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雄关漫道雁门关(散文)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雁门山中,属恒山山脉西段,海拔1900多米,山势险峻如门,因大雁列阵飞越得名,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和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张仪提出:“得恒山者得天下”。而恒山之险在雁门关。自古北方匈奴等国家进犯中原,必取山西,山西地势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之间,西北恒山自然形成一道战略屏障。雁门关群峰险要挺拔,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旅游大巴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仿佛穿越两千多年岁月时空,盘旋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沿途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脉荒无人烟,山中草木稀少十分荒芜。当旅游大巴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嶂,怪石凌空险恶,弯急路陡。大巴速慢悠悠翻山越岭。为了赶路,每天行程安排满满的。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一上车就昏昏欲睡。
山道十八弯,途中急转弯处,旅游大巴与对向大卡车发生刮碰,撞碎了旅游大巴的倒车镜,在大山里信号微弱,当时所有人手机都没有信号,大巴车司机无法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也无法联系到交警。大卡车压过了双实线占道行驶应负全责,大卡车司机却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样子,死活不肯私了。狭窄通道堵住了绵延数里一条长龙。一车当关,万车莫开,两司机在此纠缠了半个多小时,所有人心急火燎,生怕影响整个旅游行程。坐在后面一个游客手机有了信号,便马上交给司机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司机拍下照片和车号,把交通事故交给双方保险公司去处理,现代网络信息为出行提供便利。
旅游大巴翻过一道陡峭的山梁,雄关漫道的雁门关闯入眼帘。现在旅游景区基本要乘景区交通车进入核心区域,下了旅游大巴,又尾随导游乘坐景区摆渡车。路程不远,几十元的交通费,也算为景区增加利润点。春节期间自驾道清东陵,本来可以直接自驾到慈禧和乾隆陵,结果导航到旅游中心,花了一百多元乘坐观光车,各大景区想法设法创收。
从观光车下来,进入雁门关景区,城墙红旗招展,路边耸立汉白玉石雕塑杨家将群雕,分东西两组成列,涵盖了杨业、佘太君、穆桂英,杨家兄弟24尊一门忠烈人物雕像,传递北宋年间,杨业全家在此抗辽戍边家喻户晓的故事。
穿过一道雄壮厚实雁门关明月楼城门,砖石结构,格外雄固。关城修建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处在巨大山洼之中,周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步入关城沿一条主干道直通雁门关主城楼,一行三人大步流星走在最前面,大约爬坡一公里,很快来到主雁门关主城楼大门,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个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
登上雁门关主城楼,放眼关城尽收眼帘,居高临下俯视远方崇山峻岭,峰峦叠嶂,群山蜿蜒起伏,东西山岩峭拔,盘旋崎岖,顿觉视野洞开,山势挺拔开阔,这才真正领略雁门关险拔陡峭易守难攻战略地位。
古长城凸凹墙沿一溜烟架起锈迹斑斑的古铁炮,红色的古战旗迎风飘扬。关城是雁门关第一道防线,雁门关主城楼构建第二道防线,主城楼可居高临下炮击关城进犯之敌,如同瓮中捉鳖关门打狗。
雁门关,自古就是古战场,中国历史上发生保家卫国战争最多的边塞要道。曾经的古战场,硝烟弥漫,旌旗蔽日,金戈铁马,尸首遍野,戍边将士血流成河。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置雁门郡,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将军,奉命驻守雁门关抗击匈奴骚扰边地。李牧以牲畜诱敌深入,两翼包抄歼灭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彻底解除边境威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在山顶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汉唐为抵御胡族要冲,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西汉青年将领霍去病有句爱国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为家也。
宋代杨家将全家一门忠烈抗辽报国,杨业横扫雁门,威震北国,守护华夏中原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英勇抗辽为国捐躯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近代抗日战争,英勇的八路军在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八路军据守险关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取得辉煌战果。
雁门关历经两千多年大小战役140之多,为国捐躯成千上万,青山何处不埋忠骨。“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在雁门山上雁门关戍边征战的名将灿若繁星,史书记载有薛仁贵、李牧、李广、郅都、杨业、杨延昭、李佐车、李渊、李自成、郭子仪、拓跋珏等将领镇守边关建功立业。
唐中期诗人李贺来到雁门关写下《雁门太守行》,诗人以浓烈色彩渲染了古战场厮杀情景,描绘了雁门关的关隘攻防战斗的惨烈场面,也赞美了边塞将士誓死报效国家视死如归大无畏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主城楼沿古长城踏阶而上,艳阳当空,天气晴朗,因为地处偏远,较之北京八达岭和山海关古长城人山人海,长城磨损程度可想而知。此次探幽雁门关古长城,游人稀少,属于长城西段的雁门关保存比较好,城墙内阶梯陡峭而平缓,攀缓制高点烽火台,脑海里映现出那个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千军万马纷至沓来,战马长啸,杀声震天。
一条盘龙式万里长城,哨兵一样守护百姓安居乐业。感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为还。”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老百姓的守护神。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战略防御功能,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代战争,天上飞机,地下大炮、导弹,古城墙防御体系已经成为历史,探访古雁门关长城,缅怀那些曾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保家卫国戍边将士。好男儿志在四方,今天那些舍小家为大家边防军人将士,永远值得百姓可歌可颂。
雁门关,一座屹立天地之间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