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敏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文/妍冰

编辑推荐 【敏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文/妍冰


作者:情满珠江 举人,568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发表时间:2025-05-22 19:07:46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文/妍冰
  
  
   那一年金秋十月,隔壁市79岁高龄的小姨来到我们这个城市。小姨年近八旬,神采奕奕,精神矍铄。解放战胜时期,小姨是珠江纵队的一员,活动在中山五桂山一带,经历了解放中山,并参加了中山县土地改革,后来被安排在城建局工作,直到调任到市委机关。我觉得,每一次见到小姨,她都是这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好像不曾衰老过。
   题记
  
   一、传奇式的小姨
  
   说起我这个小姨,她还算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我的妈妈生长在一个大家族——欧氏家族,姐妹四人中唯小姨最有主见。才14岁,耳闻目睹了当年家族中长辈的革命活动,就积极参与其中,直到被介绍到了五桂山游击队部,后来跟着这支抗战队伍就直接参与了解放中山的诸多战事。初到的时候,因为小姨读过私塾,有文化,便被队伍安排到了一个特殊机构,名称是“天文台”。听小姨说那是一个机要处。
  
   小时候因为妈妈随军离开南方到了北大荒,从我读小学的时候起,妈妈便将和小姨通信的差事交给了我。那时候,外婆生活在小姨家里,因此通信比较频繁。我的心里一直对小姨充满了敬佩。
   后来也看到14岁的小姨,穿着肥大的军装,牵着高过她许多的战马,那英姿勃勃的照片,心里眼里满是钦佩羡慕和敬仰!
  
   因为建国前参加革命,解放后一直在军管会帮着管理和安顿刚刚解放的城市人民。后来又参加了工作组、参加土改、参加工作队下乡,直到后来调到地委城建局工作直到适龄离休。
   离休后的小姨,早上游泳,下午参加老干中心舞蹈队或者合唱队,每年也有机会外出旅游,生活和运动安排得疏密有度。
   这就是今年已经79岁的小姨。
   从小到大,小姨给我的印象是聪明漂亮、端庄大方,知性乐观、豁达刚毅、雷厉风行、有条不紊,干净整齐。总之,充满了人格魅力,不知不觉,自己受到了小姨的影响,小姨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人生楷模。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目标,要有上进心,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要不断进取……诸如此类,小姨并没有对我说起过,但是我从她的身上自然吸收到,成我我不断进去的动力。
  
   二、沉重的使命
  
   金秋十月,79岁的小姨来了,还带来了她的好友84岁的郑阿姨(离休前世佛山教育局局长)。两个八旬老人一样精神气十足。她们在中山有约见了很多当年的战友。有一天,她们又约了两位老人,相约去中山三乡看望另一位故友。
   小姨问我可否能开车带她们四个一起去?我答应了。
  
   于是,我请了一天假,带上四位老革命,除了79岁小姨和84岁郑阿姨,另两位也一样高龄,一位蔡阿姨也是84岁,随蔡阿姨来的还有她的82岁的妹妹。
   从市区到三乡,三十公里左右,走105国道一路很多红灯,车流如梭。车上坐着四位老革命,想想自己的责任还真是重大,一路小心开着,稳稳把着方向盘,不敢有丝毫闪失,连超车都尽量避免,结果,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了三乡。
   途中,脾气急躁的蔡阿姨几次问:“怎么还没到?”,“要这么久吗?我们平时去很快就到的呀。”
   坐在副驾驶位的郑阿姨非常善解人意。她不断回头跟蔡阿姨解释:“唉,你急什么?这一车老人家,谁还敢快开呢?再说你看这么多红绿灯,车也跑不起来的。”
   我心里非常感谢郑阿姨。到底是做过教育局长的人,满善解人意的。
   我也理解蔡阿姨。
   因为听小姨说过,蔡阿姨原来是性情出奇的好,是远近闻名的温柔娴淑的人。解放初期做过香山县属某区区长,经常向时任中南局书记的赵紫阳汇报和请示工作。因为那时候,香山县(今中山市)是赵紫阳书记负责蹲点的地方。蔡阿姨因为工作出色,常常受到赵书记的表扬。只是在后来历次的政治运动饱受迫害。十年前,正值壮年的小儿子又患病离开人世,蔡阿姨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后,蔡阿姨整个人的性情都变了。变得敏感,变得急躁,难以容忍,易怒。但是因为和小姨几十年生死与共,小姨理解她,包容她,一如既往得对待她。所以如今她对小姨也非常非常好。
   小姨说,无论她去哪里出游,第一个记得给小姨带礼物。
   “你看,我手上的这个泰国亚金的戒指还有这个黄金嵌玉的戒指,都是蔡阿姨出国回来送我的。还有这个镶金老花镜,本来是你蔡阿姨戴着的。那次我去她家,忘记戴老花镜,她立刻把她的送给我,因为度数有些不合,她就马上带我重新配镜片,于是,一个镜片600多元,加上原来的镶金镜框,整个算起来已经超过三千了。”
   其实,友情不是靠金钱计算的,但是我却从小姨的语气和神情中深深理解了她们解放前直到如今,经过新旧社会、经过战争洗礼、经过历次运动依然坚如石磐的感情!
   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三乡。
   “看,前面那个立交桥,桥下左侧就是‘三六九茶楼了’,我们就去那里。”
   早上就听说,曾经的三乡的老乡长今年八十八岁的郑阿姨就在三六九茶楼点好了三乡特
   色茶点等着小姨一行。
   八十八岁的老乡长郑阿姨,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三、八十八岁的清姨
  
   车开过立交桥,向左一转,果然一个老式建筑立在道旁,上面赫然写着“三六九茶楼”。左右看看,已是车满为患。我将车门打开,让几位老人先下来,再去找车位。好容易等了一辆车开走,赶紧将车停在那里。回到茶楼门口,发现只有小姨和郑阿姨两人在等我。那个脾气急躁的蔡阿姨和她妹妹不见了。
   “蔡阿姨她们呢?”我问小姨。
   “唉!你蔡阿姨就是多礼。她以为我来三乡就是为了吃这里闻名遐迩的特色是小吃。所以今天她本已约好牙医看牙齿的,也推了特意带着妹妹来三乡请我品尝。才听说这里已经有人请了。她跟着且还带自己的妹妹,感到不妥。所以现在她们姐妹两个自己找地方吃饭去了。”
   “啊!蔡阿姨这么讲究?”听了小姨的话不由得感叹。想一想我也觉得有点道理。转身对小姨说:
   “也是啊,人家请你,你带了我,反正我是司机没问题了。你还带了蔡阿姨,蔡阿姨又带了妹妹。又不是很熟,蔡阿姨一定觉得不舒服了。”
   “认识的,都是几十年老朋友了。”郑阿姨在一旁补充道。
   “哦!”那么,蔡阿姨的自尊独特的个性,又一次得到验证。
   之后,我随着小姨和郑阿姨一起来到二楼茶亭,立刻看到一位阿姨,身材不高,但身板笔直,腰不弯背不驼,笑容满面,见到小姨他们从座位上起来,急忙迎了过来。满头白发,笑声朗朗。
   小姨说:“这是你郑阿姨同族姐姐,叫郑瑞清。这里的人都叫她清姐,你叫她清姨吧。”
   “清姨”,我赶紧过去,握住清姨伸过来的手,感觉到一阵温暖,一份厚实。
   “你看清姨,八十八岁了。是不是很精神?”小姨又说。
   是啊,眼前的老人,已经八十八岁了,比小姨和郑阿姨还要年长啊。岁月将她的头发染成得雪白。
   清姨让大家坐下,对小姨说:“知道你喜欢吃三乡小吃。咱们先每人一碗濑粉,我在下面还点了很多特色小吃。走的时候带着。对了,今天一大早我专门去市场帮你们买了三乡美粽。去晚了买不到的。一会去我家拿给你们。”
   清姨侃侃而谈。我惊异的发现,八十八岁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晰。这是怎样修炼的啊。
   一会,四碗濑粉端了上来,看着像小盆一般的大碗,我说:“这么多,吃得完吗?”
   清姨笑了:“我都吃得完,你那么年轻,怎么吃不完?快吃,都吃掉。呵呵……”
   说着,清姨自己笑了起来。
   乐观、爽朗、健谈、风趣、矍烁精神、敏捷身手、清晰思维……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闪了出来,清姨就是这样的人。
  
   果然,饭后我们来到楼下,服务员正给我们打包:粉果、角仔、叶仔、白水饺、芋头糕、萝卜糕各式各样,甜的咸的,装了几盒我们每人提几袋,出了茶楼,上车开过马路对面,不远处就到了清姨女儿家里。
   原本清姨的家在三乡乡桥头村离这里不远处的三层自建别墅,但现在正在装修。所以清姨暂时住在女儿家。
   她的女儿也是三层别墅,并有一个可以并排放两辆车的车库。
   小姨她们都进去了,我停好车,环视院落,院子很大,里面有栽种很多花卉,绿树红花,院子里显得郁郁青青、生机勃勃。我转身看到一个角落修有鱼池,可惜里面没有养鱼。不然院子里会更添几分灵动。
   突然厅里传来了琴声,我忍不住顺着声音走过去,从厅右边上了两级台阶,我眼前出现一幕令我十分感动的场景:
   一架很大的漆黑钢琴,清姨十指灵巧地在洁白的琴键上弹奏,小姨和郑阿姨在清姨身后,跟着唱,我听出来了,原来清姨谈的是“幸福家庭”:
  
  
   我的家庭真可爱
   整洁美满又安康
   姊妹兄弟很和气
   父母亲都慈祥……
  
   虽然没有后花园
   春来秋回常飘香
   虽然没有大厅堂
   冬天温暖夏天凉
  
   这是几个八旬老人。她们在弹琴、在歌唱。我立在一旁,静静听着看着,欣赏着。突然想起该拍下这个镜头,定格这美丽瞬间。让更多的人们从她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精神力量的伟大!
   清姨不弹了,几位老人离开琴房,坐到厅里的沙发上,认识清姨,就是一顿饭时间,可是,她身上换发着一种精神,滋生着一种磁力,每一个见到她的人,不由自主的会为之深深吸引,使人忍不住想走进去,想更多的探求她的内心世界,想了解她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于是我坐在清姨身边,听清姨讲过去的故事:
   原来,清姨12岁就参加抗日,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冒死为在五桂山区的抗日队伍筹措及送去救援物资;解放后25岁开始一直在公社工作,历经土改、整风、文革、改革开放等大时代的变迁;
   小姨说:“清姨在文革中了很多磨难。蹲过牛棚,被下放、劳动改造。直到文革结束之后才被平反,恢复工作。”
   “清姨,那么多年您被冤枉被打倒,怎么还如此乐观?您心里不怨吗?”
   “不怨,不怨。过去的事,不再提了。我早就把那些事都忘了。现在,我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幸福。儿孙满堂。我没有时间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我啊,只记令我高兴的事。你看我今年八十八岁了,还能工作。多高兴!我61岁岁离休的,离休后镇里还让我镇里继续发挥余热,负责镇里做关工委工作,从老干工作到关心下一代工作,我都很乐意做,我每天都很忙,但每天都忙得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只记高兴的事!那些不愉快都忘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宽广的胸襟!字里行间也显示了很深刻的哲理。想想周围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其实,清姐经历过祖国最苦难深重的岁月,迎来了祖国最扬眉吐气的盛世,现在,家境殷实、子女出息、儿孙孝顺,她完全可以清清闲闲地乐享天伦。但清姨不,她离休至今27年来,继续发挥的光和热,比很多人一生为社会所作的贡献还要多,还要大。
   可是清姨很谦虚,她说:"我参加革命多年,现在身体还行,自觉自己还有能力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做就要做好,这是共产党员分内的责任。“耄耋老人,赤子之心”,令我敬佩不已!
   而且,当我知道了清姨曾获得中山市十杰市民,第一感觉就是,这个称号对于清姨来说,名副其实!这样的老人,实在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
  
   唯有祝福小姨、清姨这些为解放祖国建设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老革命们健康!幸福,快乐!
  
   完
  

共 45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妍冰的这篇题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三位八旬女革命家的生命图景,在时光褶皱里打捞出跨越世纪的精神火种。作者以"小姨"为叙事支点,串联起珠江纵队的烽火岁月与新时代的银发芳华,让读者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感受信仰的温度。 文章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对"革命人"内涵的立体诠释。七十载光阴流转,从穿肥大军装的少女战士到自驾接送老友的矍铄长者,从蹲过牛棚的委屈到"只记高兴事"的豁达,从手工弹奏《幸福家庭》的琴声到关工委工作的忙碌身影——这些细节编织出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浮沉,更是一个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史诗。当八十八岁的郑清姨将苦难淬炼成"不怨"的智慧,当离休后的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发挥余热"的责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理想主义延续,更是生命自觉的升华。 作者对人物群像的塑造颇具匠心。小姨的坚毅果敢、郑阿姨的善解人意、蔡阿姨的真性情、清姨的通透达观,在三乡茶楼的一碗濑粉、琴房里的黑白琴键间自然流淌。特别是对蔡阿姨性情转变的铺陈,既暗合历史创伤的隐痛,又凸显革命情谊超越个体际遇的力量。这些细节让革命者的形象摆脱了刻板印象,呈现出鲜活的人性光辉。 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特殊群体的生命史,更在于揭示精神传承的密码。当年轻一代驾车穿越城市为长者护航,当银发族依然保持着"永远年轻"的生命状态,这种代际间的精神共振恰是民族脊梁永续的根本。文中反复出现的"革命人"意象,已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身份标签,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姿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浪潮中,始终葆有赤子之心,以积极姿态创造价值。 这篇饱含深情的纪实文字,既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致敬,也是对当代人精神成长的启示录。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青春无关年龄,而在是否葆有向上向善的生命力;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或许就藏在这些"永远年轻"的身影里。 好文!推荐共享。【敏思编辑:邓和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