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过往】茶的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过往】茶的往事(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21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发表时间:2025-05-25 23:06:21

记得儿时麦子变黄时,有天早上我爬起来后便进厨房找吃的。母亲正烧着一锅水,见我进来,她忙吩咐道,快去摘几片桑叶来。
   五月里正是农忙的时候,忙起来后喝的水也多,母亲早上烧的那锅水能有几十斤,天天都是没等到吃晚饭就见了底。我家院子的角落有颗桑树,桑果紫得发亮也没有空闲去摘,桑果就落了一地,引来蚂蚁和不知名的飞虫喝着桑果落在地上时溅出的甜汁。我来不及去细看那些桑果和蚂蚁,匆匆地捋了把桑叶就交给了母亲。
   母亲挑出那些鲜嫩的叶片放在灶膛里烤着,烧了一早上的灶膛可想里面有多热,鲜嫩的叶子放到里面就打了卷,反应稍慢点叶子上就烧出了黑斑,弹掉黑斑后叶片上就有了缺口。能把叶片烤得焦而不黑为最好,这样泡出的茶没有桑叶的稚嫩清涩而又多了份焦香。当母亲把烤好的桑叶放到锅里后,烤熟的桑叶味便随着热气向四周扩散着,也钻到了我们的肺腑里,那是一种让人振奋的清香。
   母亲带着愧疚说,家里的茶叶已用光了,赶在这个当口也没有时间到集市,只好先喝点桑茶吧。我们村里的水苦,烧好的开水要放些茶叶才能喝下。怕我们喝不惯桑茶,父亲就打着圆场道,茶叶桑叶都是树上长出的叶子嘛,尝尝这桑叶茶也不错。接着他又提到自己挨饿时吃过各种野菜,甚至还吃过树皮。
   那时村里人都穷,大家喝茶也都是选最便宜的茉莉花茶。卖茶的老板常斜顶着褪色的草帽,敞开的胸襟下露着肥厚的肚皮,他常大声地吆喝着,他的茶是从南方进来的,大家都快来买、快来买,不好喝不要钱,买假了不要钱。我记得家里买来的花茶里常有很多细碎的茶屑。煮好的茶水是褐色晶亮的颜色,颜色看上去还行,但喝到杯底总有一层细碎的叶渣,不小心就喝进了嘴里。父亲常嚼着细渣道,这茶渣多,但味道还行,村里还有好多人喝不上这样的茶呢。
   父亲说的是实话,我常见到有人把穿成串的桑叶挂在屋檐下,想必也是为了煮桑茶。有时没有茶叶,母亲还会随手抓把野菜扔到锅里,那些荠菜、蓟草、蒲公英,甚至茅草芽泡过的茶我们都喝过。而三奶奶家与别人不一样,她家的院子里有棵石榴树,五月里便盛开着火一样的石榴花,外面包着喇叭样蜡质的花瓣,煞是好看。我们到三奶奶家玩的时候,常忍不住地把鼻子凑到花朵上去闻一闻,三奶奶用石榴叶泡出的茶也好喝。她们家里常年都有石榴茶,想喝石榴茶的时候我们就找借口跑到三奶奶家。
   有一次三奶奶见我们玩了很久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她便拍着脑门笑道,瞧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啦,孩子们冒了一头汗,竟忘了给口水喝。说着她就掂着小脚去给我们倒水。我们嘴里说着不渴,眼睛却紧盯着三奶奶的水杯,看着杯里的水在不停地上升着,水满后我们故意扭捏着不接水杯,让她能看出我们很懂事的样子,儿时的我们也有了虚荣心。结果越是这样推让,三奶奶越要亲眼看着我们把水喝光,水喝光了她才高兴。后来工作后,我就很少遇到三奶奶那样的热心人了。大家递茶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礼貌,那是满足于面子需要的一种客套方式,少有人真正关心你渴不渴。若是上级领导问你喝不喝茶,则是暗示着你要告辞了。此时的茶已不是单纯的茶,已变成融入了人们心机的道具。
   五奶奶家门口有两棵枣树,一高一矮地守在大门的两旁。五奶奶家里常年喝枣茶,不是枣叶茶,而是枣子煮出来的茶。我们心里觉得不平,从枣树开花时就盯上了那里,看着花开花落,看着枣子一点点地变大,看着退去青色的枣子又染上斑斑点点的红色。当枣子压弯了枝条时,我们便去偷枣子。每听到五奶奶的家门一响,我们就知道五奶奶要出来了,马上扛着竹杆就跑。跑了几步后削瘦的五奶奶才从门缝里慢慢地挤出来,接着便朝我们低声叫唤着,别跑,别跑。五奶奶是南方人,讲话快时我们一句也听不懂,她平时讲话就慢声细气的。
   每年收好枣子后五奶奶就挨家挨户地送上一些。母亲说到五奶奶的身体不好,她曾看到五奶奶晕倒在田地里,不该要她枣子的。自那以后,五爷为了让五奶奶高兴,他常哼唱着:东家呀煮桑茶,西家啊泡石榴。莫愁苦水多,咱有野菜香。那声音里带着凄苦,我们就再也不去偷枣了,谁忍心去和一个病人争食呢。
   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喝茉莉花茶的人就少了,有人带头喝起了绿茶,说里面的维生素多,大伙便跟着改喝绿茶。条件好的人家还买来了白瓷的茶壶茶杯,壶身和杯身上常印有漂亮的图案,有的图案里有鱼,有的图案有莲花,有的是松柏。分别意味着年年有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乡里人从来都知道追赶时尚,更多的时候因为受限于贫困,就不得不压抑着花钱的冲动而过着节俭的日子。一旦手里的钱宽裕点,他们也知道去吃好的穿好的。但能用瓷壶泡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家还是像过去那样把绿茶直接放进大锅里,由于闷煮的时间较长,绿茶煮出的茶水跟花茶一样也是褐色的。直到后来我在城里喝到真正的绿色茶水,这才知道泡茶有很多讲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
   有段时间里社会上开始兴起了喝茶热,市面上的茶店多了起来,卖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的店都有,按地域又分成徽浙闽赣两广云南等派别,各处的茶店天女散花般地开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喝茶成了身份、财富以及高雅时尚的象征,茶价也跟着上涨了。那些大小老板,在社会上混得稍有头脸的男女们惟恐落后地置办起煮茶的茶具。能有一套煮茶的茶具,会煮茶,会品茶,再讲一点与茶相关的典故,好像就成了雅人,成了韵士。
   煮茶在特制的茶盘上完成,茶盘往往比饭桌还要大,大多是仿古的紫色。材质有木质也有石质的,上面浮雕出山水花卉或是人物的图像,看上去惟妙悄肖而又意境深远。在茶盘的一角会挖有孔洞,水管一头插到茶盘下的净水桶里,上头连接着电烧水壶。烧水的茶壶个头不大,看上去十分精巧。喝茶的茶盅比酒杯略大,有时还没有酒杯大,成人一口就能喝尽。但大家偏偏小口小口地抿着,抿下半指或一指深的时候就有人往杯里续茶,如些循环往复。在这种场合里喝茶,人变得小心奕奕的,儿时那种大口喝茶的痛快劲儿也被压在了心底。
   一次和朋友相约到茶馆,给我们泡茶的女子叫霞。她有一头好看的长发,窈窕的身材,手上常带着闪亮的银镯,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诱人的清秀味儿。去喝茶的次数多了,大家便成了好友。见我行事稳重,又为了写点哄人的故事常四处打探着奇异的事情。她便谈到了和她一起出来的那些老乡,她们有人去干普工,有人到商超里做服务员,也有的给人家做保姆,大家对工作感到不如意时就换,换来换去,一年辛苦下来也没能撇下几个钱。后来有人突然花钱大方起来,身上的衣装也比先前洋气了许多,霞便问那人是怎么挣的钱。问过了多少遍,那人还是笑而不语。
   另一位老乡不忍看到霞困惑的样子,便说了句长得漂亮也是一种资源嘛。霞听了仍是困惑,她不知道漂亮怎么去换钱。
   看着那双晶亮的眼睛,我知道她心里想的是什么,霞想有人能给她解开心头上的困惑。我就讲我小时候喝过桑茶、石榴茶,还有各种野菜茶。每样茶都有自己的风味,有的清涩,有的醇和,有的淡雅,有的浓烈。不管什么茶最初都是解渴用的,这些茶尽管长相不一样,价格也不同,但茶价的差异最终还是不大。当茶被人为地加入各种故事和融入各种文化之后,它就演变成身份高低的标识,成了有钱人炫耀的道具,价格自然就提升了。就像你戴的手镯,虽是装饰,也能隐约地暗示着你的品味与身价。霞点点头,似明白又不太明白的样子,好在她没有接着问下去,我怕接下来我便说不清了。
   其实不管什么茶喝下去都有苦涩,我们觉得香甜,是因为苦涩被香甜暂时遮掩了而已。查本草经,无论是桑茶石榴茶茉莉花茶还是其它野菜茶都有一定的药性,各有其保健作用。没想到我们本能的泡茶举动竟暗合了百草经,这该不该感谢苦水呢。
   我后来不再去茶馆,总觉得那里不自在,难以自由地展放开手脚。从茶馆回来的朋友讲霞去读了大学,到大学后的情况就没人能说清了。这时茶的苦涩也从我的心底慢慢地泛起,如果人生能够回头,我还是喜欢乡村里那些喝着野茶的日子。

共 31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写出了乡村与城市的茶事记忆,将质朴的乡土情味与浮华的都市世态编织成一幅冷暖交织的画卷。作者笔下,桑叶在灶膛蜷曲的焦香、三奶奶石榴茶里的温热人情、五奶奶门前枣树下的酸涩善意,皆是贫瘠岁月里闪耀的微光。当乡村的苦水被桑叶、野菜驯化成生活的回甘,茶便成了苦难与温情共生的隐喻。而城市茶馆中精雕细琢的茶具、被符号化的茶文化,却在仪式感中消解了茶的本真,如同霞的困惑。当纯粹的解渴之物沦为身份筹码,清茶便浸泡出时代的荒诞。文章以茶为镜,照见物质丰裕背后精神的褶皱,那些被遗忘的桑叶与野菜茶,恰是对自然与本真的无声召唤,提醒我们在追逐“茶香”时,莫让心沦为煮茶的紫砂壶,空盛着故事,却凉了温度。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5-25 23:06:5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5-25 23:07:07
  很有乡土风情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