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精神闪耀,照亮生活(随笔)
学习了《丝路追梦人——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先进事迹》专题片,令我对年届66岁的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领衔的中亚考古队肃然起敬。
他们,坚守知识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丝路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互鉴。
他们,直面科学研究前沿和难关,填补多项考古研究空白,把中国游牧文化考古理论和实践带入国际领先水平,构建了丝绸之路考古的中国话语权和研究主导权,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这支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8名骨干教师、12名学生组成,吸收国内外19家合作单位59名成员先后参与的考古队,20年来,用不惧艰辛的稳健脚步丈量着丝绸之路,用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寻找历史印记,用尊重包容的品格架起丝路文明对话的桥梁。从中国西安到中亚的广袤大地上,他们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的重大考古发现,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为认可的“中国方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
通过认真学习,我被王建新及其领衔的中亚考古团队身上闪耀的多种精神品质深深感动。
其一,王建新为了让中国考古走出国门,其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王建新深刻地认识到:“正因为考古难以走出国门,中国专家长期以来在本国以外的重大考古领域没有发言权。”坐拥丰富学术资源的西北大学,考古是全国排名前列的优势学科。王建新清醒地知道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在1999年的中国考古学年会上,王建新积极向同行们阐述中国考古研究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他坚定有力地提出:“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来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当时的王建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已经‘风生水起’。”20世纪90年代,他在日本茨城大学任教期间,对东北亚青铜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回国后他又主持开展中日合作麟游慈善寺石窟的考古调查,对佛教考古研究积累丰富。是继续在自己深耕多年的“舒适区”收获果实,还是另起炉灶,面对混沌不明的前景,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最终,王建新用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作出了选择,他掷地有声地回答:“既然决定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一定要走出去,那就由我开始!”从此,一支由西大考古教研室专家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走出了“象牙塔”,走进了茫茫戈壁,踏上了丝路考古征程。
王建新教授的这种为了既定目标而执着专一的信念,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呢?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挑战,如果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又如何能走向成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秉承王建新的这种精神,为了同一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奋斗目标。
其二,“不吃剩饭”,走出中国人的考古之路的决心,令人敬仰。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王建新判定,史书中的“祁连山”应该是现在的天山,文献中的“敦煌祁连间”实际上是东天山地区。他带领考古队经过长期走访和调查,还发现游牧民族也有定居,提出游牧文化考古应该重视聚落遗址发掘的思路。考古队随之探索总结出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其和岩画、墓葬同时存在的特征,形成了聚落、岩画和墓葬“三位一体”综合研究方法。
这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这一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游牧文化考古的学术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谁能想到,为了这一理论创新,还曾遇到国外考古权威的质疑。
当初,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察的时候,遇到了国际公认的欧亚考古三巨头之一的意大利著名学者妥金。妥金很不客气地说:“我们在这里调查了十几年,该弄清楚的都清楚了。你们还来干什么?”但是当他得知中亚考古队在他调查过的地方又新发现了一批古代游牧聚落遗址并取得了新的突破性发现之后,不仅改变了态度,还要请考古队喝酒,并邀请合作。由此,中亚考古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术研究决不能“吃剩饭”,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赢得尊重,才能赢得话语权。
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要以此为启迪,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挖掘和创新,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其三,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
常年野外工作,幕天席地是常态。他们住过废弃的工厂、牧民的羊圈,甚至在深山戈壁就地宿营。打地铺是常事,没水洗脸就用湿巾擦,吃不到热饭也不怕,队员们自己发明了“考古套餐”。这套餐,标配是一个馕饼、一根香肠,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优质版本,就是再用手铲切个西瓜。考古更是个“烧钱”的工作。考古队第一次去新疆调查,五六个人凑了一万块钱就出发了。除去路费和吃饭,凑的钱所剩无几。不敢住标间,所有人在大夏天就挤在一个宿舍里。第一次走进中亚,依旧没有专项经费。没有经费就自费,没有旅行社开展中亚旅游业务,就找中国人在当地开设的公司联系办理手续,语言不通就找朋友做翻译……
看着他们自费去调研,有人问王建新:“是不是找到东西了能挣大钱?”王建新笑着说:“只听说有钱人干考古的,没听说过考古能致富的。自从考古前辈李济先生提出‘考古人不收藏’这个铁律之后,我们自然都遵从,现在家里一件古董都没有。”
在考古的路上,他们不怕穷、不怕苦,甚至不怕死。
他们的这种吃苦耐劳、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深深震撼了我。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味追求享受的人们,可谓不计其数。就连学雷锋几乎都成了“三月风”。因而他们的坚忍执着和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就显得难能可贵。正因为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品质,他们在考古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因此赢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前夕,在乌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访乌期间,习主席专程接见了包括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内的中方考古队员。
习主席的殷切期盼直抵每个考古队员的内心,成为考古队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深度契合,并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亚考古队员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觉得自己的学问有了“用武之地”。
自从10年前走进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考古队就尊重当地国情民情,创立和推行了人才培养、遗址保护、考古发掘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毫无保留地向乌方人员传授知识和技术,为该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这就是荣誉,至高无上的荣誉。荣誉是用金钱买不来的,只有勤勤恳恳地耕耘,才能换来沉甸甸的收获。
在我心里,王建新领衔的中亚考古队,早已不是考古队的代称,而是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精神。金钱没有了,可以挣回来;物质失去了,可以买回来;精神丢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即使拥有所谓的荣华富贵,也只能是肉体在享乐,灵魂在哭泣,就像刚刚剁了根的花树,暂时看起来枝繁叶茂,花儿朵朵,可是不久之后,就会“香消玉殒”“人面珠黄”。
一个人,不管你的事业或大或小,归根结底都是精神的寄托和反映。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我们随风而去的时候,能留下的恐怕只有精神了,能够让后人怀念的恐怕也只有精神了。
一种精神,能够带动一家人;一种精神也能够感染一群人;一种精神,更能激励一代人。让我们时时刻刻像王建新领衔的中亚考古队那样,化纸醉金迷为高尚情操,从骨子里活出滋味,活出精彩,活出精神,让精神闪耀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
期待更多精彩内容充盈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