,好似在丈量着过去与现在的距离。可以说,这条路不仅是我年少时的忠实守望者,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特别珍贵的记忆。它承载着我儿时对知识的渴望,见证着我成长的足迹,已成为生命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这条通往甘溪小学的上学路,满是艰辛与回忆。弯曲狭窄、坎坷不平的黄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门前无桥的小河,涨水时只能靠大人背过河;还有那口带来片刻欢愉的小水井。尽管路途充满困苦,却也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那些吃过的苦头,成为生命中独特的印记,镌刻着童年的坚韧与纯真,令人难以忘怀。文章情感真挚,场景生动感人,主题充满正能量,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