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无声的呐喊和抗争(赏析) ——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杨雨老师说过,如果给陆游一个合格的标签,那一定是“爱国”。这是对的,陆游不仅是南宋时期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以未看到朝廷收复北方失土为最大遗憾,直到自己弥留之际,还希望孩子将未来国家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九泉之下的自己。他实际上是在告诉天下,自己对收复失地的信念至死不渝。更是在告诉朝廷,收复失地是民心所向。
可惜的是,普通百姓的爱国根本没什么用,陆游的呐喊根本影响不了统治者的苟安。陆游壮志难酬壮心不已,只能付诸自己的诗歌,这些家国天下的诗是他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他的诗集中,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是个另类。
陆游的诗,完全可以说是南宋时代的一首首战歌,像什么“铁马秋风”、“塞上长城”等等词句,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陆游是个爱国主义志士,绝非一个小资的生活享乐者。然而,这首诗写的却是闲适,很多学者也认为闲适就是这首诗主题,不过如果细究,陆游绝不是在向别人炫耀自己拥有闲适的生活,而是有着更深的寓意。
诗的题目是《临安春雨初霁》,就是说在临安,下了一场春雨以后,天气变晴了,这首诗写的就是天晴以后的场景。全诗是:“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全诗最著名的是颈颔两联,都是在写闲适生活,所以似乎诗的主旨就是闲适。
实际上,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六十二岁,在古代已经是妥妥的晚年,基本在同一时段,他写了那首著名的绝命诗《示儿》。所以,这时候的陆游,内心充满着对国家朝廷的不满,充满了对黎民苦难的同情,怎么可能会想到享受生活。而且,他在写这首诗之前刚刚在家赋闲了很多年,这时才被朝廷启用,来到了临安,那么多年的无所事事没觉着闲适,刚刚工作感到了闲适?说不过去啊。实际,上这首诗是陆游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以一种叛逆的态度在对统治者说“不”,是无声的呐喊和抗争。
首句实际已经说明了一切。作为一个老者,早就看透了世间的一切,所以才会发出人性凉薄的感慨。同样,作为老者,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宦海沉浮,不在意个人的功名得失,所以毫不避讳的感慨又是谁让自己在这个凉薄的时代,到京城任职?这句诗,明摆着在说自己不乐意来做事,而且因为世态炎凉,做肯定也做不好,自己根本不抱希望。想想,如果你是领导,你的下属是这个工作态度,你会用他吗?而陆游这时候当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他当然知道这样说会让领导们不满,但他还是这样说了,说明他已经不在乎领导的看法了。
事实上,他的这首诗传唱度很高,后来也传入了皇宫。他的再次被罢免,很难说有没有这首诗的影响。当然,陆游之所以表现出来的与高层不合作的态度,是因为他知道根本无法合作。他终生主战,主张北伐,而朝廷却是主和,主张苟安,所以他本就不被朝廷所喜。他又是一个率直的人,不会因朝廷的喜好改变自己的志向,甚至连创作都是我行我素,压根不理睬高层的喜好。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比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的诗句,就是直接在打朝廷的脸。这样的人,被朝廷冷落了这么多年,在年老力衰之际不知何故被朝廷重新启用,他会相信朝廷能够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吗?不可能的事,他根本不抱期待,所以才会毫无顾忌的说出世味凉薄,是谁又这么不识时务的把自己搅进了官场这个臭水沟里。
在此基础上理解他的闲适,就会得出他的真意。当然,诗歌写的是真好,所以被广为流传,而传唱的人所欣赏的可能会是他诗句中表现出来的闲适,尽管并不是他真实的生活态度。第二句是经典名句,我在小楼中听了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早上,巷子里传出了杏花的叫卖声。首先,小楼深巷,这两个词语既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写照,又暗喻自己大隐隐于市的人世追求。后世的鲁迅想必是受这句启发,才写出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样的诗句。其次,一夜听春雨,隐隐有孤枕难眠,辗转反侧的意味。春雨,一般是个美好的意向,是生机勃勃的甘霖,杜甫还专门写过《春夜喜雨》。所以,听春雨不会引起愁思,不会睡不着觉,不仅杜甫,还有很多唐代诗人写春雨都不会说一夜听雨,而是说早上起床一看,花儿如何如何了。只有秋雨,会惹动愁思,让人辗转难眠。陆游一夜听春雨,也就是一夜未眠,什么原因?显然他不是担忧个人的荣华,而是感叹世味的凉薄,感叹朝廷为了一己私利放弃北方民众的苟安政策。
再次,早上卖花。我们现代不会有人拿着一两枝花在卖,因为我们不再用花插在头上做装饰,但在宋朝,这是很流行的文化,无论男女,都以插花为美,所以卖花是正常现象。可以想象这个画面,深巷里面,人来人往,有个小姑娘挎着一篮杏花,沿街叫卖,正是江南的普通生活,又极富诗情画意。最后,作者写的是自己听到了叫卖声,并不是实写卖花女,这是和上文连贯的。刚下了一夜春雨,早上已经有人叫卖杏花,正好点出了诗题,说明雨过天晴了。那么,政治生态会不会同样雨过天晴,朝廷的苟安,是世味的凉薄,也是绵绵的春雨,会不会也能云开日出,能有一个质的变化?
第三句写早上起床后自己的生活,太闲了。矮纸,是说纸很小,显然是随意找来的,不是专门用于写字的宣纸;斜行,是说自己写得很随意,“闲作草”嘛,自己只是休闲,又不是真的在进行书法创作。据说,草书是书法中最难写,最花时间的一种字体,陆游就是说自己反正闲,就写草书。细乳分茶,是茶道的一种。我看过茶道的表演,是极富程式化的,一道道程序下来,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和我们泡杯茶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那是品茶,是所谓文人雅士闲极无聊时的享受。总之,这两件事,就是说明作者太闲了,写写字,烹烹茶,而且怎样浪费时间怎样来。还是那句话,我们可以把诗句粗浅的理解为闲适来读,读出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更深一步,理解作者借助自己的闲适无聊来表明对统治者进行无言的抗争。试想下,陆游这是被启用去工作,他如果真的热爱工作,哪怕是做样子给领导看,他都不会表现得这么闲。我们现代人发个与工作无关的朋友圈,都要屏蔽掉领导,不让领导看到的,而陆游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宣称自己闲极无聊,毫不避讳,不就是明摆着与领导对着干吗?
最后一句,再次表明主旨。素衣,指白色的衣服,借指老百姓,这里是作者自比。这里作者显然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这个时候,他实际已经是朝廷官员,已经不是素衣了,但他显然并不认同这个身份,还是认为自己就是老百姓。因为他明白,自己身份的改变并不是朝廷政策的真正改变,朝廷不会因为启用自己就开始北伐的准备,自己还是终将一事无成,与其徒劳无功,还不如骨子里不认可这次的启用。事实上,这也是对朝廷展示自己的态度:我不会向朝廷投降,改变自己的政治倾向,你用不用我随便。还有,就是用素白展示自己的高洁。果然,下文就是风尘,就是污渍。这是中国文人的修辞手法,不是说自己直接被社会污染了,而是借助莲花,借助衣服,借助冠帽等等有了污渍说明自己品行受到伤害。作者明确表明,我这次来做官,就像一件干净的衣服,来受到官场污浊的侵染,所以我终究马上就要回家的。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朝廷不久就又罢免了他,原因当然还是他与朝廷的离心离德。
这首写闲适的诗,因闲适而闻名,很多人看到的就是作者小资的生活情调,尽管他实际上有着满腹的政治牢骚。这就是名家的佳作:我们普通的读者,可以从作品中读到自己的感受,能够有所得有所感,就已经足够。至于这份情感是不是作者的主旨,是不是作者真实的生活态度,不重要。正像古今词义的流变,像“无商不奸”,原文是“无商不尖”,是指古代卖米商人在卖米时多送给客人一些米,堆成一个尖顶,本来是夸赞之词,却变成了贬义,完全曲解了,但我们也没认为今义就是错的。总之,陆游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对北伐政治理想矢志不渝的一生,他为北伐呐喊,为理想的失落彷徨,本诗就是他在彷徨中无声呐喊的作品。不管是呐喊还是彷徨,陆游还是那个陆游,那个爱国者,他感动不了当朝的统治者,却感动了千百年后的华夏子女。
七绝一首,纪念那段难堪的岁月:铁马秋风终是梦,散关塞外已成空。遗民忍死无穷泪,怎奈朝廷忘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