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东篱】烧饼(散文)
一
山东淄博的烧烤在前段时间火爆全国,其实,火爆了几百年的是淄博周村的烧饼。
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烧”就代表了淄博的温度吧。于是,我再次奔赴这个有温度的地方。
要吃周村烧饼,必须到周村古商城。最好是在“大街”(古商城的街道名称),擎着烧饼,咯吱咯吱地开吃,离开大街,就吃不出那个劲。满大街都是吃烧饼的,我并不觉得难为情。
我一直为山东做饼最有名气而感到自豪。但还有一个不解,以为煎饼不是世界上最薄的饼。烧饼从来是很厚的饼,“饼”的极端是“厚”。烧饼,我老家叫“杠子头”。约一寸厚,吃饼图的是吃个“厚道”。哪知,周村的烧饼比煎饼还薄。形容为薄如蝉翼,并不恰当,是相对而言。因为烧饼很薄,于是那句广告语就非周村烧饼莫属了——“千‘礼’挑一,周村烧饼”。“周礼”的另一种味道,是“礼薄情意厚”,烧饼店的壁上就有这句话。“周礼”?这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所著经典,说起来还是因为山东人姜太公而成周事,姜太公当时就是被封为齐侯,都临淄,距周村不远。是否和周村烧饼有着关系?真不可思议。一张饼,载着厚重的古老文化,真是“饼出有名”啊!当然,这个“周礼”是周村之礼,礼遇天下。周村,为文化继承和创新提供了土壤。还有一句必须说——薄的是烧饼,厚的是良心。人家就是当着我们的面制作烧饼,真是眼见为实。说是广告语,也不太准确,旁白写着“周村烧饼家训”的字样。好东西是用良心做成的,不仅仅靠手艺。
读懂一张饼,也需要一点文化啊,不然,我们就是吃了美食,也进入不了“美食文化”。掰开一张周村烧饼,那就不仅仅是酥脆的清新声音,还有着幽幽古韵。如果能从一张周村烧饼听出“王之五辂”(周朝的帝辇)滚滚而来,那才叫“飞耳振聋”。
山东有两张饼做得很薄,有功夫。一是沂蒙煎饼,一是周村烧饼。不过,要区分也不难,一个最好卷大葱吃,柔软度极好。一个适合咯嘣咯嘣咬着听着声吃,那叫一个酥脆,人称“自弹自唱”。
我有经验,并不急于走进大街就抢着买烧饼,尽管我忍住开水,但眼睛真实,有“鸟为食亡”的担忧,不能品出各家滋味。我发现,各家的烧饼,都可以让顾客随便品尝,吃一张人家也不疼。
在“逸品阁”跟老板娘打听,她是做“茯苓葛根酥”的街面店,茯苓,葛根,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中药材,买上一袋,为的是打听烧饼哪家做得好。也很好吃,但这是写烧饼,我不能转移主题,介绍这个特产。
她说,大街做周村烧饼的五六十家,工艺传承几百年,各有特色,口味略有不同,需细品方得真味。
“真味”?一下子想起前几日读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里的句子——“读《骚》之久,方识真味。”莫非读书如吃饼?书不厌百回读,饼要天天吃,吃遍周村烧饼才可能品得出味道。她不肯厚此薄彼,看似我无所得,其实,得之精髓。
妻说,这老板娘没有朋友,怎么就不推荐一两家和她熟悉的呢?我说人家都有自己的生意经。
真味这个词出自做食品人之口,令我感到惊讶。想起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得真味不易,或许,这周村烧饼也可吃出经史诸子味儿……囫囵吞“饼”,可能只是果腹。毛主席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的确如此。
二
一张烧饼,走进古商城,居然被如此尊崇,是我看到那个牌匾——天下第一村烧饼展览馆,得出的结论。展览馆的楹联是——
名贯东西三千里
味倾南北十二香
我略知“王守义十三香”,其实是各种香草药材的概数表达,是混合了20几种香料调味。周村烧饼的“十二香”并非少一香,原来,十二与十三均是概数表达,如果用古韵知识解释就豁然开朗了,这是要取一个仄声字,照顾对联的平仄相间。
真没想到,还有一家“周村烧饼博物馆”。我大致了解了烧饼的历史。周村烧饼源自汉代,可追溯到当时的“胡饼”,盛名于晚清,是纯手工制品,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介绍中,我发现了怎样审美的提示——要在视觉、听觉、触角和味觉上得到综合满足。据说,中国美食家,无一人不吃周村烧饼的,就像不品茅台酒就根本称不上“品酒师”,就像没有读过诗经,就根本没有资格谈“思无邪”……这就是中国文化,讲的是底蕴。
文化,我觉得,不仅在于一个人掌握了多少,更在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于是,才可充分享受文化带来的博大美感和精致的品味。
古代砖石砌成的窑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置于展览馆博物馆,烟火熏出焦黄的颜色,将曾经的烟火气拉到眼前,一盘火炉,就是一张张烧饼的诞生地,更是一份产业的发源地。留住我们的曾经,不仅仅是为了对照我们的发展水平,更是留住了曾经的乡愁。据介绍,曾经周村的每家农户都在庭院里造一个简易的烧饼窑炉,不仅为了传承这门手工艺,还为了满足那份永香的乡愁,留在记忆里太肤浅太抽象,立灶庭院,每时可见,那份永恒的温度就会一直温暖着一个家庭。我还发现一个烧饼谜语:形状似圆盘,脸上点点斑,入炉过一遭,出门喷喷香。如果出给周村人猜,人家可是会笑死我们的。
如今,窑炉已经使用了铁制,一体化,全部进店,当着顾客的面,现做现卖。观看周村烧饼制作,我找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特别视觉。我在二层楼的玻璃透明地板一览无余地看着一层烧饼制作的全过程,这是现代“直播操作间”的现实版,无需抖音视频,直接眼见为实。
就像胶东人包饺子的第一步,将面肠掐成小鸡蛋大小的面团,据说面团里有食盐,增加劲道度,还有那“美食秘密”“十二香”,手起面团飞落,就像母鸡开张,一个个鸡蛋撒在面案。窑炉前一块铁板,上面洒满黑白的芝麻粒,这些微粒是从其上的机器均匀地分布下来的。一位工艺师则迅速地将面团压扁,成很规则的超薄的圆面饼,面饼飞起在手上的一瞬间,我看到面饼几乎透明。面饼沾满芝麻粒,完成了重塑的过程,然后飞入窑炉,翻几个个儿,完成了涅槃。我闻不到饼香,却大饱眼福了。
下楼,找一个合适的角度,近距离地感受烧饼的魔术吧。一边处理成品的人,铲子翻飞,流水线上,装袋封包,一气呵成。
我早就订好一个包装袋(10包),售卖的人格外再赠送一包,当场品尝。一饼在手,还有余温,就像一个曾经我们使用过的光盘,密密麻麻的芝麻粒,就是跳跃在光盘上的音符。我也“咯吱”起来,并不觉得难为情,进来的人,都是馋虫,无论年龄,不分男女,好像是一场表演。就像大妈走进广场,只要有跳舞的,就扭起来加入其中。在一个欢乐的氛围里,有谁还是板着面孔呢。
斜看一面墙,舍弃了那些刻板的文字介绍,超大一幅摄影图片,有四五百张的样子,是各色的人,包括老外,都是嘴咬烧饼的特写镜头,我仿佛听到这个馆舍都是吃烧饼的咯吱声,弹奏起别样的最富特色的音乐,是烧饼交响曲,是大合唱。可能我的模拟是不对的,在周村,民间称烧饼为“呱啦叶子”,叶子,是形容烧饼的模样,于是一张烧饼称“一枚”,“呱啦”可能就是吃烧饼的专有声响。因这条街叫“大街”,故“呱啦”就称“大街之声”,就像央视的“开门大吉”,属于专有名词了。我还发现一张烧饼模样的商标,圆的,“周村”两个字拼成的圆,那些笔画就像芝麻粒一样,烧饼的两侧是麦穗半围,以地名注册商标,“周村”属于最后一例。(1983年以后国务院就不再允许地名注册商标)
不能错过周村烧饼的介绍,旁边一部老式电木电话机,壁上提示——拎起听筒,听传承人讲述周村烧饼的历史。就像我雇佣了一位无形的导游,感谢周村烧饼博物馆的用心设计。这是与旧时空对接的感觉,原来,在清代中期,周村大街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商贾云集,大街就是旱码头,第一批食客居然是大批的官僚和富商,他们就像烧饼的代言人,从而成为百姓也追捧的美味。
吃着烧饼,仰头看着博物馆的图文,认识了“烧饼世家”、“烧饼传奇”的那些古人。周村人曾组织赴朝慰问团,每个团员就是背着周村烧饼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有周村烧饼的力量。
美食,不光是用来吃的,看是一个需要。征服身体的饥饿,在这个时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多的人,是考虑吃什么才有兴趣。我面对周村烧饼,有了如此感慨。
三
走出周村大街,如果空着手,那是极不正常的,路人会感到惊讶的,怎么不提着一袋烧饼呢?一定认为是当地人,他们还是习惯回家自己做烧饼。
我走过不少“古城”,两个字之间都少一个“商”字,而周村是名副其实的“古商城”,这种商业自古传承至今而不衰。我在5月10日去大街,五一假日旅游热已经消散,但依然是人头攒动,大街可惜不大,已经挤满,长度三里地,说不清游客有多少。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第一村烧饼、周村烧饼,仅这两个品牌就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尤其在印度、美国、俄罗斯、欧盟最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人,都吃过这里的烧饼。让薄薄烧饼走向世界,这是他们的方向,也成为现实。
路遇游客查阅网上卖周村烧饼的价格,他们说能便宜一些,妻子说,回家网上购就是了,还流汗逛街……
网上购和现场购,能一样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啊,现场体验,看有时候比吃还重要。周村烧饼古老的文化,无法邮寄到我们家,邮寄的是美食,却不是美食文化。
我还发现周村烧饼居然和北京的国宴有关。不能不介绍两个词:冷餐、问餐。国宴正式开始之前,会摆上冷食,其中周村烧饼就做过这样的角色。问餐是服务人员要问贵宾——是否想尝尝周村烧饼?就这么一句,足以提升周村烧饼的档次和地位。
大街的街头是一条河,水不深也不大,岸上有一个标志——旱码头。这个旱码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商的发源地,是北方最大的丝绸贸易中心,它相当于今天的“保税区”。据说,在中国有四大旱码头,它们是:周村、景德镇、佛山、朱仙镇。每个旱码头都有自己独特的商品和价值,周村是以“瑞蚨祥”丝绸和周村烧饼闻名的。
如今的周村人,还是继承了制作烧饼美食的传统,他们的口号是“从小作坊到大产业”,提出了“一园一所一地一中心”的烧饼产业发展观念。产业的发展,催动了周村经济的活力,我发现了周村附近的“周村烧饼大酒店”、“周村烧饼宾馆”、“旱码头宾馆”,下次一定要找个理由住下,体验“烧饼经济”的魅力,据说,烧饼在这些酒店宾馆里还有不一样的吃法,太诱人了。
下次去周村,我一定要看看周村烧饼背后的东西,了解这“四个一”的内容,让我真正见证一下周村烧饼是怎样被发扬光大的。
还有一个“四个一”,是为了让游客记住周村——一村一街一饼一码头。我手掐着烧饼,站在旱码头牌坊前留影,好不容易挤上独立出镜的位置呢。
我想到“以小见大”这个词,这是我们观察和判断的哲学智慧,如果做不到,就不能“见微知著”,见证一个周村,见证一枚烧饼,就可以想到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乡村都在振兴,村如星火,光耀中华。一次见证,会得到时代的力量,走着大街的青石板路,吃着酥脆的烧饼,都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展示。
我是食客,是周村烧饼的忠实食客,买了两袋子烧饼带回家,第二天就提着串门,不是炫耀我逛了周村大街,而是推广周村的味道。
周村烧饼,又叫良心烧饼。我引用一副楹联来表达吧——
炮制虽繁,不减物力精炮制
品味虽贵,不省人工配香方
开车400公里回家,袋子的烧饼还热乎着呢,有感,便将这副对联的下联改一下——
温度尚在,不散香气盈呼吸
2025年5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