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老屋情怀(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心灵】老屋情怀(散文)


作者:梅林臻 秀才,154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发表时间:2025-06-02 13:36:47
摘要:【原创首发】这些残存在脑海清新明朗的记忆,是父母离世五年后再次端午归乡祭祖时惨痛的记忆,想着西行远逝的父母,看看破败荒芜的老屋,悲凉丛生,凄苦难语,这就是曾经日思夜想的家园,外面风景如画,漂泊求生的游子夜深人静时刻最美的陪伴,驹隙倥偬人生如梦,如今却变成了不敢相认的模样。 有多少次梦里泪酣,有多少次肝肠寸断,一种不愿接受和难以置信纷至沓来,像云像风又像雨,那种触而不得的高高飘浮让人痴愣无望,那种飘忽不定让人难猜想离,那种滂沱生猛又让人生畏惊悚,迟疑生畏时节斥声发问:“这还是珍藏童年记忆和亲情浓郁的老屋吗?”

【江山·见证】【心灵】老屋情怀(散文) 背景离乡多年,倥偬漂泊半生,好多情景都在苍凉多牟的人生追逐中淡漠渐忘,不再留存下任何记忆的花絮,即便那些当时看起来惊天动地的壮举和刻骨铭心的故事,经过岁月时光的打磨和岁月的流转,都隐入尘烟踪绝迹灭,唯有老屋的情怀弥切。
   一砖一瓦清晰可见,一屋一舍记忆犹存,一桌一櫈亲近可触,那种毋庸争辨的熟悉是张口就来的情深意切,更是不可挑剔的浓情蜜意,提及老屋及它附属的老物件说不出原由的喜欢。
   每到粽香飘飞时节,破旧老屋支楞高耸的烟囱便会和其它乡村屋舍的烟囱媲美,缕缕乌黑浓稠的炊烟像是巨大无比的幕障鐘罩般,翻转喷涌着阵阵雾浪前簇后拥地冲向天际,颜色之倩,阵势之猛、升腾之快是惯常无法比拟的。
   每到此际,返程归乡的自己就会暖意丛生,驻足凝视良久,逐一攀比评审,通过烟幕的浓淡壮观给这些满布人间烟火气息的乡舍打分排序,出于偏爱钟情,老屋的位置靠前,根本毋庸置疑,因为那里有童年的过往和亲爱的爹娘。
   但自从父母亲相继离逝后,前荣顿灭盛景难追,一切都在岁月流转中悄失了当初的模样,静寂的老屋已经再无曾经的荣光,低矮破旧残破不堪,与那些高大精美的楼宇屋舍相比,竟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像一枚被岁月磨蚀的旧纽扣,死死嵌在崭新绸缎的衣襟上;更像一株歪斜佝偻的枯藤,攀附在光洁挺括的玻璃幕墙边,连投下的影子都透着营养不良的瑟缩。
   曾记得小时候的老屋是那样的蔼然可亲,更是那样的煦若春温。低矮破败的矮墙上遍布着我们攀爬的痕迹,自我们记事起,每次放学回家都见不到父母的身影,紧闭的大铁门森严地隔离着院内的温馨,生锈的大铁锁冰冷地拒绝着我们的光临,尽管也有断尾巴的小花吠声连天的不停地恭迎示好,但进不去大门的事实横亘在放学归家的兴奋与失望之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一阵烦燥无果后,通常也会学着哥哥的样子,将书包扔进院内,然后踮着脚尖踩在离门垛子不远的院墙豁口位置奋力一跃,躬身攀爬上墙;墙体比较宽厚,由两块灰砖并排垒砌,人站在上面平稳牢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为是不经商榷的隐匿行为,怕别人效仿,也翻墙入室,盗窃家中的值钱物件,身子落稳砖墙后并不起身站立,而是四下张望无人后纵身屈腿跳跃,风声在耳边呼啸,身形在急速飘落,就仿佛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蜻蜓点水般身形轻盈至极,巧妙化解下坠力道,以极轻极稳的姿态着地。
   有时候脚跟不稳时也会踉跄撞地,身子重重地摔在生硬地面上,一阵钻心刺骨的剧痛之后仿若无事地搓揉碾轧受伤部位,对着连骂几声地面然后拎上书包向伙房走去。
   伙房是靠东朝阳的一间平脊土坯房,平斜的屋檐凸露外探,鳞次栉比的椽木覆裹着厚厚的芦苇草一字排开,像一位位威严挺立的兵士守护家安,看管屋檐,三两只小燕子扑腾着稚嫩的翅膀衔泥筑窝,窝内蜷缩着体弱神哀的母燕十分困倦地指点着小燕子们搭窝,就好像是生命大限之后的最后一次叮嘱般,看着就有些生悲凄凉。有几次,我们少不更事地胡弄折腾,想用木棒将这碍事的燕窝捣下,母亲再三阻拦,说燕子是世界上最灵性的动物,她们会纳福呈祥,保佑我们家人幸福安康;自此之后,燕窝就融进了我们的家园,成为幸福生活靓丽的风景,不管有人没人,它们都像个忠实的卫兵,飞来窜去地守护着家安。
   或许是母亲早就料到我们会翻墙入院,表面上曾严声厉斥,私下里会给我们虚掩伙房门,备好吃食别有用心地“开闸放水”,有意让我们循踪关注。那时候的我们少不更事,多以为是父母劳累忘事,疏忽大意没上门锁,也并不多想,冲上前便将屋门撞开。随着“咣当”一声门板重重地碰撞水缸声响起,紧闭的伙房门应声大开。
   屋内一片通透,从后墙脊顶风窗中散射的束束金灿灿的光芒洒满熏黑焦枯的屋舍,长长的光柱夹杂着跳跃的微尘笼罩屋梁,耀眼的光晕像个灵动的天使附着在窗前的吊篮,那里是母亲惯常用来存放锅盔、包子、肉饼的地方。
   小时候家境贫寒,繁忙一年也挣不够生活的安康,有时候连解决温饱都成为“奢望”,我们年幼无知,不管父母忙闲,总是扯着哀嚎的嗓子揪缠着父母,让他们给我们做好吃的。贫困的年代,艰苦的岁月,纵是父母再勤劳能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寒无助的日月依旧屡见不鲜,我们在哭声中入眠又在饥寒中哭醒。
   村子东边的居民点有几棵老榆树,离榆树不远就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生产队的办公开会场所。榆树上的大铜钟像是村落的“传令兵”,不论大事小情,只要村民有事,人们都会拾起树下的石块不停地敲击,“张家的牛丢了有没有人看见?”“李家的鸡不下蛋了谁过来帮忙瞧瞧?”“王家的老母猪下了一窝猪仔看谁家需要?”都是琐碎零乱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乡村小事,吵得全村不得安宁,有时候我们调皮的孩童也会趁大人们上工不注意,偷偷地拾起石块猛敲击几下,然后撒鸭子往找不到的地方疯狂跑去。
   后来,有村民经常反应钟声扰民,便被撤换了下来,在离树杈更高的地方挂上了一个没有盖的木匣子,匣子里安放着一个大喇叭,每次村里有事就会通过大喇叭通知,听到播报开会的消息,村民们不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生怕错过“诸如包产到户”这样关乎命运的利好消息。大喇叭只有村长才有权使用,比以前的大钟更有权威感和公信力,大人们钟情孩子们敬畏,再也没有无聊的人儿前去破坏。
   会议在一片嘈杂声中开始,又会在吵闹声中结束。父母是那种不争不抢的“老好人”,信命但又不认命,刚强而又不倔犟,包产到户那段时间,别人都昏天黑地的抢良田、抢牲口、抢粮食,都希望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自己的家庭多抢夺些好物件,而父母则平静如水,远离事非,蹲坐一旁听公社分配。父亲叼着旱烟不停地吸纳吞吐,母亲握着针锥子穿线舞针纳鞋底。
   静等的收成难称意,不争的分配最寒心。有时候老实巴交的人儿并不逢迎的都是好事,一些看似光鲜喜人的运事大部分都与他们无缘,这是常事惯理经验,更是析精剖微的道理。果不其然,包产到户最终,父母仅分了几亩偏远的沙土地、生病的老黄牛和村口的那几棵老榆树。
   沙土地几经父母换土追肥间草,慢慢地成为乡村里公认的“熟土地”,庄稼长势旺盛,颗粒饱满穗坠,沉甸甸地特别招人喜欢,乡邻们每次路过都翘首观望,赞不绝口,说父母能干会种,天生就是种田养家的一把好手。父母坐在黄土飞扬的田垄上擦拭着额角的汗珠只是漫不经心地憨笑示意。
   倒是那头老黄牛,不知道是年长体衰,还是身患重疾,分到家不久便在一次犁田翻地时瘫倒晕死,再也没有睁开它那满是泪迹的双眸。温顺的老黄牛自知时日不多,临别时使尽通身的气力给我们家下了一个小黄牛仔,这也算是感恩不弃的最后报答吧!老黄牛去世时,曾有乡邻建议宰杀吃肉,更有商贩想高价收买,但都被善良的父母一一拒绝。他们深知家庭贫困,也知道通过交易能让生活丰盈,但想到老黄牛得病生疮的样子就觉得于心不忍,他们不允许敦厚勤劳的老黄牛终了因祸害他人安康死了都不得安宁。
   老榆树是那年那月救济生活的最好食材,虽然分到父母名下,遇到乡邻上树攀枝抢摘榆钱从不去阻拦,相反还会送上一些问候关切,让他们小心踩稳。八十年代初期,收成不好,粮食奇缺,挨饿饥肠是十分常见的事情。没有吃食时,父母亲就会提着篮筐采摘榆钱。回到家,父亲叼着烟卷逐片清洗,母亲生火燃灶准备烹制,做法很简单,将榆钱放入清水中,加入少许盐浸泡10分钟,去除灰尘和虫卵。反复淘洗2-3次,沥干水分,放入和面的大瓷盆内,分多次撒入玉米面和面粉,边撒边用筷子轻轻翻拌,使每片榆钱均匀裹上一层薄粉(类似“蒸菜”的做法)。蒸锅中加水烧开,笼屉上铺好蒸笼草席,盖上锅盖,大火蒸5-8分钟(从上汽开始计时),至榆钱变绿、粉熟浇上清油即可用。榆钱饭做好后,母亲先给我们每人盛上一大碗先食,会将剩余的倒入箥笠中不停地翻动凉干,避免余热焖黄。
   我们几个孩子像流浪无食的乞丐争抢到可口的美食般,眼睛紧盯着母亲搅和的榆钱饭,手指不停地夹动着筷子将碗中的榆钱饭不停地往嘴中推送,生怕吃晚了再没有下一碗。有时噎着了不停地伸脖乱转,忙活的母亲会匆忙提着大勺舀井水及时递喂,缓解我们的哽噎淤寒。
   自此以后,榆钱饭就是那年那月最好的美食,上学时吃饭还带,放学后急找快寻,就连睡觉做梦都是抢吃榆钱饭的画面。每次翻墙入院都是一样的场景,冲撞到伙房里四顾乱瞄,径直地冲向箩筐。
   屋内寂静无声,洁净的灶台上余温尚存,袅袅升腾的蒸气无力的漫布锅边,灶膛里星光点点,零星地萤光一息一亮中诉说着生命的顽强。
   记忆的思绪在沉思凝神中徐徐展开,家乡的美食也在回味遐思中悠悠飘荡,往日温馨甜蜜的画面是那样的暖心舒怀,父亲和蔼的面庞清晰如洗,夹着烟卷的唇齿不断地喷吐着烟圈,浅浅的微笑夹杂着浓浓的关切让人有一种亲近难舍的欢畅;母亲围着用旧衣裳缝制的围裙不停擀面切菜的情景是那样的逼真,是想要把全天下所有的美食都烹制煎炒,让她的儿女们享用吃尽。
   袅袅炊烟依旧升腾,掺杂着饭香飘扬但那已经不是自家烟灶冒出的青烟;旺旺的烟火气迂回漫布,但唯独没有在老屋上空四散缭绕。冰冷的大铁门紧闭锁守,低矮的院墙风蚀残败,宽硕高大的院墙已经垒土平铺,再不见昔日的高不可攀;屋顶芦蒿丛生,院内青蒿疯长,以前父母居住的堂屋早已经椽倒梁榻荒芜不堪,几根黝黑的柁梁倒插中央,断壁残垣遍处荒凉,几只叽喳的百灵鸟蹦跳飞窜着嬉闹追逐,意像是它们才是这方圆院落真正的主人。
   这些残存在脑海清新明朗的记忆,是父母离世五年后再次端午归乡祭祖时惨痛的记忆,想着西行远逝的父母,看看破败荒芜的老屋,悲凉丛生,凄苦难语,这就是曾经日思夜想的家园,外面风景如画,漂泊求生的游子夜深人静时刻最美的陪伴,驹隙倥偬人生如梦,如今却变成了不敢相认的模样。
   有多少次梦里泪酣,有多少次肝肠寸断,一种不愿接受和难以置信纷至沓来,像云像风又像雨,那种触而不得的高高飘浮让人痴愣无望,那种飘忽不定让人难猜想离,那种滂沱生猛又让人生畏惊悚,迟疑生畏时节斥声发问:“这还是珍藏童年记忆和亲情浓郁的老屋吗?”
  

共 40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怀旧的散文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讲述了自己对老屋的深厚情感。作者笔下的老屋承载着童年的梦幻,一砖一瓦都是那么可亲。然而在父母离世后,老屋也逐年老去,呈现出了一派破败的景象,这些情景经过作者道出,充满了怀旧和伤感。作品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承载着岁月沧桑的老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亲情的追思。作者以 “烟囱炊烟”“翻墙入院”“榆钱饭香” 等鲜活记忆为经纬,编织出童年时光的温馨画卷,亦在 “断壁残垣”“铁门荒草” 的今昔对比中,道尽父母离世后老屋的孤寂与物是人非的苍凉。 作品情感真实,描述清晰,语言清新,各种修饰手法的加持,让文章兼有诗性与烟火气,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多元的修辞、张弛的节奏,将对老屋的眷恋、对父母的追思、对时光流逝的慨叹熔铸于字里行间,形成 “苍凉而不失温暖,哀伤却饱含深情” 的抒情基调,如一幅渐次展开的乡村怀旧长卷,引发读者对故土与亲情的深沉思念。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0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6-02 13:38:27
  拜读佳作,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点赞并推荐共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6-02 13:38:49
  期待更多佳作在心灵展示。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6-02 14:15:48
  谢谢老师的邀约盛情,夏日繁花盛景,煦和狂热盛装,正是我们执笔躬耕,爬山涉水,书写心灵之约的最美缱绻,用文字记录人生,用真情感怀过往,幸福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期待。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6-02 13:39:30
  恭祝夏安,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6-02 14:18:49
  同样的祝福呈送给秋语老师,喧嚣的尘世,纷杂的红尘,难得执笔书心,用美好期许未来,用精彩拥抱当下,用执着见证幸福,伏案很苦,但回味甘甜,每一个幸福的瞬间都是对人生的最好陪伴。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6-02 14:12:49
  感谢秋雨老师端午假日期间费心编辑,老师的编者按细致入微,优美精致,道出了老屋情怀创作的真情实感,也总结出了老屋曾经的耀眼荣光和落漠的衰败苍凉,老屋这个寄托情感、彰显情怀、满藏情丝的方寸之地,是逝者的天堂荒园,更是生者的悲泣牧场,致敬回不去的老屋和那永远难忘的时光。敬茶祝安,恭迎夏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