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板桥旧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板桥旧事(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24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发表时间:2025-06-07 14:44:51

水有水的去处,它总往着洼处流。在我的家乡有很多河流,它们树根似地向南延伸着。那些河流是蒙山洪水南下时冲出的,它们的根就在这蒙山。
   水多了桥也就多,与桥相关的故事也多。我曾见过最简易的桥,一根横放在河面上的木棒就成了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木棒为桥当然是渡河的权宜之法,乡村里更多的是石板桥。夕阳下,一条静静的小河,一座卧在水面上石板桥,还有披着蓑衣赶着老牛缓慢行走在桥上的老农,一度成为我记忆里俊美的图画。
   在我们村后有块叫大堰里的黑土地,两条交错的河流包围着这片土地,村民们形象地把它叫大堰里。到大堰里要经过一座石板桥。记得那桥面是由两块石碑拼成的,碑上刻写着“讳显妣考”之类难懂的文字,字迹工整。我们常猜测着石碑上的生僻字该怎么读,常为了一个读音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我们还把树枝伸到字的凹痕里,刮出笔画里的泥土,然后顺着笔画一遍遍地描写着,也想学着写出那样好看的字来。从半懂不懂的文字里,我们大致猜出碑主生前节俭与善良的细节,儿子有了钱后就给他们立了碑。可惜由于碑面缺损不全,我们无法看到刻碑的年代。后来认的字多了,我才知道石碑上“考妣”这些字的含义,那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如此看来,挪用石碑搭桥是对逝者的不敬了。如果不是那时的生活还困苦,但凡有点多余的钱人们也不愿借用石碑去铺桥。
   村里的老人看到我们在石桥上久久不离,他们就好意地劝道,那是墓碑啊,在上面呆久了不好。在乡里人们见到墓碑,裸露的墓砖或是棺木都会远远地避开,他们认为死人的东西带着邪气,体弱的人靠近了会生病。还有人说,在一个月黑人静的夜晚,他从外地的集市回来时,看到有两个灰影在桥上转悠着,待那人走向前想看清灰影时,灰影却不见了。他的话传开后,很多人便不敢单独过这座桥。儿时的我们对世间的生死离别还没有什么体会,丝毫不怕人们所说的邪气。相反在一片清水绿叶的世界里,这座带着古意的石桥无疑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寂寥,增加了这里的人文气息,与周围的绿色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野风景图画。
   石板桥真正让人担心与害怕的是斜坡。在桥的两头各有一段连通到堤岸顶部的斜坡,每逢收获的时节,装满小麦或是红薯的板车从大堰里那边冲下来,借着惯力快速地冲过石板桥,还没容人歇口气,板车又往另一端的陡坡爬去。上坡就费力气了,人的气力不够或稍一松懈,车子便会失控滑回去。爬上坡后,沉重的车子能抽走人的所有力量,连喘气都会觉得很吃力。有个年轻人曾仗着力气大,自己拉着板车硬往堰顶冲,走到半坡时他就撑不住了,结果板车滑到了河沟里。
   再次回到乡村后,那座石桥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水泥桥。那两块石碑也不知流落到何处,有人说石碑还能到哪去,断掉后沉到了河里呗。马上就有人就否定了这种说法,他们说石碑是文物,后来让博物馆收去了,摆在博物馆的院子里供人观赏呢。人心是善忘的,新桥才修好几年,人们已忘了过桥时的艰辛,无人能说清石碑的去处。博物馆里的史料充足,石碑若能落在那里无疑是最好的归宿,或许从那些史料里还能找到石碑的年代呢。
   有一年我沿着泇河的东岸向北行走着,东岸的树木稀疏,烈日在当头照晒着,而对面的河西岸则是遮天树木形成的浓荫走廊,可想而知此刻我是多想到对岸的树荫下。但走了许久也一直没有见到桥。那时候河上的桥少,错过了一座桥,要多走十多里甚至二十里才能再遇到下一个。我想涉水过河,但看着幽深的河水,看着随着水流扭来扭去的水草我犹豫了,那水草分明像一双双小手嘛,随时都想把人拉扯住。村里的老人常讲,远怕水,近怕鬼。水下的状况复杂,或是有暗流,或是有陷坑,出门在外时要尽量避开陌生的水域。哪怕是在水边洗把脸也不能大意,要防着滑进水里去。《聊斋》里说淹死的人会变成水鬼,有了替身后水鬼才能重新投胎做人。王六郎是个善鬼,它在渡口已守了不知多少年,每见到自己的替身在水里挣扎着要淹死,他就出手相救,从而一次次地错失了做人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遇到这样的善鬼,出外在外还是小心点为好。
   正当我走得人困身乏时,前方的一座小桥让我顿时来了精神。那是一座石板桥,一节节的青石板从河滩开始一直铺到了对岸,石板离水面很近,好似紧贴在水面上。厚重的石板看上去笨拙,却让人觉得安心。到了桥的中间,我还学着乡人检验东西的土法子,特意在桥上跺了几下,试试这石板够不够结实。石板丝毫未动,在水面上没有激起半点的波纹,连脚底与石板相激的声音也很快被一旁的蒲草香附草还有睡莲吸收了,只有草腥味一阵阵地扑入鼻中。
   桥头立着一块石碑,碑文的大意是早先此处是个渡口,每逢集市,一条缓慢的木船来回渡人渡物不光误时还不安全。有一次山洪还没有停歇,人们就抬着病人找到了船工。为了救那人船工只好冒险开了船,结果渡船被水掀翻冲到了下游。之后岸边普济寺的和尚捐出寺里的积财才建了这座简易的石桥。碑的最后写着石桥建于大明朝永乐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寺院里当过和尚,他当上皇帝后对和尚有着很复杂的情感。他一方面出于感激尊崇佛教,但心里又怕和尚们造反,寺庙里还有一帮好吃懒做的和尚也让他痛恨不已。因此他把小庙合并成大庙并严格管理,又分给僧人们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尽量让他们能自食其力,减少对民间的搔扰。庙里能捐钱造桥,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寺庙的管理还是可以的。
   石桥建成后,常有鹧鸪鸟飞到桥上,那鸟声哀切,好似在叫着“行不得啊哥哥”。恋恋不舍的离人听到这凄婉的声音,心里常流下泪来,若不是万不得已,谁想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呢。这也正如一首古诗中所言,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为谁啼。人们说这鸟也有情,也懂世间的离情别绪,便称这座桥为老鸪桥。
   到了现在,早有大桥替代了这座石板桥,站在桥头为亲人送行的一幕也成了往事,但每逢节日游子返乡时,他们还会来桥上走一走,寻找双脚踏在石板上的踏实感觉。有人还蹲在石板上,把手伸进石板旁的河水里搅动着,感受河水给人带来的那份清凉。石板桥也无疑成了家乡山水的缩影,深深地镌刻在游子的内心深处。鹧鸪鸟已不知飞到了何处,常有俊男靓女在桥上唱着《奈何桥》《忘川河》之类的歌曲,哀婉的歌声在河面上久久地飘荡着,害得游子们又多流了几滴离别的泪。
   石板渡人身,歌声扶灵魂。到了新的时代,牵牛走在石桥上的蓑笠老人不见了,桥头离别的场景也成了回忆,那些石板桥已成了人们观光休闲的地方。但它们仍在继续完成着渡人的使命,现在更多地是从心灵上渡人,成了人们乡愁的寄托。

共 26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石板桥”为线索,串联起乡村记忆与时光变迁,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岁月的哲思。作者擅长在细节中藏岁月密码:石碑上“讳显妣考”的残字、老人劝离的“邪气”传说、鹧鸪鸟“行不得啊哥哥”的啼鸣,让石桥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承载生死敬畏、离别愁绪的精神符号。当水泥桥取代石板桥,当《奈何桥》的歌声代替鹧鸪啼,变的是桥的形态,不变的是石桥刻进游子血脉的“家乡缩影”——它是母亲河冲积的脉络,是先民与水共生的印记,更是每个离人心中“渡身亦渡心”的情感渡口。文章以质朴的笔触告诉我们:有些风景会随时代更迭,但藏在石板缝隙里的乡音、刻在碑文残字里的温情、留在脚底触感里的乡愁,却永远不会褪色。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07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07 14:46:14
  石板桥是乡愁的载体,从孩童描摹碑文到游子返乡寻味,细节里满是时光印记。桥变人迁,不变的是刻进心底的踏实与眷恋,读来倍感亲切。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07 14:46:51
  文章借石桥串联乡村记忆,既有生存艰辛的写实,也有鹧鸪啼鸣的诗意。石桥渡人亦渡心,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深情,质朴却动人。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6-07 20:47:54
  恭喜精品!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