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农家喜宴和丧席(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农家喜宴和丧席(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5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52发表时间:2025-06-08 15:26:35
摘要:二十多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曾经的乡风民俗已发生巨变。我是一个爱怀旧的人,相较于当下气派的喜宴,我更怀念儿时农村大席上的烟火气。相较于饭店餐桌上推杯换盏的丧席,我更怀念人情味儿浓的流水席。

爷爷弟兄三人,我有一个亲叔,四个堂叔。
   二爷爷家老大风利叔在姥姥家长大,有了三个孩子后才回村。老二风金叔结婚时我还小。老三坡叔在东北结婚。奎叔(亲叔)九零年结婚,当时我才三岁,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只有三爷爷家雷叔结婚时,我记得清楚,也曾参加过他的婚礼。
   九六年初冬,雷叔娶媳妇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一来我又多了一位婶子,二来还能吃席解馋。
   那会儿,在农村老家参加婚宴叫“喝喜酒”,参加添孩子的喜宴叫“吃面”或“送汤米”,丧事上的流水席则叫“喝菜汤”。
   村里有人结婚,大都在接亲前一两天就挂上喇叭,唱着一些比较喜庆的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纤夫的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还有《大花轿》“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到了山顶我想唱歌……抱一抱那个抱一抱,抱着我那妹妹呀上花轿。”悠扬的曲调,回荡在村子里,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婚期前两天,主家找来院里或村里比较体面的人去通路,统一两边风俗,以免结婚时出岔子。通路的人拿着礼在前面走,几位族亲开着三轮车或拖拉机在后面跟着去接嫁妆。当然如今都换上了汽车,更气派了。
   把他们送走后,家里也忙碌起来,院里族亲们放下手里的活来帮忙,并且大家都是自愿来的,不会为耽误自家事发牢骚。那种源于乡间的淳朴,至今让人回味又感动。“一家有事,全村帮忙。”
   村里人婚期大多都避开农忙,选在农闲时。不像现在年轻人结婚,都选在五一,十一等一些有仪式感的好日子。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乡下农忙时分,先不说影响自家的活。在大忙时候,让院里族亲和村里老少爷们儿来帮忙,心里都过意不去。
   男人们开始拉帆布喜棚,盘炉子,去碗社租锅碗瓢盆,去周围邻居家借桌子,借凳子。当时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低矮的小方桌或小圆桌,座位大都是板凳和马扎。也有高桌子,高椅子,这些借来都是供接亲送亲的贵宾上席之用。女人们帮着在屋里收拾,哪块该放个什么东西,窗户上该贴个什么花,床上该摆些什么吉祥的果子,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着,发自内心地想把喜事办到最好。
   喜宴用地都选在结婚的新院里,而丧席用地大都选在逝者儿子家或院里四服以内的族亲家。丧席不用太过麻烦。在我小时候,丧事并不放哀乐,好像放哀乐是城里人的专属。盘炉子是要有的,当时也需炒菜,虽数量不多,但还是要做的。
   桌椅板凳也不用借。院里老了人,在出殡这天,要把院里族亲家的大门板卸下来,一列一列地铺在院子里当桌子用。马扎,凳子也不需要,由于门板较矮,坐凳子,坐马扎也不舒服。亲戚们就拿一块板砖当座位。即便这样,来参加葬礼的亲戚,都不会在乎这些。庄上还时兴叫亲戚。村里人如果看到丧事上有自家朋友或亲戚,便会主动把他们邀请到家里设宴款待。庄上没有亲戚朋友,就只能在主家流水席上吃饭。
   席上基本就是四个菜,两荤两素或三素一荤,也有置办六个菜的,但很少,这个要根据主家生活条件而定。丧事上的菜不用盘子盛,用一种粗糙的比较朴素的白瓷碗,或许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吧!除了菜,丧席上最有代表性就是韭菜鸡蛋汤。每家都是如此,丧席叫“喝菜汤”或许跟这个有一定关系。
   烧完大锅茶,临近中午,村厨就会烧上一大锅韭菜鸡蛋汤,倒进门口的大水缸里。宾客们吃完流水席,会拿起门板上的白碗,舀上一碗鸡蛋汤,喝完后把碗放在门口的铁桶里,有专门人刷出来,为下一波客人做准备。奶奶是丧事上的迎送,我喜欢跟奶奶去丧事上,就是想喝一碗韭菜鸡蛋汤。村里如果好长时间没有丧事,我会问:“奶奶,咱村上咋还不死人呢?”奶奶会呵斥我:“你这孩子,不会说话,哪有盼着村上死人的!”“俺不是盼着死人,俺就是想喝韭菜鸡蛋汤了!”我至今依旧钟爱韭菜鸡蛋汤。如今丧席不再烧韭菜鸡蛋汤,即使偶尔一家守旧,烧上一小锅,大都喝的不如浪费的多。
   不管是喜宴还是丧席上,还有一个能让孩子们比为之兴奋的东西,那就是“高桩馍馍”。高桩馍馍,是一种圆柱形馒头,不是农户家自己挣的,是由专门馒头房生产的。在村子周围方圆五里内,基本就有一家馒头房,他们不做平时的圆馒头,只做长馒头。馒头生坯要么卡在格子蒸笼上,要么扎在木签子上,像一个个桩子,得名高桩馒头,在老家方言都叫馍,因此,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叫“高桩馍馍”。
   当时馒头房为让馒头卖相好,更白更好看,都会在笼屉上放硫磺熏馒头。熏出来的馒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对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很开胃。小时候,感觉这种馒头又白又有嚼劲,不像家里的馒头不光黑还发散。主要是农活太多,没时间长揉,还有人家为省事直接剁“卷子”,这种卷子更松散。把面团搓成粗条,直接用刀剁成均匀的小面剂子,蒸到锅里。揉都不揉能好吃吗。
   吃席是孩子们做梦都想的事。相对于丧席来说,小孩们更喜欢喝喜酒。菜肴种类多,还有新娘子看,而且想笑就笑,想闹就闹,没有人给白眼。
   九十年代初期,农村生活条件虽大大改善,但油水依旧不多。平时家里来亲戚,就是简单的四个小菜。葱拌豆腐皮,水煮或油炸花生米,炒盘辣豆芽,切个方火腿,在配瓶兰陵二曲,算是比较丰盛了。过年走亲串门也不过六个菜到八个菜。这样算下来,大席上的十个到十二个菜,算得上名副其实的高规格。
   村里喜宴分两波。中午待亲戚,晚上待庄乡。对于孩子们来说,中午是很难熬的。菜肴的香味飘满村子,孩子们一个个只能咽口水,期待着晚上到来。
   傍晚时候,大人们会让孩子拿上礼钱去坐席。孩子们也喜欢这个差事,邻居间七八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去吃席。孩子们去的早,挂着占个好地方。所谓好地方,就是靠炒菜师傅近一些,上菜快嘛!
   帆布棚里,弥漫着菜肴的香气。这个香气有新鲜的香味也有中午的余味,两种味道掺杂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孩子们坐在桌上,拿着茶碗,却很少有人喝茶。他们得留着肚子吃菜。大人们一般不爱和孩子坐在一起,其实孩子们也不爱和大人坐在一起。大人嫌弃孩子上菜就抢,一个个跟饿狼似的。孩子嫌弃大人只喝酒不动筷子,看着菜吃不到嘴里急的慌。
   没有大人的约束,上来菜,孩子们就抢。上菜的小哥喜欢开他们玩笑。一道菜刚放到桌上,大家一拥而上,抢了就往嘴里塞,嚼着不对劲,才发现是一盘玉米芯,气得直骂。上菜小哥也不在乎,大笑着给他们又上了一盘菜。虽然刚被骗,但大家依旧一哄而上,这才堵住了骂骂咧咧的嘴。
   雷叔结婚时,我没和小孩子们坐一桌,我有更重要的任务,站岗。这是燕姑交代给我的任务,看着小孩别偷拿馒头。我前面说到过,高桩馍馍对孩子诱惑力很大。吃完饭偷馒头是很平常的事。我站在雷叔门口,注意着小孩儿怀里,衣服里是不是鼓鼓的?如果是,我就会翻一下,指定能在里面翻出两三个馒头。燕姑是大人,堵在门口不好看。我是小孩儿无所谓。碰到关系较好的伙伴,我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毕竟下次吃席时,有可能我们的角色会互换。这样也能念在旧情上,给我放水。
   我零九年结婚,当时在农村很多人家已经把婚宴设在饭店。母亲为了更热闹,更有感觉一些,把婚宴设在家里。当时宴席已不再像小时候,中午待亲戚,晚上待庄乡,而是一起安排在中午。由于客人较多,宴席场所安排在三个院子里。我的新院,母亲的老院,还有一户村民的新房(刚盖好,还未入住)。宴席上用具也不用再借邻居的,小叔经营着碗社,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一应俱全。
   我仿佛回到小时候,但这次不是吃席而是做新郎。我和妻子给每一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旧友敬酒。在他们的祝福声中笑得合不拢嘴。在我之后,村里婚宴大都去了邻村饭店。村厨换成了专业厨师,菜肴更丰富,更美味,喜宴规格更上档次。
   当下,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都注重面子,喜宴大都设在豪华酒店里,就连订婚宴都极其气派。院里族亲还会到场,但多半只是帮人场。丧席待客也走进饭店,民间丧事上虽还延续着部分旧俗,比如盘炉子炒菜,煮大锅茶……这些都是给挖坑抬棺的众上人,还有灵棚前后的家属准备的。
   走笔至此。二十多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曾经的乡风民俗已发生巨变。我是一个爱怀旧的人,相较于当下气派的喜宴,我更怀念儿时农村大席上的烟火气。相较于饭店餐桌上推杯换盏的丧席,我更怀念人情味儿浓的流水席。
  

共 32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农村宴席”为切口,串起二十余年的乡风变迁,字里行间满是对旧时光烟火气的眷恋。从雷叔结婚时“全村帮忙搭喜棚、借桌椅”的热闹,到“高桩馍馍熏硫磺香”“孩子抢菜被骗”的童趣,再到丧席上“门板当桌、韭菜鸡蛋汤”的质朴,细节里藏着乡村特有的温度——那是“一家有事全村帮”的淳厚人情,是菜香混着硫磺味的独特记忆,更是蹲守门口“防小孩偷馒头”的天真狡黠。文章告诉我们:所谓民俗之美,从来不止于仪式,而在参与其中的烟火细节。当豪华酒店替代了自家院落,当专业厨师换下了村厨大叔,不变的是人们对“热闹里的温情”的向往。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608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08 15:28:14
  文章满是农村宴席的烟火气:喜棚下的热闹、孩子抢菜的童趣、丧席的质朴。新旧对比藏乡愁,字里行间都是对往昔乡风民俗的怀念,亲切又动人。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08 22:03:11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敬茶远握问候夏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08 15:29:00
  从雷叔婚礼到自己成婚,细节里全是乡村记忆:借桌椅、抢菜吃、守馒头。如今宴席变迁,不变的是刻进心底的热闹与温情,读来满是怀旧的暖。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08 22:04:27
  再谢汪老师留墨添香鼓励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6-08 21:57:56
  恭喜精品!冬阳老师真棒!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08 22:11:12
  感谢何社鼓励,问好远握
4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6-09 23:19:51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10 15:28:47
  感谢芹芹森老师鼓励,问好老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