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诗韵中华 >> 短篇 >> 诗词古韵 >> 【诗韵】骈文:屈子赋(古韵)

编辑推荐 【诗韵】骈文:屈子赋(古韵)


作者:北斗永春 布衣,198.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2发表时间:2025-06-01 12:14:53
摘要: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原创首发

骈文:屈子赋(古韵)
  
   玄冬肃肃,霜霰凝空。予独立汨罗之湄,目断寒波东逝,耳畔似闻千古幽吟。遥想灵均当年,揽涕徘徊于此,其胸中块垒、笔底波澜,皆化作天地间浩然之气。抚今追昔,怆然涕下,遂濡墨搦管,欲摹先贤风骨于楮素之间。
   溯夫屈子降诞,适值楚室衰微、诸侯并起之秋。周室东迁后,礼崩乐坏,列国争雄,唯楚以广袤疆土、瑰丽文明卓然于世。屈子承高阳苗裔之贵胄,禀天地日月之精魄,幼怀凌云之志,长抱济世之才。观其"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非独饰其容仪,实以香草喻君子之德,暗合春秋以降"比德"之美学传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取清露秋英为食,寄寓涤荡尘垢、守正不阿之操守。当是时也,列国变法图强,屈子洞察时势,力主"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欲以法治革新楚国,其政治理想既承稷下之学,又融楚地巫风之浪漫,实开战国政治思想之新境。
   惜乎怀王昏聩,群小蔽明。张仪诈楚于外,靳尚构陷于内,谗言如沸,忠良见黜。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浩叹,非仅个人悲愤,实乃清醒者目睹家国沉沦之锥心泣血。放逐沅湘之际,正值秦楚争霸白热化之时,楚国屡战屡败,疆土日蹙。屈子行吟泽畔,见"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萧瑟之景,既摹湘楚山水之真,更喻国运飘摇之危。然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志未尝稍懈,于蛮荒之地,以如椽巨笔写就《离骚》《天问》,发千古之诘问,抒忠愤之幽情。
   《天问》一篇,仰观宇宙,俯察人世,自盘古开天至楚史兴衰,连发百问。考其创作背景,正值战国百家争鸣,诸子论天说地,莫衷一是。屈子不囿于阴阳五行之旧说,以诗性之思叩问天道,实开科学探索与哲学思辨之先河。至若《离骚》,托芳草美人以寄兴,借神话传说以抒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既忧君国衰微,又叹壮志难酬,将个体生命意识与家国命运熔于一炉,开创中国文学"香草美人"之象征传统,其文学价值与《诗经》并峙,共同构筑华夏诗学之根基。
   汨罗投江,非消极自弃之举,实乃以死明志之绝唱。时值郢都沦陷,宗庙丘墟,屈子知复国无望,遂怀石赴水。其纵身一跃,惊天地而泣鬼神,江水呜咽,山峦垂首。鱼虾衔其衣冠,蛟龙护其精魄,此浪漫传说,恰是楚人对忠魂的礼赞。后世龙舟竞渡,棹影翻飞,似见屈子奋袂前行;角黍投波,粽香四溢,犹祭先贤不朽英魂。此民俗传承千年,早已超越地域与族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之象征。
   今吾凭吊江畔,霜风拂面,恍见屈子峨冠博带,独立苍茫。其忠君爱国,非愚忠之迂,乃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担当;其高洁不屈,非孤芳自赏,实君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操守。千载之下,奸佞之徒早已朽骨成尘,而屈子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抚今思昔,吾辈当效其志,守其节,于喧嚣尘世中持守正道,以绵薄之力,续华夏文脉于不坠。
   赞曰:高阳苗裔,绝代灵均。忠肝义胆,玉洁冰清。辞赋千秋,日月同明。汨罗浩气,万代长存。
  
   2025年5月31日星期六(端午节)
  

共 13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屈子赋》以骈文形式致敬屈原,文辞典雅工整,情感深沉炽烈,既具历史纵深又富文学美感,堪称对屈原精神的诗意诠释。赋中以 “楚室衰微、诸侯并起之秋” 为背景,串联起屈原从 “幼怀凌云之志” 到 “汨罗投江” 的人生轨迹,将个人命运与楚国兴衰、战国格局紧密勾连。以 “香草美人” 象征传统切入,揭示其 “个体生命意识与家国命运熔铸” 的创作特质;称《天问》“开科学探索与哲学思辨之先河”,突破传统注疏视角,赋予其现代思想史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之象征”,将屈原形象从历史人物升华为文化符号,体现其超越时空的精神穿透力。用典含蓄贴切,如 “稷下之学”“比德传统” 等,既契合战国背景,又增添文化厚重感;“鱼虾衔其衣冠,蛟龙护其精魄” 化用神话传说,暗合楚地巫风浪漫特质。此赋以骈文旧体写新思,既严守骈文 “骈四俪六、敷藻裁典” 的形式规范,又在思想层面突破传统评屈的窠臼,实现了古典文体与现代价值的巧妙融合。学习点赞,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张宁仁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宁仁安        2025-06-01 12:15:39
  品赏佳作美韵 感受意境情怀 学习欣赏诗笔 佳作推荐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北斗永春        2025-06-01 23:50:15
  感谢张宁仁安诗友的精彩点评,问好老师,敬茶!
2 楼        文友:枫叶飘零        2025-06-01 15:17:09
  欣赏一组佳作感佩才情遥祝笔丰!
四季尽葱茏,浑身节气浓。人生当效竹,不做扁平庸!
回复2 楼        文友:北斗永春        2025-06-01 23:50:45
  感谢社长一如既往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
3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5-06-01 19:17:56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问好诗友,祝愉悦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北斗永春        2025-06-01 23:51:10
  感谢贵州王先生的鼓励,问好老师,敬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