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过往】心香处处是灵山(散文)

精品 【晓荷·过往】心香处处是灵山(散文)


作者:水中天 童生,67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发表时间:2025-05-27 03:20:40
摘要:我虽不懂佛道,但此刻却能感悟“心香处处是灵山”,功德靠自己争取和积累。所谓功德或信奉,未必在香火鼎盛的庙宇里,比谁叩头多,看谁投在功德箱里的钱多,也可能藏在这山间的一缕风、一片叶、一座老屋里,展现在一份辛勤劳作中,体现在理解和包容里,抑或是在为他人提供的无私帮助中……

【晓荷·过往】心香处处是灵山(散文) 上午十点多,我随女儿逛完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藏经楼等主要建筑物,走出了信阳灵山寺的古门楼。感觉口渴,也有些累,便欲走下门楼小广场下的店铺买水,女儿说她妈到法器流通店去了,可能还要逛些别的地方,等她出来一起去吧。我应允着,想找个地方休息。
   小广场四周古木参天,树荫下,有几张固定木质长条椅,有些人正坐在上面。有的是刚上来,有的是跟我们一样逛累了刚出来。我和女儿找了张人少的椅子坐下。这张椅子北端只坐着一个男孩,旁边立着一个女孩,都是二十多岁的样子。坐下后,我看到男孩手里抱着两板有着紫红色包装的香,每板并排三根,拇指般粗。看得出来,他们尚未进香,自然是刚上来。
   这座古门楼位于半山腰,门楼上部写着“灵山寺”三个大字,黑底黄字。进入大门即是天王殿,殿前有三座巨大的香炉供人进香。而景区新大门却在山脚下,凭票进入,新旧大门相距约两公里。进入寺庙,可选择步行,也可选择乘坐观光车,单程票价八元。大多数人选择乘坐观光车。山下景区大门高大雄伟,墙体朱红,三座黄色门楼挑角飞檐,白底上写着朱红大字,正面主楼为“灵山”,副楼分别为“无物”和“会心”,背面主楼写着“佛我同在”,副楼分别是“灵山”“山灵”,是国家原佛教协会会长的题字。下了观光车,仍需上行一段石条路,爬完几十步陡峭的石阶方可见到寺庙大门。不少人感觉到累,会选择在小广场稍事休息。这段路的右侧全是店铺,自然以经营礼佛用品为主,也有各种饮料和一些地方小吃。左边是一条蜿蜒的小溪,宽窄不一,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最窄处不足三米。小溪左侧有几条人行步道,曲径通幽。几棵古银杏树下有一平台,悬一大钟,不时传来阵阵钟声和欢声笑语。银杏树上密密匝匝地系着红布条,仿佛开满了艳红的花儿。
   我刚坐下,就见那女孩开始捶打男孩的肩膀,还不停地轻声唠叨着“恨死你了”之类的怨言。我好奇地看了看她,她也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接着又抱怨男孩丢三落四。她衣着普通,戴着白色的遮阳帽,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她的面容,但身材看起来很苗条。男孩稍胖,肤色较白,平头圆脸,少言寡语,像块被雨水浸透的木头。听口音,他们也是当地人。看样子,他们不是新婚夫妻就是一对恋人。
   我问是否丢了包。男孩摇头,说是在景区大门外兑换的二十元硬币不知落哪儿了,一小塑料袋,可能丢在观光车上了。我知道这些硬币是用来投入众佛前的功德箱的,代表心诚。便劝女孩不要计较,可她执意要男孩返回兑换。我说来回车费比兑换的硬币差不多,费时费力,时间也不早了,何必拘于形式,心诚则灵。可那女孩坚持己见,不然不进寺庙。我知道劝说无效,只好苦笑作罢。
   这时,旁边一位老太太走了过来,从腰包里排出二十张一元纸币,道:“给你换零钱吧,纸币也是一样的,不多收你一分钱。”我也附和说确实一样。那女孩勉强换了。又从包里掏出一小塑料袋硬币,都是伍角的,说是她让男孩提前找人兑换的。“看起来没有一百个呀!”她数了数,果然少了四个,顿时又指责男人兑换时不查清楚。男孩红着脸,依旧不说话。
   我和老太太连声劝解,说和气生财,不要斤斤计较,家和万事兴,平安是福。那女孩才拽着男孩往庙门走去。我看那男孩虽一肚子委屈,却不愿发作,拖着沉重的步伐随她去了。
   他们走后,老太太对我摇头:“你没来以前,我也劝过他们了。现在的年轻人,拜佛都拜不出个清净。”我深以为然。记得少时逛寺庙,常听人说:“心香一瓣,胜过千金。”当时不知何意,后来才知道许多人拜佛时都以金钱示诚,多少不论,量力而行,这些也成了寺庙所谓的“香油钱”,维持寺庙的香火。那时庙里人少,香火也不如现在旺盛,但人人脸上都带着虔诚的宁静。如今寺庙成了景点,香客如织,不知真正的信徒有几何。看到这一幕,方知有人竟如此这般计较。我不信佛,但在耳濡目染下,对佛教有所了解,知道佛教中也有许多哲理,也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每次随妻女进庙,就独自随意转转,多为了解历史,欣赏那些石刻、书法、雕塑或建筑群等等,权当增长知识或放飞心情。
   至于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四年,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也是豫鄂两省知名的旅游胜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景点众多,故而我比较感兴趣。公元1348年,朱元璋曾在此寺避难,得到该寺和尚的救护。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亲临灵山寺降香,赐灵山寺半副銮驾,并为寺门题“圣寿禅寺”匾额。它距信阳城区约一小时车程,交通便利,近年来,我每年都会随妻女前来游玩一次。三四月间,这里举行庙会,是旅游旺季,拥堵严重,我们一家人都喜欢清净,通常选择在游人较少的五月前来。这次来,是五月二十四日,星期六,游客的确不多,因前两天刚下过雨,很是凉爽。
   我开始注意那位老太太,七十岁左右,满脸皱褶,面容和善。她衣着朴素,挎着一个布包,臂弯里挂着一缕红布条,上面印着一生平安四个黄色篆字。原来她是兜售祈福红布条的。刚才劝说两个年轻人时,我听出了她是本地口音,自然对本地的风土人情甚为了解。在景区,我见过好几个像她这样的人。
   见我看她,老太太拿出几根红布条笑着对我说,两块钱一根,来几根吧,祝福全家平安。其实,来时路上就不断有人向我兜售,我一直没卖,觉得那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刚准备拒绝,女儿已接过来三根,扫码支付后,老太太便走向别人。我把女儿递给我的一根随意缠在了手腕上。我看到不少人围在头上或脖子里,也有人系在胳膊上或系在古树上。
   此刻,游客稀少。老太太也坐在我旁边小憩。我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出来做生意。她说,丈夫早逝,独自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如今都成家立业,住在城里。多年来,自己独守景区附近的老屋。尽管孩子们一直请她进城享福,但她不愿拖累他们。托佛祖的福,自己身体还好,每天出来卖些红布条,不累,既能活动筋骨,也能图个心净,比闷在家里强。“说实话,孩子们也不容易,我不想向他们伸手,还能养活自己。真到了干不动的那一天再说吧。”说这话时,她的眼神飘向远处的山峦,让我感到一丝悲凉,且油然生出几份敬意。
   老太太的话音刚落,小溪边的钟声又悠悠响起,惊起几只栖息在银杏树上的山雀。我看到几个游客正合力撞钟,伴随着爽朗的笑声。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小广场上,也把我们的身影印在地上,仿佛与古寺的砖石融为一体。
   不久,那辆年轻人出来了,男的在前,女的在后,之间拉开了距离。我想,他们的别扭定然还没解开,不然,不会这么快就出来了。
   随后,妻子也出来了。我们坐上了下山的观光车,感觉比来时轻快许多,溪水声、钟声、游人的低语声交织,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喧嚣还是宁静。
   下了观光车,我抬头看了看门楼上“佛我同在”和“灵山”“山灵”的朱红大字,陡然生出某种异样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虽然以前我也也曾多次端详过这些字,但从未有过这样的震撼。我忽然想起《少林寺》的一句台词:“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有”,似乎如出一辙。“我”和“佛”并列同在,是不是指“我”也是“佛”?到底是“灵山”还是“山灵”呢?不觉又想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常听有人说,心净之处,便是菩提。我虽不懂佛道,但此刻却能感悟“心香处处是灵山”,功德靠自己争取和积累。所谓功德或信奉,未必在香火鼎盛的庙宇里,比谁叩头多,看谁投在功德箱里的钱多,也可能藏在这山间的一缕风、一片叶、一座老屋里,展现在一份辛勤劳作中,体现在理解和包容里,抑或是在为他人提供的无私帮助中……
  
   2025年5月26日

共 30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穿行于古寺的香火与钟声间,在年轻情侣因功德钱争执的世俗焦躁中,瞥见兜售红布条的老太太如古银杏般静默坚韧的生命姿态。三组人物的镜像折射出信仰的参差样貌:有人执迷香火形式,有人深谙心香至简,更有人将修行融入谋生步履。文中"心香一瓣,胜过千金"的悟道,与"佛我同在"的匾额遥相呼应,最终在斑驳树影与钟磬余音中,参透功德本相的多元可能。古刹它既藏于山风古树的自然禅意,亦显于市井凡人的生存尊严。作者以游踪为经,哲思为纬,在千年古刹的肌理间织就一幅当代信仰浮世绘,让读者在喧嚣与宁静的辩证中,触摸到超越宗教仪轨的生命智慧。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527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5-27 03:20:5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5-27 03:21:20
  不错的一篇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05-27 08:07:12
  谢谢老师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水中天        2025-05-27 08:06:09
  非常感谢小雨老师辛勤编辑并给予精彩点评!知道老师很忙,不料却耽误了你宝贵的休息时间,于心不安。祝你工作顺利,财源滚滚,尽快抱得美人归!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