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山水为墨,诗心筑魂(赏析) ————二龙山诗词协会暨诗社雅聚诗作赏析
二龙山,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物阜年丰。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蘸山光水色而涂画,拈春花秋月而吟诗;学红楼结社,效曲水流觞;五老树帜,文人墨客云集,二龙山诗词协会暨二龙山诗社应运而生了。协会和诗社成立六年来成就颇丰,一年创建两个刊物:《宾州诗词》、《锤镰颂》。
在一次诗人雅聚上,社长电火行空先生诗兴勃发,即兴吟成七律一首,题目是《宾县诗词协会暨二龙山聚会感怀》诗云:
二龙山上会群英,古调今声动地鸣。
心羽飘飘托韵雅,吟旌猎猎染霞红。
锤镰凝聚三春梦,唱和欣抒六载情。
首创诗刊文脉继,东风浩荡启新程。
电火行空社长的诗作,开宗明义,用诗的语言,点明了协会和诗社的影响,作用,成就,诗人的情怀与社会担当,并深刻展望了协会诗社的光明前景,令人欢欣鼓舞。
一石击起千层浪,社长一唱,众人相和,其中泰安山人的步韵雅和更令人睹目,诗云:
龙山赋句聚群英,韵海掀潮六载鸣。
电火行空扬古粹,锤镰续梦佐霞红。
眸回隐隐流芳雅,卷展殷殷抒暖情。
如愿东风心志远,扶摇一醉寄朋程。
如果说电火行空的诗是一面旗帜,而泰安山人的诗就是众多同人追随的心声。下面我们结合唱和的背景对两首诗作深度赏析。
一、地缘与文缘:二龙山的诗性底色
二龙山,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禀赋,自古便是文人驻足、诗意生长的沃土。这里既有“蘸山光水色而涂画,拈春花秋月而吟诗”的自然馈赠,亦有“学红楼结社,效曲水流觞”的人文传承。当“五老树帜,文人墨客云集”,二龙山诗词协会暨诗社的成立便成为地缘与文缘的必然——它既是对山水灵韵的回应,更是对千年文脉的承接。六载光阴里,《宾州诗词》《锤镰颂》两份刊物的创办,如双桨划开诗海,让这片土地的诗心有了栖息之所、传扬之径。
二、电火行空《宾县诗词协会暨二龙山聚会感怀》:旗帜高扬处,诗心照汗青
(一)起笔破题:群英聚首的气场与声量
“二龙山上会群英,古调今声动地鸣。”首联以“二龙山”点题,“会群英”三字奠定全诗格局——这不是个人的浅吟低唱,而是群体的风雅共振。“古调今声”四字尤见匠心:“古调”指向诗词传统的厚重底蕴,“今声”则暗含时代精神的融入,二者交织成“动地鸣”的磅礴声响,既写聚会时的热烈场景,亦喻协会诗社“承古开新”的使命。此处“动地”二字,化用杜甫“笔落惊风雨”的诗境,却以更显张扬的姿态,彰显当代诗人的文化自信。
(二)颔联写意:诗心与吟旌的意象交响
“心羽飘飘托韵雅,吟旌猎猎染霞红。”颔联转入对诗人情怀与诗社气象的刻画。“心羽飘飘”以轻盈之态,状写诗人心灵随诗意舒展的自由感,“托韵雅”则点明诗词创作的雅致追求——这是对“古调”的承接,亦是诗人精神境界的外化。“吟旌猎猎”笔锋一转,以“旌旗”喻诗社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染霞红”三字尤妙:既写自然之景(晚霞染红旌旗),亦含象征之意(诗社精神如霞光般炽热),色彩鲜明而意境开阔。两句一柔一刚,“心羽”的“飘”与“吟旌”的“猎”形成动态对比,展现出诗人刚柔并济的创作品格。
(三)颈联铸魂:锤镰精神与六载深情的交融
“锤镰凝聚三春梦,唱和欣抒六载情。”颈联切入协会诗社的精神内核与时间维度。“锤镰”既呼应刊物《锤镰颂》,亦象征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凝聚三春梦”将个人诗意理想与群体价值追求熔于一炉,暗含“诗以载道”的担当。“唱和欣抒六载情”则转向对诗社历程的回顾:“唱和”见文人互动之乐,“六载”显坚守之恒,“欣抒”二字透露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欣然与自豪——六年不是终点,而是“三春梦”的延续,是诗心在时光中愈发坚韧的见证。
(四)尾联展望:文脉传承与新程启航的哲思
“首创诗刊文脉继,东风浩荡启新程。”尾联收束全诗,却不止于总结,更以“展望”升华主题。“首创诗刊”点出协会诗社的具体成就,“文脉继”三字则将这一成就置于千年文脉的长河中,赋予其“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东风浩荡”既是自然意象(呼应前文“霞红”的暖色调),亦喻时代春风、文化复兴之潮,“启新程”三字如鼓角相闻,既写当下聚会的昂扬氛围,亦寄寓对未来的期许——文脉传承不是静态的固守,而是在“东风”中不断启程的动态生长。
(五)整体风格:雄浑与雅致的平衡术
全诗以七律为体,格律工整而气脉流畅,既见“动地鸣”“猎猎”“浩荡”等雄浑之词,亦含“心羽飘飘”“染霞红”等雅致之句,刚柔相济中尽显诗人胸怀。结构上,从“聚会”切入,经“情怀”“历程”,至“展望”收束,层层递进却自然天成,如登山望远,视野随诗意展开而渐次开阔。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将“锤镰”等时代符号融入传统诗词意象,避免生硬说教,实现了政治情怀与诗性审美的有机统一,堪称“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典范。
三、泰安山人《步韵雅和》:追随者的心声,共鸣中的深耕
(一)步韵之妙:在限定中见自由
步韵诗最忌因格律束缚而失却灵气,泰安山人的和作却在“依韵循声”中见出巧思。首联“龙山赋句聚群英,韵海掀潮六载鸣”,化用原作“二龙山上会群英”,以“龙山”简笔点题,“赋句”替代“会”字,更显文人雅趣;“韵海掀潮”呼应原作“古调今声动地鸣”,却以“潮”的持续性,暗合“六载”历程的积淀,较之“动地鸣”的瞬间爆发,更多了一份岁月淘洗的厚重感。
(二)意象勾连:在呼应中见新意
颔联“电火行空扬古粹,锤镰续梦佐霞红”,直接嵌入社长笔名“电火行空”,既显对原作的致敬,“扬古粹”三字更点明诗社“传承经典”的宗旨;“锤镰续梦”承接原作“锤镰凝聚三春梦”,“佐霞红”却别开生面——“佐”字如以霞红为佐料,为“梦”增添色彩,较之原作“染霞红”的主动浸染,更多了一份细腻的调和感,暗喻红色精神与诗意理想的交融如调色般自然。
(三)情感递进:从回望到寄怀的层次
颈联“眸回隐隐流芳雅,卷展殷殷抒暖情”转入对诗社过往的细腻回望:“眸回隐隐”写回首时的朦胧诗意,“流芳雅”见诗词作品的风雅余韵;“卷展殷殷”写翻开刊物时的热切,“抒暖情”则将六载情谊具象为可触的温度。两句以“眸回”“卷展”的动作串联,从“隐隐”的回忆到“殷殷”的当下,情感由淡转浓,既呼应原作“唱和欣抒六载情”,又以“流芳雅”“暖情”等更具画面感的表达,丰富了“六载情”的内涵。
(四)尾联寄怀:在东风中续写诗行
“如愿东风心志远,扶摇一醉寄朋程。”尾联以“东风”呼应原作“东风浩荡”,却以“如愿”二字赋予其“得偿所愿”的满足感,“心志远”见诗人胸怀之广;“扶摇一醉”化用《庄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却以“醉”字添诗意之狂,“寄朋程”收束于对志同道合者的期许——较之原作“启新程”的集体启航,此处更侧重个体在群体中的诗意追寻,既见追随之意,亦显独立之思。
(五)整体特质:细腻与浑融的和声
全诗紧扣原作的意象脉络(群英、韵海、锤镰、东风等),却以更细腻的笔触描摹情感褶皱(“隐隐”“殷殷”“一醉”等),形成“主诗如旗,和诗如影”的妙境。若说电火行空的诗是“居高声自远”的格局之美,泰安山人的和作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情致之美——前者如立峰巅观沧海,后者似临溪流品苔痕,二者合璧,恰见诗社“既怀天下,亦重寸心”的精神谱系。
四、双诗合璧:在共鸣中看见诗社的精神图谱
两首七律,一为“社长之唱”,一为“同人之和”,却非简单的应和关系,而是共同勾勒出二龙山诗词协会暨诗社的三重精神特质:
1. 传承与创新的共生:从“古调今声”到“扬古粹”,从“首创诗刊”到“韵海掀潮”,双诗皆以“古”为根,以“今”为翼,体现当代诗词创作“守正不守旧,尊古不泥古”的智慧。
2. 个体与群体的共振:电火行空诗中的“群英”“吟旌”,泰安山人诗中的“朋程”“唱和”,既见社长的引领之姿,亦显同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协作精神,印证诗社“以诗会友,以文凝心”的初心。
3. 诗意与担当的共融:“锤镰凝聚三春梦”“锤镰续梦佐霞红”等句,将红色基因融入诗意表达,打破“纯文学”与“时代性”的割裂,展现“诗言志”的传统在当代的鲜活实践——真正的文人情怀,从来都是“笔下有山水,心中有家国”。
五、余韵:从二龙山到千万山的诗路展望
二龙山诗聚,两首诗作,不过是诗社六年历程的吉光片羽,却如棱镜般折射出当代诗词创作的一种可能:当山水不再是避世的桃源,而是文脉传承的现场;当诗社不再是小众的雅集,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时代的桥梁——诗词便真正拥有了“动地鸣”“掀潮涌”的力量。电火行空与泰安山人的唱和,与其说是一次文学事件,不如说是一场精神对话:在“古调”与“今声”的碰撞中,在“红旗”与“霞红”的辉映中,他们早已超越了对具体场景的描摹,而在诗行里种下了“文脉继”“启新程”的永恒命题。
愿二龙山的诗心,如“东风浩荡”般漫过千万山——让每一片沾着墨香的云霞,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