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好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好韵】山巅的守夜人(散文)

编辑推荐 【好韵】山巅的守夜人(散文)


作者:东山峰知青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3发表时间:2025-05-25 16:28:01
摘要:立于山顶,四周之景仿若与我那无垠思绪的相交融。我没想到时间的风会毫不费力地摧毁山坳里的整个青年点,把一切都暴露在风雨中。曾经,我满怀期待地向前看,却发现知青的灵魂已然静谧而归,唯余那青年会议室前饱含暖意的栗木门框,它仿若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悄然开启了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扇无形的对话之门。唯有那被葛藤紧紧缠绕的厚实石墙,与爬满翠绿藤蔓的窗棂,默默承载着岁月给予的独一无二且深邃无垠的诠释,它们宛如尘封旧事中的古老书页,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往昔的风雨与沧桑,于无声处彰显着时间的伟力与温柔。

【好韵】山巅的守夜人(散文) 听说,他是知青点上留在峰顶的最后一盏灯。
   从湖萍盘旋而上的水泥路像一条褪色的蟒蜕,沿着四十六年前拓荒者的足迹蜿蜒。引擎嘶吼着攀升一千三百多米海拔,金属与山风的角力间,崖畔的野杜鹃正簌簌抖落胭脂色的鳞片。当海拔表定格在1508米,云絮忽然漫过挡风玻璃——那些曾经磨破无数解放鞋的老路,终究被浇筑成通向时光褶皱的甬道。
   推开车门的刹那,山峦如折扇般次第展开。云潮自谷底漫涌,先似游弋的素绡,转瞬化作吞噬万物的白浪。唯余几座孤峰浮沉其间,恍若盘古开天时遗落的青铜浮雕,似乎人与自然从未分割。
   转身望向北山三队旧址,山坳里几株野梨树正托着墨玉雕琢的心形叶,荒草深处忽现一方苔痕斑驳的坪地。树脂瓦农舍的剪影斜插在光影中,坍圮的炉渣砖墙上留着风雨啃噬的蛀痕,思绪迅速被拽回到知青的年代,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峰峦再次在心中涌动。
   风过茅草荡起苍绿的涟漪,恍惚有军绿色身影在斑驳石阶上晃动。那些镌刻在花岗岩里的青春呼啸着苏醒,而此刻山岚漫过老人佝偻的脊背,将他凝成云雾里一尊温热的活碑。
   凝望之下,依然可见那排掩映在杂草中的知青宿舍。如同搁浅的巨鲸骸骨。青灰色岩石基座裸露出凹凸不平的锐角,瓦砾堆里斜插着半截搪瓷茶缸,釉面还凝着四十年六前的晨霜。食堂烟囱保持着向虚空执笔的姿势,当时队部那间最好的会议室瓦顶也被卷曲成泛黄的胶片,每道褶皱里都蛰伏着未被讲述的黄昏。
   身躯靠近,朽木在足底发出骨裂般的叹息。蛀痕如象形文字爬满窗棂,某扇玻璃残片上还粘着褪色的奖状残角。霉斑在墙皮上晕染出星图,蛛网悬垂的角落里,已成古董般的搪瓷脸盆正接住渗漏的月光。穿堂风忽然掀起记忆的暗潮——分明听见锈蚀镰刀片的脆响撞碎寂静,惊起两只枯叶般的夜蛾,令人感到脖颈发凉,脊背发寒。
   立于山顶,四周之景仿若与我那无垠思绪的相交融。我没想到时间的风会毫不费力地摧毁山坳里的整个青年点,把一切都暴露在风雨中。曾经,我满怀期待地向前看,却发现知青的灵魂已然静谧而归,唯余那青年会议室前饱含暖意的栗木门框,它仿若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悄然开启了历史与现实之间那扇无形的对话之门。唯有那被葛藤紧紧缠绕的厚实石墙,与爬满翠绿藤蔓的窗棂,默默承载着岁月给予的独一无二且深邃无垠的诠释,它们宛如尘封旧事中的古老书页,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往昔的风雨与沧桑,于无声处彰显着时间的伟力与温柔。
   时光走笔,心潮随着黄昏的鼓点跳动,当山径在雨雪中隐去归途,四十余年的往事仿佛被压缩成文字,但原路相携不忍看,风终把故事吹散了。心猛然地被扎了一下,只剩下焦糊的记忆坠入凝固的时空中,昨日的猜测终究削弱了我登高探访知青故居的欢愉。
   雾退去时,他正从雾中显形,仿佛一株会行走的枯木。苔色迷彩服裹着腌菜般发黄的白汗衫,裤管卷起处露出被山岩雕琢的小腿,敞开的腰中系着一根陈旧翻白稍有些裂纹的皮带。七十载风霜在他身上完成某种诡异的共生:稀疏的短头发已经黄白参半,没有染;消瘦的脸上有很突出的颧骨,没有整理的下颌却是胡子拉碴;黧黑面庞嵌着鼬鼠般警觉的瞳仁,笑的时候露出了一排焦黄的烟牙,尖细的语音中夹带着浓厚的湘潭尾音,但从他疾步跨过沟壑,轻盈攀越断崖时的姿态,身子硬朗的痕迹仍可窥见一斑。
   最吊诡的是他那双眯成了一条缝的小眼睛。瞳孔总喜欢在来人身上逡巡三遍,余光仍扫视着虚空中的猎物。这种时刻绷紧的戒备,像极了被陷阱夹伤后幸存的野兽。我忽然读懂他佝偻身形里藏着的悖论:那些本该在岁月里舒展的人情世故,反被经年累月的孤寂酿成酸涩的果浆,在骨骼缝隙析出尖锐的晶体。
   画面定格在他滑稽古怪的背影上,我注视着这个从上山伊始就被贫瘠与劳作奴役着的他,我曾一度以为他会像别人一样活得有头有脸,可仅仅因性格原因便与山顶签订了契约,因此,孤独悲戚就肆无忌惮地在他身上的每个细胞中绽放,甚至连蕴藏在他性格中为人处世的密码也难逃究极的悲哀,变得愈加扭曲,愈加丑陋。
   1972年的春雪记得这个异乡客。姓赵,我们便称他为赵哥,全名赵振华。
   赵哥个子不高,他是1972年3月份与我们下放知青同一个时段到达农场的。掐指算来,他在此地居住应有四十七年了。当知青们陆续顺着柏油路退回人间,唯有他的根须逆向生长,穿透岩层扎进海拔1508米的雾霭。在山坳北坡边修建了自己的砖瓦房。那栋苔色农舍是他的镜像——既非留守亦非归隐,倒像是与山神签了血契的修士。檐下晾晒的虎耳草、窗台排列的松果阵列、门前倔强的刺柏,皆是他与尘世谈判的筹码。
   暮色漫过知青宿舍前坪时,他忽然说起山下湖萍那栋为子嗣垒砌的婚房。浑浊的眼底泛起奇异的柔光,宛如暴晒整日的山岩在夜间释放的余温。这个瞬间,我窥见琥珀色岁月里封存的某个年轻身影——那个也曾幻想烟火人间的赵振华,正在满山松涛声中渐次风化,最终与花岗岩上的地衣融为一体。
   目测他房子少说也有四、五十平米。三间石屋恰似某种生物蜕下的甲壳,与山岩浑然一体。堂屋里堆叠的不仅是马铃薯与农具,更像是某种时空切片——新挖的马铃薯裹着山泥的胎衣,捕兽夹铁齿间还粘着陈年兽毛,喷雾器锈蚀的阀门永远定格在1974年夏天的浓度。最惊心的是那台蜷缩在柴灶旁的电视机,雪花屏上跃动的噪点,竟与壁炉火星达成了某种古老的共振。
   推开吱呀作响的杉木柜门,霉味里浮动着樟脑与青春期的汗渍。每件农具的握柄都烙着凹陷的掌纹,捕蛇钳的关节处磨出包浆,仿佛仍在等待某个惊蛰的颤动。屋后柴垛呈现山民特有的秩序美学,碗口粗的杉木与崖柏遵循某种秘传的几何排列,在苔藓浸润中酝酿着未来的火焰。
   堂屋右边是厨房加烤火房,里面既有柴灶,也有液化气灶,看来他是两灶随机选择使用。尽管如此,他的日常起居与栖居布局仍堪称精妙。目光不经意间再次流连于那座新添的铸铁壁炉,当烟囱的棱角刺破屋顶时,我忽然读懂这个时空错位的符号——它既是对旧火塘的静默祭奠,亦是现代性嫁接的笨拙诗行。炉膛里灰烬仍温的松针,在残阳下蜷缩如琥珀化石,恰似记忆深处的火种,正试图复刻先辈用一口”火塘”维系的生存密码:那是烧水、煮饭与取暖的三重奏,于烟火气中编织出流徙岁月的温热经纬。客观上它有效地保护了山区的青山绿水,维持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又是一天上午,我悄悄地开车上了山顶,晨雾漫进窗棂时,他蜷在松木椅里的睡姿像只警觉的穿山甲。另一张没了椅背的椅子上放着一杯浓茶,他的手机随意放在一个纤维饲料袋上。我不经意间瞥了一眼他的手机——那是一款老式的老年机,只能拨打和接听电话。当他说起湖萍那扇永不开启的房门时,浑浊的茶汤里沉着他的前半生。他告诉我:我电话不多,除了偶尔有人想买蛇或草药,主要是跟儿子联系。然后,他低下了头,带着一丝忧伤说:我妻子去世得早,我主要独自抚养儿子;生活很艰难。因此,他为儿子买了一辆农用车,帮助他卖蔬菜和小商品谋生。我还听说他儿子结了婚但还没有孩子,儿媳在外打工。我路过湖平好几次,但从未见到他儿子的房子开门。
   此人话不多,很少主动说话,基本是我问他答,甚至略显怯弱、木讷。可见他平日与别人交流、沟通都不多,从其家境和他个人性格来看“功苦茹酸”的确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蝉鸣突然撕裂寂静的刹那,我看见他布满裂痕的指甲正无意识地抠着椅背——那里留着几道深褐色的血痂,是去年秋天捕猎野猪时烙下的私章。
   山风裹挟松脂掠过晒场,将四十载晨昏吹成纷纷扬扬的碎屑。这个把人生砌进石缝的男人,最终活成了山体的一部分:他的孤僻是岩层天然的裂隙,警觉是蕨类向阳的本能,而深藏骨血里的温柔,则像那些被他悄悄放生的幼獐,永远遁入林雾深处。我们静坐的阴影里,云影正掠过他龟裂的掌心,将海拔1508米的孤独,拓印成永不投递的山书。
   东山峰管理处的落地窗映着咖啡氤氲的热气,电商广告在知青广场的LED屏上循环炸裂。而此刻他正数着瓦罐里的蛇干,将退休金存折算成越冬的煤块。生与死在他这里简化成屋檐漏雨的节奏,医院诊断书不过是用来垫桌脚的废纸——这个活成山体褶皱的男人,早已不关心这些世俗的差异,也不理会新闻纸上“花花绿绿”都载的是什么事?世间所有的界限都被打通,他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平静地注视着每一天消逝的星辰。
   此时此刻,一切都被孤独笼罩。阴郁的天空似乎在以某种未知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唯一感到有些失落的是,现在很难再听到那出工去的吆喝声了。
   而我猜想,赵兄在这异国他乡的山顶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是否已习惯于异乡山顶上的生活呢?或许,又是文字最有情味,知晓他的心意,懂得他的苦楚,在他最需要它的时候,以起笔落墨的方式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
   再次来到山顶,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只有蝉鸣的声音附丽着对面墨绿的山峰,还我一个澄澈空旷的襟怀。本来我是想请赵哥明天下山来吃饭,电话打了老半天还是打不通,如是只好亲自上来一趟。已是上午九点钟多了,堂屋里门正开着,刚跨进门槛,只见他手上端着一碗面,又从地上高压锅中夹起一大块炖好的腊肉放在面碗里,几根青菜飘在面上,荤素搭配应该就是他的早中餐了。过去农闲时,山区都有一天只吃两餐的习惯,所以,赵哥的饭吃得比较晚。
   上午我在场部秀峰宾馆休闲的长廊处等他,他从台阶上来,走路的姿态像极了惊蛰时分的蛇。旧草帽檐投下的阴影里,瞳孔始终保持着某种防御性的收缩。我与他打了一声招呼,顺手递给他一根烟,他紧张地点燃烟,猛吸一口,然后坐在对面,夹起腿,慢慢抽着,当卷烟青雾腾起的刹那,我忽然看见1972年的影子在他指间泯灭:那个会对着山花傻笑的青年,那个在暴雨夜为同伴烘烤湿衣的赵振华,此刻正蜷缩在烟蒂猩红的光斑里颤抖。这就是山顶上那个孤独又孤僻性格的赵哥赵振华。
   秀峰宾馆座落东山峰最繁华的地段,它南边面对着风景秀丽的张家山与观音尖,北靠场部公路,进出非常方便,它原属场部用来做招待所,改制后,听说卖给了石门什么单位,现在由几个人合作承包经营,此宾馆是东山峰上最富胜名和极具影响的一家宾馆。
   我今天特意在此地安排两桌酒席,一桌是请随我而来的知青同学,另一桌是请原来知青队上尚建在的农场职工和家属。玻璃转盘上流转的不只是菜肴,更是四十载凝结的琥珀。当知青们带着各自的皱纹与假牙重逢时,时空突然坍缩成1972年的雨季——有人指着凉拌蕨菜说这是当年偷掰的玉米味,有人举着腊蹄膀坚持这是伐木队养的猪崽后代。白酒在瓷盅里晃出漩涡,所有恩怨都泡成了梅子色的陈酿。
   赵哥坐在水晶吊灯投下的光斑里,像一尊被错置的山神塑像。西装革履的退休知青拍他肩膀时,他下意识缩了缩脖子,仿佛对方手里还攥着当年的工分簿。我敬酒时瞥见他军裤膝盖处的补丁,针脚粗粝得如同山岩皲裂的纹路。
   此时,我举起酒杯先敬往事一杯,然后再敬老职工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敬他们曾经给予我们的关照,也敬我们过去的不成熟而带给他们的一些误会,酒过三巡醉意浓,久未见面话更多。此时全然没有了大雅之尊,知青之间,有调侃别人的也有调侃自己的,不时的还翻晒出曾经在山顶上一些旧事,大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情意浓,这正是岁月无情人易老,人生何处不相逢。我特意走到赵哥面前敬他一杯酒,要他多保重,他尴尬地站起身来,泛红的脸色有些语无伦次,眼睛笑成只有一条缝了,然后抱歉地说:谢谢你的招待,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我说:不用谢,更不需要你送什么东西,你这个年纪一个人还生活在山顶上挺不容易的,要注意身体,多与人接触,多下山走动。
   已过晌午,许多来宾馆吃饭的人都从窗前经过,猛然间,我看见有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将脸紧贴在餐厅落地玻璃窗上,她那红彤彤的苹果小脸被挤成了一个小圆饼,映出一张可爱的笑脸。那种惊鸿一瞥,恍如人生初见,顿觉得,曾经知青在雪地劳作时两颊泛起的一片绯红,仿佛整座东山峰忽然年轻了五十岁,变回那个会为工装裤打补丁的姑娘。
   七月、八月,在我的印象中,一个被人遗忘的东山峰农民的世界在我眼前崛起、生机勃勃,即使山顶上有令人揪心的场景,依然让我感到心旷神怡,虽然有些目瞪口呆的冷酷无情却充满了快乐的无畏。
   我想,山顶上的赵哥他可能并不会感觉枯燥乏味,因为他已经在此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他以安安静静的方式,融入了这山峰的雪与雾。
   而山下,各生意老板正在举行聚会。承包茶厂的老板娘耳垂坠着翡翠,指甲却留着采茶染就的绿渍;旅社的农二代用抖音直播山雾时,他父亲正蹲在墙角卷烟叶。这些共生在海拔线上的生命,像极了岩石缝里的簇生蕨类——既争夺着阳光雨露,又共享着同一脉地气。

共 60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大气磅礴的散文,非大手笔难以为之!散文从一个知青点的守山人赵哥赵振毕为文眼,着力描写知青点守山人的沧桑、善良朴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作者表面上是在描写知青点的守山人赵振华,实际上写的就是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对山林风景的描写,无疑是对知青岁月的刻画,即烘云托月的工笔书写。行云流水的描述中,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述那段岁月的艰辛,而是釆用白描的手法抒发无太多的难以表述的情怀。赵振华身上那种质朴的气质中,难以掩饰的淡淡的忧伤和无奈,令人看一次就终身难忘。作者用几千字的文字,面对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知青岁月的感慨万千,不可能将那个令人刻骨铭心岁月的一切展示得面面俱到,但通过精心的开篇布局和老到的文笔,以一个老知青寥寥数笔的白描,以及他依然不离不弃地守护着的那个曾经热热闹闹的知青点山景的描绘,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当年知青生活的场景。作者运用散文形散而不散的散文精髓,彰显散文大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其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纵观全文,散文以老知青赵哥赵振华这位朴实无华,与时代和社会脱节的守山人目前所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述为线索,描述了知青时代知青们的不易,浓缩了那个特殊时代,给尚存的老知青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尽管四十余年的往事压缩成的文字,不可能再现当时知青生活的场景,但作者也通过精工的笔墨描述了登高访知青故居得到的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人生感悟和欢愉。散文开篇布局合理,语言严谨,叙事抒情结合,相得益彰,堪称大家手笔,是一篇文字虽多但读起来不令人疲乏,反而时刻令人眼前一亮,百读不厌的散文,堪称一篇当之无愧的经典精品散文!【编辑:我吉祥如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我吉祥如意        2025-05-25 16:29:51
  感谢作者投稿好韵。
2 楼        文友:我吉祥如意        2025-05-25 16:35:02
  散文涵远恬静。描写脱俗,写得老道,直搅得读者心潮汹涌,堪称散文大家大手笔!
3 楼        文友:我吉祥如意        2025-05-25 16:35:23
  问候作者,推荐阅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