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重访老襄师(散文)
暮春时节,我们83级四个同学相约重访老襄师——原襄阳市师范学校的乔洼老校区。
(一)寻访
说是重访,其实是一次寻访。老襄师早在我们读书期间就开始了向城区搬迁了。
高我们一届的82级在1984年就提前搬到了襄阳城区的千山,他们作为先头部队最早参与到新校区的建设之中。
我们83级反而晚了一年,1985年,我们才从乔洼迁到了千山。算起来,我们离开乔洼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沧桑巨变,老校区是否还在,变成什么模样了,我们心里并没有数。
我们搬走后,老校区做了奶牛场。说起来这个地方倒是养牛的好地方,山青水秀,遗世独立,牛儿可以悠闲地吃草,尽情地撒欢。只是好景不长,奶牛场也关闭了,老校区彻底废弃,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坡野地,真正的遗世而独立了。
导航显示,从襄阳的襄城到乔洼村公交站车程30多分钟,时间之短超乎我们的想象。想当年,从襄城到乔洼,那可是一段遥远得令人生畏的路途!
当时学校不通班车,错过了校车,同学们就只能徒步前行。多少次,走到学校时已是深更半夜,不仅脚底起泡两腿发麻,最可怕的是不谙走夜路的我们,在漆黑的路上常常三魂吓得丢掉两魂。
如今,乔洼通了公交,开车更是半个小时就到了,令人无限感慨。40年的发展天翻地覆,40年的磨砺,当年十五六岁的少年已经华鬓星闪风霜满面。
车开到了乔洼村公交站,就看见一个漂亮的民宿和面街而立的农民的房子,都是两层楼三层楼的。房子盖了不少,都很气派。看得出来,乔洼已经实现了小康,只是看不到学校的踪影。
(二)乔洼桥
同学李君下车询问,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有一所师范学校。我们只好另辟蹊径,导航乔洼桥。
乔洼桥,虽不起眼,读书时却是乔洼一景,也是我们经常散步的终点。晚饭后,三三两两的同学走到乔洼桥,就该折返回校了,要不然就可能错过了晚自习时间。
欣喜的是,乔洼桥依然还在,只是相比于现在宽阔的大马路,它显得太不起眼了,已经看不到当年俊秀挺拔的风姿了。虽然有些失望,但毕竟还在。到了乔洼桥,学校就到了跟前。
有一座桥,成为我们寻找学校旧址的坐标。心中只要有一个目标,总是有风景为我们指路。庆幸村民留下这座桥,他们的记忆里可能没有学校,就像桥上的人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一样,遥远的东西,立刻就显现于眼前。
(三)陡峭的山坡
我记得,乔洼桥的南方朝着襄阳城区的方向,是一个大坡,大坡底下的洼地就是我们的学校——有桥的洼地,这大概就是乔洼这个地名的由来吧。
印象中的大坡异常的陡峭,有一次我骑自行车从上面冲下来,刹不住车,连人带车直接冲进了路边的壕沟,摔了个人仰马翻。
好在那个时候年轻,拍拍身上的泥土就爬了起来。虽然肋间一阵阵地发疼,却没有担心身体是否摔伤,一心挂念的是自行车是否安然无恙,那可是偷偷借的亲戚家的自行车,摔坏了没法交差。
大坡也是我们晨跑的目标。从学校列队出发,跑上坡顶已是气喘吁吁,但仍然有不少同学继续坚持往前奔跑,实在是佩服那些同学的毅力,学校也着实培养了一批长跑健将。
站在乔洼桥上,依稀还能看见大坡的样子,它没有了当初的陡峭险峻,变得平缓而且开阔了。可能是岁月冲刷的结果吧,也可能是修路堆平的结果吧,有点像我们的人生——那个棱角分明锐气十足的少年已然变成了与世无争平静详和的老人。
大坡的底下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红绿灯闪烁不停。
(四)标志性建筑
“没错,这是老襄师。”我们四个同学几乎同时认出来了——一栋废弃的老楼映入眼帘,门窗洞开,绿迹斑斑,满目疮痍,却仍然不失庄重典雅,像一个贵族女子,虽然沦落风尘穷困潦倒,骨子里仍然透出一种端庄得体的贵族气息。大家一致确认,这是当年的教师宿舍楼——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在老楼前面驻足拍照之后,顺着山间小道,继续往里走,杂树丛生中,逐渐看到了几排斑驳的红砖瓦房,靠近路边的山墙上还印着依稀可见的毛主席语录。毫无疑问,这是学校的老房子,是我们的师范。
再次有了曾经的影像,太兴奋了。就像久别的亲人突然见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不知此时有没有人看着我们这几个人如此失态,都像当年的样子,蹦蹦跳跳,眼睛不够看的,其实,别人只能把这里当作遗迹,而我们视为一段段遗留的故事,我们在故事里起舞。
(五)男生宿舍
我们开始辨认这些老房子,我觉得这几排红砖瓦房像是我们男生的宿舍。
当时,教学楼、阅览室、邮局书店以及老师们的宿舍都在南面,唯独男生宿舍在学校的最北头,远离老师的视线,山高皇帝远,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在宿舍里嬉戏和胡闹。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几个男生比赛吃馒头。学校的馒头四两一个,个头是真大,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么大的馒头了。已经吃完了晚饭的P同学一口气吃掉了5个馒头,把所有的同学都镇住了,P同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冠军。这个纪录也一直保持到毕业,再也没有人能打破。
男生宿舍还是红薯俱乐部。红薯成熟的时候,男生都跑到山上挖红薯,回来后用脸盆煮了吃或蒸了吃,宿舍里烟熏火燎,脸盆都熏得黑不溜秋。
李君是学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长,也是我们班的文娱委员,她说我们班曾经在男生宿舍前面的空地上排练过舞蹈,她对这里有点印象。
遗憾的是,我却想不起来在这里跳舞的事了。李君笑说:“当时的文艺活动太多了,记不住也正常。”确实,襄师的文艺活动实在是太丰富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各种比赛和活动应有尽有,遗忘一两个实属正常。
(六)琴房和女生宿舍
争论发生在琴房和女生宿舍上。张同学指着一排带走廊的红瓦房说是琴房。她说,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琴房周围的房子都连着走廊,下雨天去琴房不用打伞。
李君笃定地说琴房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最南边靠近山的地方,这里有点像女生宿舍和幼师宿舍。
李君说,她最有发言权,她是文艺部长,教音乐的黄老师指定她管琴房钥匙,每天早上她要到琴房开门。由于琴房面向大山,早晨她一个人到琴房开门的时候总是很害怕。
郑同学不置可否,我更加没有发言权。师范三年,一次也没有去过女生宿舍,从旁边瞟一眼也没有,女生宿舍长得啥样一无所知。
佩服现在的大学生抱着吉他甚至带着乐队到女生楼下献歌求爱。我们这些40年前的无知少年,完全不懂风和月,即使有了喜欢的女孩,也只是闷在心里偷偷地喜欢,一点不敢表露出来,生怕别人知道后亵渎了这份神圣的感情。不过,琴房倒是有点印象,感觉也是在靠南面远离教学楼的地方,免得琴声干扰了课堂的学习。
琴房,属于青春的声音沉落,这个声音可惜单纯了,如果有一段故事在其中,那多好,欣赏现在的学生,能够在琴声中添加一段浪漫的故事……
(七)寻找大礼堂
继续往里面走,发现一把铁将军把守着大门。还好,里面有两位老人家,听说我们是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学生,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领着我们找到了隐藏在林木深处的大礼堂。
我们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竟然隐藏得这么深,那可是学校最宏伟的建筑,我们不仅在里面举行开学典礼、文艺汇演、学术报告,下雨天也在里面上体育课。大礼堂里演绎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和宏大的场面啊,而今,它竟然如此低调而深藏不露。
寻找大礼堂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教学楼,它掩映在一片翠竹之中,虽然历经沧桑,依然显得端庄雅致。
老人讲了学校的变迁,目前这块地已被政府收回。以前有人在这里喂过猪,现在不让喂了,下一步作什么用途,老人也不得而知。但愿这些虽然破败但却带着我们青春印记的老屋能够得到善待。
老人指着一排房子给我们讲述了几年前发生的一场泥石流灾害。这排房子本来是十间,被泥石流冲毁了五间,现在只剩下五间了。这让我们非常惊愕,读书那会,我们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地方会发生泥石流灾害,真的是世事无常。
我记得在靠近山坡的地方有个很大的土运动场,我们在那里踢过足球,上过体育课,那里也是运动会投掷标枪、铁饼和铅球的比赛场地,还是我们班老P与小L的决斗场。
身高体壮的老P与短小精悍的小L谁也不服谁,为了分出胜负,一天晚上,在全体男生的见证下,两个人在那里模仿欧洲古老贵族的决斗方式进行了一场摔跤决斗。
结果令我们大跌眼镜,高大威猛的老P输给了瘦小伶俐的小刘。更令我们诧异的是,老P服服帖帖地甘拜下风,从此成为小L的死党。这次决斗之中展现出的君子之风成为我们班的一段佳话。
遗憾的是,走遍周边的羊肠小道,也没有发现这个运动场,恐怕也被泥石流吞噬了。
(八)襄师的槐树花
李君念念不忘襄师的槐树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都是纷纷扬扬的槐树花,除了槐树花还是槐树花,没有别的花朵可以欣赏的女生将槐树花视作珍宝,小心地摘下来装在玻璃瓶里,放在教室的课桌上,连教室都充满了幽幽的花香。
令李君失望的是,走遍老襄师,我们也没有看到槐树的影子。它们,该不是也归老山林了吧。
(九)参观新校区
从乔洼返回后,我们又乘兴参观了千山的新校区。搬到千山之后,襄师合并了原来的农校、财校和卫校,组建成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大专,新校区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但我们毕业那会,学校却只建成了两栋楼房,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宿舍楼。
新校区虽然高大漂亮,但我们无心欣赏校园美景,一心挂念的是我们读书时的老楼。
经过来来回回反复寻找和仔细辨认,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读书时的教学楼,一栋两头凸起带拐角的四层楼房。当初,它孤傲地屹立在一个高高的山岗上,显得特别突出。楼房的外墙经过了重新装修,变得更加漂亮,但总体轮廓仍然没变,虽然楼房不高,却很有气势。我们一致确信,这就是当年我们读书的地方。现在,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德馨楼。
为了进一步核实,在教学楼前,我们拦住一名小校友询问。小校友很乐意结识我们几个老校友,不仅确认这是学校最早的建筑,并且愉快地和我们合影留恋。
我们继续寻找当年的宿舍。我记得宿舍在一个洼地里,面对着一个简易足球场,就瞄着足球场的方向寻找。
恰好学校举办运动会,高音喇叭充满激情地播放比赛的盛况,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当年襄师运动会的场景之中——老襄师运动会激情澎湃的风格一点没变。
顺着足球场,我们很快找到一栋学生宿舍楼,一共五层,虽然外墙贴了瓷砖,但还是能够看得出来,它就是我们当年的宿舍楼。大家围着楼房拍照留念,不禁回忆起学生时代发生在宿舍里的种种趣事还有糗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中师时代。
回到从前,多么不可能,但我们做到了,老襄师还是留给我们很多回忆的线索。有时候想,诗人说“归来依然是少年”,总无法真切体验,这次有了这个体验,又做了一回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