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画意赤山湖(散文)
一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句容市西南部。初夏的赤山湖,芦苇摇曳、柳姿婆娑、白鹭戏水,1300公顷的湿地公园宛若一艘巨轮从时光深处缓缓驶来,泊在这方风水宝地。一路装载着丰盛璀璨的水脉文化,一路吟唱着古老优美的歌谣,一路肩负着与自然生态文明和谐共处的历史使命。
赤山湖是南京母亲河——秦淮河的上源,这里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天然湿地,也是秦淮河流域句容境内唯一的天然湖泊。这里拥有300余种维管植物,并发现野菱、野大豆、莲、水蕨等濒危物种的自然分布,生活着超过300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多达150余种,这其中就有国家1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以及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赤山湖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肾”“天然氧吧”和野生动植物天堂,也是句容人及所有游客共享的绿意空间。
周六的上午,风很大,我们走进赤山湖公园,一望无垠的碧水如柔软的丝绸铺开,风将“丝绸”哗啦啦揉皱。多云的天气,阳光从云隙里挤出点点光斑,温柔地洒在湖面,翻卷的波纹便呈现出梦幻般的光晕。我们的心情也像风,随碧波蜿蜒起伏,随光晕闪烁迷离。岸边的垂柳在风中凌乱,像极了贵妃醉酒后正舞动的《霓裳羽衣曲》。那一丛丛芦苇,狭长的叶片翠色欲滴,纤细的腰肢在湖畔摇摆,为湖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飘逸之韵。这时,一只通体乌黑发亮的鸟儿飞快地扇动着翅膀,掠过赤山湖的上空,迅速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它是什么鸟,从哪儿来,又飞向哪儿去?看它一腔孤勇奋力疾飞的姿态,莫非它觉得这里就是诗与远方,它准备呼朋唤友一起来此处长驻?
湖畔的芳草地翠色欲流,行走其间,犹似走在软垫上,给人以轻柔回弹之感。这片草地,是赤山湖公园特别打造的浪漫景点。草地最西边搭建了一个宽大的舞台,红地毯从舞台一直铺展到台阶上,可举办户外婚礼,也可让成人、孩子表演节目,还可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有若干贝壳状的帐篷散落在草地的周围,帐篷内设长桌、椅子等,供在此野营的游客落脚、歇息。每到节假日,这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吸引着年轻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来此地潇洒走一回。家长们可缓解工作的压力,远离钢筋混凝土的困扰。孩子们亦可放飞心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湖这草地这贝壳状的帐篷,多么诗意的组合,很容易联想到星辰大海,妥妥地成为赤山湖公园一道温润温情的风景。
二
在一顶帐篷的背后,一叶小舟稳稳地停在水中,小舟系着又厚又长的绳索,与岸边的金属栅栏相连。整个小舟似一间玲珑精致的竹房,坐在小舟中的竹椅上,感受着满船的竹韵清香,仿佛在竹林深处徘徊,与竹相看两不厌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大文豪苏轼爱竹爱到了骨子里,有诗为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真是风雅至极!站在竹制甲板上,任风狂乱地吹,吹得我裙也飘飘,发也飘飘。一缕缕清透的水汽混合着竹香直灌入我的五脏六腑,立消污浊之气,充盈清澈之感,瞬间觉得任督二脉被打通,这大抵是对“荡涤”较为精准的解读吧。
我是被风推着走的,在一方更宏阔的湖面,一艘大型的画舫就这么惊艳地漂浮在水面,只可惜只能远观,却不允上船体验。画舫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尽奢华,如诗如画,犹似装饰华美的亭台楼阁。这么古色古香的画舫,与秦淮河的画舫如出一辙,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秦淮八艳,她们个个倾国倾城,才艺双绝。遥想当年她们一个个袅袅婷婷地登上画舫,为风流才子们弹琴、唱歌、跳舞,琴声婉转而热烈,歌声悠扬而凄美,舞姿灵动而优雅。她们的一生跌宕起伏,抒写着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那唯美凄美的旋律仍回荡在秦淮河畔,她们的香魂随秦淮河水优雅回旋,随秦淮河上源的赤山湖水缭绕不息。
我正陶醉在画舫的遐想里,蓦地一艘浑身雪白的轮船强势入目,气势恢宏,白得耀眼,光芒四射,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诺亚方舟”,若是登上了此船,是否能寻找到梦想中的“新大陆”?
路边的水杉林是无比清幽的存在,每一棵的主干都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每一片羽状的叶片都氤氲成飘逸灵秀的姿态,每一根修长的枝条都舒展成岁月静好的模样。我们走在水杉林中,抚摸着树干,聆听树语,每一寸光阴都被翠绿浸透,我们的心情也被恬静填满。
三
这里不仅风景如画,而且水韵文脉绵长。被誉为江南大禹的张渤,生于西汉汉武帝至宣帝间,《广德府志》42卷载,句容人,远祖为轩辕黄帝第五子曰挥,六世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世其业,治理赤山湖,殁葬于句容城南十里处张庙,以江、浙、皖治水和开发江南有功而名显于世,祠山大帝的历史神话数千年盛传不衰。圣王垂范,世代景从,祠山神话,异彩耀光。
赤山湖一带还出土了唐代的磐石水则。磐石水则最早记载于宋《景定建康志》,志中记载,芦废亭(今郭庄镇芦亭村)北边去岸约有二百来步,有一磐石,东西阔四尺七寸,南北阔三尺五寸,石面中心去水面一尺六寸五分,即是五尺之则,并有察柱。《句曲志》中记载,其湖西侧,去大路一百余步,有磐石一座,则水深浅。
据附近村中两位老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老人幼年放牛闲隙常躺于石面纳凉,石块与《景定建康志》记述磐石东西阔尺寸相似。有关部门对芦亭抗旱站进水渠进行开挖,终发掘石头三块。经两位老人确认,所发掘的三块石头即为“大石头”位置的磐石。其中两块石头可整拼,尺寸长约1.4米、宽约1.1米,正与《景定建康志》中磐石记述一致。
现在这座磐石水则就安放在赤山湖一个长满月见草的地方。月见草,很仙气的花名,花如其名,四片单薄的粉色花瓣组成一朵朵气质如仙的小花。风来,她就与风绵绵絮语,风走,她就亭亭玉立在时光里,小巧妩媚,自在安然地与磐石水则相依相伴。如此青春娇艳的花儿簇拥着古老的磐石水则,巨大的时差碰撞,鲜明的色彩对比,令人动容。
离磐石水则不远处有一个梯形的广场,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着一座巨大的铜钺雕塑,形似两把一模一样的超大利斧反向拼接而成,中间部分恰好形成一个硕大的圆,散发着古朴厚重的质感,以及悠长遥远的年代感。凝视中间的圆,多像蒙尘的古代的月亮呀,裹挟着陈旧古典的气息和光泽,漫洒于赤山湖这片肥沃而美丽的水土上。
我久久地伫立,恍惚间,眼前那个大圆竟不停地转动起来,继而幻化成无数的大圆,在滚动,在叠加,在延伸,最终演变成一条管状的时光通道。圆形的门豁然打开后,我们沿着漫长的时光隧道悠然穿行,来到了五千多年前,沉浸式体验赤山湖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这是赤山湖文化大型主题雕塑,雕塑总高6.2米,宽5.4米。该雕塑主体部分以赤山湖地区出土的铜钺为原型,等比放大,采用青铜铸造而成,重约2吨。基座依据湖熟文化台形遗址形式,采用家征性手法,运用古法夯土技术形成方形台基。该铜钺出土于1975年,它并非实战兵器,而是象征统帅王权的礼器,进而佐证了赤山湖是湖熟文化的中心地区。该雕塑展现了赤山湖文化深厚的渊源,集中体现了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美丽的赤山湖,经五千年漫长岁月沉淀涂染的长幅画卷,如此清秀隽永,如此养眼润心,教人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