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不走寻常路的旷达(赏析) ————读苏轼《定风波》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致命的,从此,一个候补丞相成了政坛陨落的流星,再无可能实现政治理想和济世蓝图。乌台诗案过程中,苏轼虽文才惊世,但还是反映出了政治上的稚嫩,面对突如其来的迫害毫无还手和防御的能力,只能任凭发落。事实上,他的政敌当时是要将他置之死地的,幸好当时的皇帝还是开明的,将死罪改成了罢免,为北宋,为中国的文学史保留了一座高峰。苏轼当时是被吓得不轻的,很长一段时间谨小慎微,就怕再遇到无妄之灾。所以,没有谁天生旷达,苏轼虽然通晓经史,学贯儒道,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那些都是不顶用的。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远离了险恶的政治斗争,苏轼的学识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他的认知和人生态度,从而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苏丞相,多了一个豪迈旷达的苏轼,中国的文学宝库中多了很多失意者足以慰藉终生的精神食粮,中国文人多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命归途。
这首《定风波》,是苏轼乌台诗案后的第三年所作,这时候他已经缓过神来,生活已经正常化,他也走向了旷达的生活态度。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他旷达态度的写照。当时苏轼和几个朋友外出,遇到大雨,没有雨具,于是同行均奔走躲避,但他恍如不觉。天晴了,他有感而发,作了此词。全文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一句的“听”,实际上可以改为“管”,听雨是古人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意向,一般表现自己的悠闲或者无眠,不是苏轼要表达的意思。苏轼是在雨中行走,雨点穿林打叶的声音越大,说明雨越大,对行人的影响也越大,这时候的行人是没有闲心听着雨声的,只会专心赶路,甚至声音越大人越烦躁。所以,苏轼的意思是,不管雨有多大,声音有多响,不用管就好。而且,不管雨有多大,我还是慢慢前行,不像别人下雨了赶紧跑,少淋一点是一点。更为奇怪的,是我在走路时还一边走一边吟啸,吟啸可是古人酣畅快意时所干的事,苏轼淋雨感到快意,莫不是脑子进水了?说到底,人生的旷达,就是不走寻常路,和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都会争名夺利,都会斤斤计较,而旷达的人什么都不在乎,也就是板桥先生所说的“难得糊涂”。别人斤斤计较于少淋些雨,疾步快走狼狈不堪;而我根本不在乎淋不淋雨,于是安步当车稳重前行,最后是在路途过程中雨停了,大家都遭受了一样的雨淋,我却一点也不狼狈。这是真实的雨途,又何尝不是人生路上的风雨?当普通人趋利避害百般钻营时,我却安守本分心安理得的过完这一生,说不定最后的结果还是我赚了呢?当然,赚不赚其实没关系,因为我也不在乎,这才是旷达。人生,由于追求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赛道,普通世人都在争名逐利耗尽心机,可我却守拙固本安贫乐道,我没有别人成功,但我却比别人幸福。旷达之人,在外人看来,都是些不走寻常路的傻子,不是正常争夺利益的碌碌众生,但人生的真意本来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体会的。燕雀,从来不知道鸿鹄追求的是什么,还以为要和它们去抢死老鼠。杨雨老师解读这句时,提到风雨声,吟啸声,组成了优美的交响乐,我倒是更觉得,像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北丐在桃花岛用音乐在比拼,我的吟啸是对风雨声的抗争和嘲弄,不管你的风雨声有多大,都改变不了我的快乐和心情。
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解释。我有竹杖,有芒鞋,这些当然没有马宝贵,但在这个时候,这些都比马管用。就凭借这些,我不怕人生路上的一切烟雨。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用文艺一点的语句是泰戈尔所说“鸟儿一旦镶上黄金的翅膀,就再也不能展翅飞翔”,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过分的追求,就可以忽略很多外来的风雨打击,这就是无欲则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在古代官场,那时候官场的仪式感还是很强的,发展到后来下级会对上级下跪,那是对人格的侮辱。如果陶渊明生活在现代官场,我相信他是不会辞官的,而是会做一个躺平的干部,不会去迎来送外,不会去逢迎附和。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已经明白官场无望,所以这时候放下一切追求,反而发现了人生的真谛:竹杖、芒鞋、蓑帽,就足以抵挡人生的风雨,人生只要至简,那是任何风雨都摧毁不了的。这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更是千百年来不得意者自我安慰的人生态度。
第三句,春寒料峭,吹醒了我的酒意,我也觉得冷了,这时候,太阳却出来了。这既是写实,又是作者对乌台诗案的反思。就在我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却迎来了赦免的阳光,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人一生的命运,有说能说得清楚?我们现代人看历史,是站在上帝视角,是明确了事件一切因果后看待当事人,但如果能设身处地进入事件过程之中,谁能够做出最精准的选择?谁又能知道下一步的人生走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既死,一生真伪复谁知?”那是伟人,伟人的人生都很难说,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明天和意外更是不知道谁先会到来。我的命运眷顾了我,但这根本不是我努力的结果,就像这场风雨以后的太阳,事实上也不是那些疾步快走的人能求来的,所以,人生安守就好。
第四句,承接上句,太阳出来了,我再看看曾经经历风雨的时候,已经都不在了,一切烟消云散。乌台诗案的风波已经平息,苏轼感到了快慰,可以开始新的人生。当然,这场风雨的影响还是在的,苏轼学会了放下,学会了舍弃,学会了安步当车不管风雨,学会了风雨之中吟啸徐行。人的一生终归尘土,所有的一切悲伤都会过去,其实一切荣耀和欢乐也会过去,就是作者所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在风雨之中能够吟啸徐行的人,想必在破天富贵降临时,也能够吟啸徐行,不会忘记自己的本初,不会得意忘形一日看尽长安花。人,不管自己乐不乐意,都在人生的命运齿轮中得到了成长。
现代社会都在批评躺平式干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不会拍领导的马屁,不会去追求上进,从而体制内的领导拿捏不了他们。很多人将躺平式干部都视为不干事的人,错了,不做事的人,在现在的高压体制下是要被问责的,是生存不下去的。躺平式干部是该自己干的会干,不该自己干的,领导心血来潮的事情绝不干,这样的干部才会让领导虽然生气但没有办法处理,顶多就是不提拔不重用。当然,躺平式干部在体制中是另类,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体制中的人当然都希望能够升到高位做出一番事业,那是人生常态;当常态走不通时,我们只能不走寻常路,学习阻断了升迁可能、抛弃了政治理想的苏轼,学习躺平。所以,旷达和躺平式干部本是异类,当旷达成为常态,躺平式干部也成为常态时,我们应该先不用忙着去批评这些干部,而是要问问我们的领导,我们的体制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这样的宰相之才成了风雨之中吟啸徐行的另类。
社会有社会的规则,谁都不想做另类。但是,当我们正襟危坐严格的按照社会的规则办事时,人生是淡然无趣的,我们就在这样的规则中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变成了道德桎梏下的规范社会人。这当然是必须的,当道德他律化为道德自律的时候,我们也完成了社会嬗变,成了孔子口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君子。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有时候无伤大雅的放纵,却是人最好的一个宣泄途径。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喝酒还要喝醉?不知道醉酒伤身还会误事吗?只是追求一个放纵自己的机会罢了。同理,淋一次雨,露宿街头一次,爬一夜山,这些平时看来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做做又何妨?这就是旷达,是放松,是童真,是本心的宣泄。记得年轻时曾酒醉后露宿街头一夜,当然知道这种事情肯定不好,不会再犯,但私下却永远记得那一夜,那是人生多么不可思议的美妙经历。竹林七贤的风流,不正是他们都不走寻常路,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异样风景吗?
达儒穷道,人生的旷达已经和道家思想一起,融入中华文人的血脉之中。我们希望能够人尽其才,社会朝气蓬勃,但社会总有不如意者,他们会以旷达的心胸度过一生,实践着自己不容于世的审美追求。叶韵一首《定风波》,记一次暗夜独行:冷雨凄风寂寞声,疏星淡月且孤行。古道烟尘关卡处,曾驻,金戈铁马佑凡生。温暖江南多美酒,呼友,千杯万盏再相迎。却剩如今人伴影,如梦,云开时候再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