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苦涩的尊严(随笔)
早些时候,我读到过一则短文,说的是一位老妇人有一箱苹果,她舍不得扔掉其中的任意一个坏果,老想吃过了坏的以后再吃好的,意图不至于浪费,结果虽然苹果没有丢弃一个,可惜吃下去的全部都是坏果。我初读此文,亦不禁摇头莞尔。
这老妇人的做法确实有些可笑,现实生活中,我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形,然而我感觉这样的人群也似乎就在我们的身旁,而且这样的生活气息弥漫在我们的身边,尽管不甚浓厚,也不会至于稀薄的。
文章作者,在温室里长大,并不知晓人间多少艰难苦楚,所以他的那种俯视的审视目光,无疑就折射出一种未经磨砺的轻率。当作者带着优越感描摹那位老妇人的“可笑”时,他或许未曾理解,在物质丰盈的当下,许多精神上并未真正“饱足”的人,依然背负着沉重的生存记忆艰难前行。
我曾经亲耳听过我的一位好朋友说起过他的亲伯母早几年吃假猪耳朵的事情。我好奇地问:“你和伯母不知道那是假的吗?那猪耳做的很逼真吗?”
朋友笑了笑,应道:“是做得很像的,不过还是逃不过我掌厨人的眼睛的。外行人只要稍稍认真一点,还是分辨得出来的,味道当然就差多了。”
“那应该中途就丢弃了吧?”
“没有,伯母舍不得。当然吃还是吃的下去的。事后也没有不良反应。”
当然我也并不主张她们的那种做法,不过她们作为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完全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在也轮不到外人的指指点点。我以为,,起码她们活得坦然、安逸、有尊严,没有负疚感,就是好!
谈起这些过往之事的时候,我心中悠然浮现的并非优越的嘲讽,而是一种更深沉的悲悯,我们应该承认个体在无害于他人时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她们的行为其实是对饥馑时代挥之不去的敬畏、恐惧以及刻骨铭心的记忆,早已转化为对物质一丝一毫的珍视,使其难以轻言放弃。那时代的阴影如影随形,早已内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生存警觉——每一粒米、每一颗果,都可能曾是维系生命的最后希望。
君子成人美曰:“人的幸福感并非源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层面的知足。”时代的刻痕终将淡去,然而文明总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的。
2025年6月3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