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专业词人的离别(赏析) ——读周邦彦《兰陵王·柳》
周邦彦是北宋最后一个大词人,也是两宋词坛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写过具有北宋感发风格的小令,又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些特色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自认为是周瑜后代,总想在音乐上和自己的这位先祖较量一下。都说曲有误周郎顾,他反正也姓周,也是周郎,所以也经常听乐师们弹曲,也确实能找出其中的舛误。北宋词人,除柳永这个另类外,其余都是不懂音乐的文人官员,在工作生活之余填词怡兴,所以都是极具文学色彩的小令作品居多。而周邦彦,本人任职宋朝的最高音乐机构,弄曲填词是他本职工作,算是专业词人,所以他敢于写长调,还能自度新曲,像本首就是他创作的词牌。长调必然带来铺陈,与小令的区别就像叙事长诗和格律诗的区别,写作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些是他的开创,影响了南宋一大批词人。也许北宋的文人词水平已经太高了,所以南宋多了很多音乐家词人,在谱曲、铺陈上下功夫。因为他的开创性建设并影响了一个时代,所以他在词史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有人甚至评价他是宋词的宗师。
这首《兰陵王》,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北宋皇帝徽宗喜欢李师师,《水浒传》中也说到宋江就是走的李师师门路上达天听。周邦彦是一代词宗,自然和歌姬们关系亲密,与其中佼佼者李师师自然关系也很不错。传说有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约会,徽宗皇帝来了,周邦彦赶紧躲起来,结果就听床脚听到皇帝和师师不足为外人道的花言巧语和画中大饼。这家伙不知发什么神经,居然将这段风流韵事填词谱曲,而他的词作在当时也是备受关注,此词当然广为传唱,最后传到皇帝耳朵里面。皇帝当然不高兴,于是将他赶出京都。后来李师师为他送别,他离开京都的时候写了这首词。故事还没结束,正好皇帝又找李师师,看到李师师梨花带雨的泪容,心中已有不舍,了解情况后要师师唱了此词,大为感动,立马把他召回,做了专门填词谱曲的官。传说当然荒诞不经,但也增加了此词的神韵。真实可见的是,这首词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都,友人送别时候。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古代柳同留,就是送别时的道具。所以全词就是从柳写起,写出了道别时自己的情绪和感怀。全文是:“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上片第一句,柳阴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太阳下柳树的倒影是笔直的,二是指一排柳树的倒影成一条线。烟雾里,细嫩的柳枝呈现出碧绿色。这一句纯粹写景,而“弄”字,将柳枝拟人化,似乎柳枝知道自己又细又嫩,有意在显摆自己。这是美女的惯常操作,只不知与他送别的是不是如李师师那样的绝色女子。景色很美,但乐景往往是哀情的衬托。第二句,隋朝建立的大堤,见过多少人在柳树边送别!这里的大堤,应该是京都外的大堤,是进出京都的大路,也是迎来送往的必经之路,自然是送别的地点。拂水飘绵,指的还是柳枝,这样写有了杨柳依依之感,让人感觉离人送别时的依恋。第三句,大堤肯定比河水要高,所以登上大堤,隔着河水远望家乡,自然有登高望远之意,这句是说我已经厌倦了在京都的生活,现在离开回故乡,倒也不是坏事。这是宽慰对方,也宽慰自己,反过来说明离别时的情义和依依不舍。第四句,长亭路,还是指大堤,大堤很长,肯定沿路会有供人休息的亭子,这条路上,一年以来,折过的柳条应该过千了吧?这当然不是说破坏生态,而是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一段柳枝给你,寓意我希望你能留下来,表达对朋友的情义。其实就是作者在感慨,每年有多少人离开京都,有多少人会迎来送往,人生充满着离别,逐渐透露出对朋友的不舍、离别的哀愁和生活的无奈。
中片,离开朋友,自己坐船走上了征程。第一句,闲下来了,自然想到和朋友相聚时的点点滴滴,想到友人送别时的酒席,想到酒席上的灯和音乐都充满了哀愁。第二句,是说寒食节到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是古人连续放七天的长假,假期又是春天,春光明媚,所以经常是友人相聚出游祭扫的日子,但作者却是在寒食节离开了友人,本拟共同的出游没有了,岂不辜负大好春光。最后一句,是说船行飞快,才一会,我回头望时,发现一路上已经过了很多驿站,就是已经走了很远,人也像到了天边一样。船行飞快本是好事,但作者却用了“愁”,说明作者不舍得离开友人,同样,人在天边,就是说船走了很远了,友人还没离开,还在路上看着自己,也说明两人友情之深。
下片,应该是别离之后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思念。第一句,作者终于不必藏着掖着了,直接将自己的离愁别恨直接用沉痛的语言说了出来。第二句,这时候再看路上,河道已经拐过弯来,离开大路,看到的只是荒凉的关卡和哨所,看不见行人了,只有河里的水荡着涟漪,夕阳还照着无边无际的世界,说明春天还没结束。春如旧,人空瘦,春光依旧灿烂,可如今已经物是人非,我已经离开了朋友,一个人踏上孤独的旅程。这也正是凄恻的原因。第三句,这时候我再想到朋友,已经不是宴别的场景了,而是和朋友友情最深厚时的亲密交往了,是在月亮下,水榭边,我们一起携手观赏;是白露下,小桥上,我们共赏笛声。就是说,我们曾经花前月下,携手赏玩,直至深夜甚至整宿,那关系当然不是一般的亲密。最后,人已经离开,这些往事只是在梦里再现了,我也只能伤心流泪了。
长调和小令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小令有如绝句,给你的信息很少,也许只是一个片段,也许只是一个情节,需要你沉下心来感受作者,要自己真正进入那个场景,感悟作者的悲欢离合。而长调,则是在向你委婉的将一个故事,故事听完后你自然感受到讲述人的哀伤或快乐。周邦彦的这首长调,从送别前的春光,到送别时的宴会,到自己离开,还讲到离开以后的反思回想,慢慢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离别时的沉痛和哀愁,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留给读者了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一首七绝,同样赠别:声过长亭风瑟瑟,烟迷古道雨蒙蒙。离合聚散缘天定,唯有枝枝折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