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走进孝子沟(散文)
从筠连县城出发,沿G246东北方约二公里处右手边有一个很平常的山沟,因为一个叫苏奎章的明朝筠连人而被命名为孝子沟。
《明史》(卷二九六•列传一八四)载:“嘉靖中,筠连诸生苏奎章,从父入山,猝遇虎。奎章仓皇泣告,愿舍父食己,虎曳尾徐去。后为岷府教授。”苏奎章成为第一个被列入正史的筠连人。
清同治《筠连县志》卷十《人物志》载:“苏奎章,邑贡生,任江西浮梁教谕。年十六时,却虎活父,旌表勒石,前金方伯郭学宪,俱赠有诗歌。祀乡贤。省志载,岷藩教授,博览群书,潜心理学。事父孝,年十六,与父入山遇虎,仓皇无避,奎章泣告,愿舍父食己。虎并舍之而去,人咸异其孝。”县志对苏奎章生平事迹记载更为全面。
筠连是隅居于乌蒙山北麓的川南深山边陲小县,却因为一个平凡年轻后生孝行感人而被记入正史,实属罕事。筠连处于长江之南,地形多山,在明清之前,此地是系蛮夷之地,深山林密,人烟稀少,猛兽横行,当然会发生猛兽食人的事。而苏奎章因舍身救父而闻名州郡,最后带着筠连的名字走进明史,此人此举当作为今天筠连打造地方文化,宣传本土人文的一个重要素材。
对孝子沟,多年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有前往。
前些年,与县作协的熊金平大哥聊筠连的历史文化时,他说孝子沟可算得上是筠连的一张名片。我便一直想去孝子沟看看,但是一直都没有成行。今年四月中旬一天下午,偶得闲暇,便一个人骑上摩托车往孝子沟进发。孝子沟口在筠连县城东北426国道边,摩托车正常行驶五六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只是因为它就是一条平凡的小山沟,所以就没有多少人关注它。
在孝子沟口,有一棵差不多两丈高的黄桷树,枝繁叶茂,树荫下有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的水泥小广场,旁边是一个新建尚未投入使用的中石化加油站。孝子沟在加油站后面山谷中,有一条简易的乡村水泥路往沟中延伸。手机高德地图显示,从沟口至孝子沟900多米。也就是说,孝子沟是这山谷中的一个小山沟,后来乡民们习惯上把整个山谷都称作孝子沟。平时经过孝子沟口千百次,但从来没发现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虽然它是在大道边,但却从来没有想到在此驻步而与之擦肩而过。
今天终于走进了孝子沟。在沟口树荫下的小广场边立着苏奎章的塑像、却虎碑、孝缘碑序、苏重淮烈士纪念碑、苏奎章史料宣传水泥板。由于这广场在树荫之下,面积太小,与旁边的加油站相比,用寒酸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从规模来看这广场更像一个民间打造的场所,广场中杂草丛生,树叶久积,久蒙尘土,一看就知道没有专人管理,站在此无不产生落寞之感。
苏奎章的塑像约一人高,上部为苏奎章半身铜像,头戴官帽,浓眉大眼,鼻隆面阔,目光坚毅,给人一种浩然正气之感。碑座正面是一首七律:标题为“银江怀古•七律”,作者为友渔,诗文为“银江揽胜念悠悠,金凤青龙翠竹流。韩冕诗书苏子孝,母家门第董君惆。孤芳旷寂闻渔雁,笑傲苍穹钓暮舟。唯以身家归国运,共登瀛路报神州”。写此诗的友渔不知道是何许人,诗文不仅称赞了筠连的山川形胜,人杰地灵,赞美了苏奎章的孝行,同时将自己理想抱负表达出来。
塑像旁边是却虎碑。碑上方从右至左横排刻着“却虎碑图”四个篆书字,碑正中纵排刻着“皇明苏孝子却虎活父在此山后”一列隶书大字。在两边再用仿宋体小字刻从右至左碑文“布政史司右参议门人曹天宁撰。孝子年十六,见父遇虎却挺身持杖麾之,虎啸而奔。特使四川御史郭庄,判:苏奎章隻童陟险感猛兽,试为奇异,特表扬示劝。万历三年十月朔日,知县任体道鸠工采石勒碑。前署县教谕张训导芳诰,万历五年八月望日,知县戚帮伸标题,甲达教谕白琦,训道陈道同立”。碑文表达了地方各级对苏奎章事迹的看重和层层批示,从而由当时的县府立碑以示却虎的地点在此山之后的山谷之中。却虎碑文是原有的,因为长年累月原有的虎碑损坏了,后人便重新立了此碑。
还有一块“孝缘碑序”碑,碑文:孝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炎黄儿女敬老,闪耀东方文明之具体升华。筠连自古多德孝,早在明朝正德年间苏奎章奉亲至孝,家贫,父病,割左股,母病割右股,年十六,却虎活父。孝名远播,圣旨旌表,事传省县诸志,名列二十四史。弘扬传统,继往开来。愿人间多出新孝子,让天下父母尽开颜。寅末卯初,筠连县老龄委会同筠州风物学会,根据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评选筠城二十四孝。集资修建教子沟纪念馆于孝子沟,下顺民心,上合国情,宜乎碑志,永证千秋。碑文后还有各捐资人名字及金额。
“孝缘碑序”碑后方是“苏重淮烈士纪念碑”,碑文中称苏重淮是苏奎章的第十四代孙,文中注重反映了苏重淮的孝行,以及投身革命后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事迹。
其他的水泥宣传用六个版面以图文形式分别宣传:苏奎章生平;在浮梁县为官清明的情况;苏奎章担任岷藩教授情况:苏奎章告老还乡及墓冢情况;江西《浮梁县志》中关于苏奎章的记述;四库本《明史》关于苏奎章的文字记载;清同治《筠连县志》中关于苏奎章文字记载。
整个小广场,几块碑既有传承,也有弘扬,而且注重考证,但是小广场实在太小,又加之有树木遮蔽,所以这孝子沟口的宣传打造所起的作用实在太小。我实在不甘心此行,便沿着导航指引,骑上摩托车往山谷中的孝子沟进发。
导航显示还有900多米,这是一条村级水泥路,沿途是苍翠的绿树,路边少有人家。两边的山挨得有些紧,乡民们的房屋就在谷底平坦的地方。四周很安静,路上连行人也很难遇到。导航显示目的地就在左边,导航结束。而左边的山沟,这就是真正的孝子沟。是一条浅浅的山溪汇入到山谷,四周是浓密的树木杂草。
试想一下,事发时这里的山林更密,路更难行,也没有人家。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与父亲行进到此时,心中也一定惴惴不安。不仅要担心猛兽,还要担心强人出没,心中想到的是赶快走完此段路,翻过前面的山就是海瀛了。不料怕啥来啥,一只老虎在沟边路中间坐着,一动不动地看着这父子两。
老虎在人容易出没的地方守候,当然是为了觅食,说不定之前它曾经得手过,有了经验,不期今天来了一对父子。它悠然地注视着这对走近的父子,对这送到嘴边的美食,它是不是在想捕食的先后顺序。
路遇猛虎,近在咫尺,父亲本能地将儿子一把拉到身后,僵着身子不敢有半分动弹,但心里想的是拼尽老命也要让儿子脱险。十六岁的小奎章本能地躲在父亲身后,两只手紧紧抓着父亲的衣衫不放,全身啰嗦如筛。父亲不停地用手掀他,不停地说“跑、跑、跑”但声音又不能太高,担心激怒这巨兽,加快灾难的来临。而奎章此时双脚如贯了铅,挪动不了半步。此时他小小的心中除了惊恐,还想到的是,我跑了父亲怎么办,难道我就这样为了个人安危便丢下父亲?父亲可是一家人的顶梁柱。父亲倒了,这个家不是跟着就垮了吗。宁愿自己死去,也不能让父亲死去,这就是先生所说的舍生取义呀!凭着一股激情,一股正义之气,他毅然窜到父亲的前面,张开又手,为父亲阻挡着。并且对老虎说道:虎哥,别伤我父亲,要吃就吃我吧!父亲一时对奎章所为不知所措,既感动,又骂其傻瓜,并一时泪如泉涌。此举不是让父子都不能保全呀,他也不能丢下儿子就跑呀。奎章不停地叫父亲快跑,父亲不停地叫儿子快跑。
老虎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看着这父子俩争相舍身求对方,而且那个小小的奎章,眼光如炬,盯着自己一动不动,泣不成声,有一种正义之气。老虎一下子没有了原来长啸山林的威风,而是觉得这样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竟然起身生着闷气一般,拖着长长的尾巴向山林中走去了,好像在说:走了,不好耍,老子不跟你俩玩了。
从常情上看,当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时,从本能反应来看,首先是自身保全,再考验进一步的道德要求。而苏奎章之所以能进入《明史》,是他在危险中的反应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他将中国传统的孝道用自身的行为进行了注解,所以他的所为非常符合当时朝廷以仁孝治天下的标准。当然地方各级官员也将此案例作为自己治区内的道德高标而宣传。所以很快远在北京的皇帝都知道了,也下旨表彰了。
据筠连苏氏家谱记载,苏奎章在21岁进入县衙当差,在平定少数民族普法恶的叛乱中荣立战功,31岁考取功名,任江西浮梁教谕,在明喜靖三年调任岷蕃教授,岷藩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庶子的封号,首位岷藩王名朱鞕,最早的封地在岷州(今甘肃岷县)。苏奎章担任岷藩教授,教导两代王子十余年,因病辞职返回故乡筠连。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去世,墓葬筠连城北海银场之南的狮子山(今属筠连镇银江村),墓至今保存完好。
从孝子沟回来的路上,内心颇有感慨,能有苏奎章壮举之人,茫茫人海,几人能够?回顾生活中,因为钱财父子不亲、兄弟成仇者亦不少。苏奎章所举,当让好多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