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干土苦语(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干土苦语(随笔)


作者:渭水湍湍 白丁,8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发表时间:2025-05-24 22:19:29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能料到,风调雨顺竟在蛇年失约?我的家乡陕西,连同河南、安徽、广西等省份,纷纷陷入严重干旱的困境。这场旱灾不仅致使夏粮大幅减产,多地人畜饮水也出现危机。更令人揪心的是,河流水库大面积干涸见底,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
   往昔小满时节,天空云卷云舒,地面水流潺潺,大太阳下常伴大雨倾盆,雷声隆隆,雨后虹霓绚丽。白雨过后,布谷欢啼,燕子翻飞,挂满水珠的麦穗嫩黄饱满,处处洋溢着生机。可如今,烈日高悬,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夏日应有的乌云暴雨不见踪迹。
   正午外出,天空澄澈得近乎刺眼,万物在骄阳下蔫头耷脑,仿佛陷入沉睡。因数月未曾降下透雨,植物根系在干土中艰难求索,地面枝叶因缺水而萎靡不振,尽显疲态。这般景象,任谁见了都难免痛心,不禁追问:气候如此反常,究竟是自然规律的正常波动,还是人类过度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
   我只是一介平民,这些想法或许微不足道。写下此文,希望大家不要将其视作无病呻吟或负能量传播。这些话语虽人微言轻,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恳请诸位耐心倾听。
   天有不测风云,土地歉收本属正常,但倘若人们在丰年不做好灾荒储备,便是大错特错。回望民国十八年的大旱,饥荒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赤地千里。如今观看相关影片,仍让人不寒而栗。诚然,如今我国工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储备体系也更加健全,应对天灾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我们绝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而应深刻反思: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行为,或许正悄然侵蚀着农业的长远发展根基。
   就拿小麦种植来说,我认为当前的育种与耕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在此分享出来,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人力方面,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庄稼和蔬菜生产领域,我们却需谨慎对待。农业农村部2022年发布的《全国小麦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近十年间,小麦籽粒饱满度指数平均下降12%,面筋含量降低约8%。这与我多年的观察不谋而合:如今的麦粒大小不一、色泽黯淡,麦线凹陷明显,成粉率和面粉品质也远不如从前。对比市场上爆玉米花的原料也能发现,过去颗粒饱满、爆花率高的玉米已难觅踪影,粮食品质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粮食产量与品质问题,与过度育种密切相关。为追求高产,科研人员不断培育新品种,但许多杂交品种难以实现性状稳定遗传。以袁隆平团队早期培育的杂交水稻为例,其亲本需要每年制种,无法像传统稻种那样自留种。如今的小麦育种也陷入类似困境,过度依赖人工干预,打破了自然选择形成的稳定遗传规律,导致部分品种种植两到三代后,抗病性减弱、产量骤降。这种违背生命规律的育种方式,正逐渐动摇农业生产的根基。
   在耕种方式上,盲目追求深耕同样带来诸多隐患。传统犁具一般深耕20-25厘米,如今大型机械作业深度却可达40厘米以上。土壤科学研究表明,过度深耕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容重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下降。同时,重型机械的碾压会在耕作层下方形成紧实的犁底层,如同坚硬的“水泥板”,阻碍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山东农业大学的田间实验数据显示,过度深耕地块的作物根系下扎深度较正常地块减少30%,直接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此外,土壤生态系统也面临失衡危机。蚯蚓素有“土壤工程师”之称,能疏松土壤、分解有机物,其数量是衡量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加之深耕对蚯蚓生存环境的破坏,农田蚯蚓数量急剧减少。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部分农田蚯蚓密度下降了60%以上。蚯蚓减少致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能力降低,还影响了以蚯蚓为食的益虫生存,进一步破坏了农田生态链。
   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理。或许,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脚下的土地,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实,农业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和深入钻研,不仅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国人的身体健康,更在于它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根基。由此,我们不得不从宏观层面思考传统的“五行”学说。
   古人认为,作为生命载体的地球,其运转的奥秘最终归结于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协调运行。金,涵盖一切矿物山石,是人类工业材料的来源;火,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蕴含能量的非生命体,是工业生产的动力;土,是植物生长的温床;木,包含一切绿色植物,承担着生产氧气与食物的重任;水,则能涤荡污秽,是实现光合作用、滋养生命的基本要素。如今,人类活动不自觉地加速着金与火的运行,使其日益强盛,凌驾于其他三种物质的运行之上。且不说日益扩张的工业生产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单是三年的俄乌战争释放的巨大能量,就足以使南北气压失衡,进一步扰乱本就脆弱的水汽循环。
   归根结底,这些不良天象似乎都在警示我们:和谐的自然界厌恶战争与过度的工业生产,排斥违背自然选择的人为干预,同时也倡导我们节俭使用一切物质材料。唯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让人类与自然长久地和谐共处。

共 21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庄稼的生长靠天气,洪涝和干旱都会让农作物减产。而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作物高产跟自然灾害有关系,也跟种子的培育有关。文中以小麦产量为例,近十年间,小麦籽粒饱满度指数下降12%,面筋含量降低8%,粮食产量与品质下降,与过度培育种有关。与耕种方式也有关,传统犁具深耕为20-25厘米,而大型机械作业深度达40厘米,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植物根系向下生长。土壤生态系统也面临失衡危机,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深耕对蚯蚓生存环境破坏,使得蚯蚓数量骤减。俄乌战争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南北气压失衡,进一步扰乱本就脆弱的水汽循环。作者分析得有理有据,指出问题的关健点,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5-05-25 11:00:33
  建议作者发文时,对文稿稍加整理,不要每一段都空一行,那是不规范的,浪费编辑时间,如今很多编辑老师有手机编辑,修改不便。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渭水湍湍        2025-05-25 11:29:26
  好,谨记。感谢编辑老师辛苦付出!
3 楼        文友:书者茶道        2025-05-28 14:44:39
  农业是国之根本,国家现在划出了18亿耕地红线,民以食为天,这是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之根本,因此如何保证粮食的丰收,食品的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