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星星】水陆大会的禅意(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星星】水陆大会的禅意(作品赏析) ——西游记与禅宗系列


作者:春风杨柳 举人,412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60发表时间:2025-06-12 23:34:41
摘要:原创首发

泾河龙王因降雨误时扣量,触犯天庭法律,被玉皇大帝判处死刑。龙王得知魏征是斩首官,向太宗李世民求情,豁免斩首。李世民答应龙王请求,在魏征执行斩首龙王时,特意邀魏征下棋。不料在君臣对弈时,魏征打瞌睡,竟梦斩泾河龙王。
   泾河鬼龙不服,其灵魂日夜骚扰,李世民寝食不安,并到阴司告李世民不守信用,许救反诛。森罗殿秦广王,差鬼使带李世民三曹对案。
   李世民魂灵来到阴司,见到先父李渊以及兄弟建成、元吉,以及被打死的众多仇敌前来揪打索命,还有一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冤魂,也来哀求李世民帮助脱苦超生。
   两手空空的李世民只好借开封府相良阴司一库金银来安慰鬼魂,这才摆脱鬼魂的纠缠。
   森罗殿十王问清情况后,让崔判官和朱太尉送李世民还魂。判官吩咐李世民,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冤魂。只要阴司无抱怨之声,阳间才能平安无事,江山永固。李世民欣然答应。
   李世民因祸得福,阴司崔判官接魏征书信,私自将其寿命延长20年。
   水陆大会就是追悼大会,不过这个大会追悼的范围很广,不仅有陆上鬼魂,而且包括水里的鬼魂;不仅是自己队伍中死去的将士,而且还有敌方死去的将士。
   水陆大会关系到对阴司冤魂超度,平息阴司鬼魂的怨恨,大唐江山的巩固,因此选好大会主持人至关重要。
   经魏征、萧瑀、张道源举荐,玄奘法师为大会主持法师。
   玄奘受命在化生寺筹办水陆大会,遴选1200名僧人,选九月三日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并将有关事宜申奏太宗李世民。
   水陆大会是李世民要求举办的佛事,非常重视,并带领文武百官亲临大会。
   玄奘本来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佛教大法师,水陆大会就是佛家的事情,由玄奘主持最为合适。可是玄奘原是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但仔细观察,这个水陆大会却带有浓浓的禅宗意味。
   首先,确定禅理禅意为水陆大会的理论依据。
   太宗李世民在决定举行水陆大会时,为了统一大臣们的思想,必须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就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支撑。为此,李世民举行了一个辩论会。果不其然,大臣们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太史丞傅奕为首大臣义正言辞指出,“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现象。自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佛法,君明臣忠,社会发展很长好。只是从汉明帝才立佛教,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犯,不能信。
   而以宰相萧瑀为首的大臣,却极力反对。认为“佛法兴自屡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废弃。佛,圣人也。非圣者无法,请窴严刑。”在萧瑀看来,佛教行善止恶,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在两人争论不下时,太宗李世民又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询问。二臣说:“佛在清净仁慈,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禅师有赞幽远,历众供养而无不显;五祖投胎,达摩现象。自古以来,皆云三教至尊不可毁,不可废。”
   张道源、张士衡,提出了禅宗现象,作为理论依据,并认为三教都值得尊重,不可偏废。由此坚定了太宗李世民尊佛思想,并成为举行水陆大会的理论依据。
   于是,李世民盛赞玄奘是“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并任命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务(管理僧纲的总僧官)。
   其次,玄奘明确以禅理为核心思想,指导水陆大会的具体做法以达到最佳目的。水陆大会前,玄奘给李世民写了报告,简述了水陆大会法事的具体做法以及主要目的。从报告内容看与禅宗关系十分紧密。
   我们看看玄奘给太宗李世民的报告:“至德渺茫,禅宗寂灭(涅槃)。清净灵通,周流三界。千变万化,统摄阴阳。”至德渺茫,禅宗寂灭,是说至高道德无相无形,禅宗涅槃是终极目标。这是告诉我们禅宗涅槃是大会的理论依据。又说“选集诸僧,参禅讲法。大开方便门庭,广运慈悲舟楫,普济苦海群生,托免沉疴六趣。”同时“邀赏清都绛阙(借指京城朝廷),乘吾胜会,脱离地狱凡笼,早登极乐逍遥,来往西方随自由”这是告诉我们做好水路大会,不仅可以让冤魂早离地狱,而且文武百官生后也可以进入西天极乐世界。最后,玄奘没有忘记讨好李世民,表示大会最终目的,就是“愿保我邦家,清平万咸福”。
   第三,观音菩萨特地为玄奘送袈裟禅杖,是禅宗传嗣的独有做法。作为禅宗代代相传,都以衣钵为法器以证明传嗣的依据。最为闻名的就是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六祖惠能成为佳话。
   最后,在玄奘做水陆大会期间,在具体细节描述上,具有浓浓禅意。如在化生寺居住的1200禅僧,住的是禅榻,平时礼佛,也是各按禅位。在水陆大会期间,“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游记》关于玄奘做水陆大会的叙述,有两处缺憾,一是写“五祖投胎,达摩现象”,意在强调禅宗与水陆大会的紧密关系,但从小说叙述的时间背景看,水陆大会在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日(639年),其间五祖还没有继承衣钵。弘忍(602—675年)于651年才继承法嗣成为五祖。相距水陆大会12年,出现了时间超越现象。二是写“周武帝以三教分次”,似乎周武帝是误写(历史上周武帝灭佛),应该是梁武帝。
   总之,在李世民直接关心下,依据禅宗理念,通过玄奘的努力,水陆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引出随后玄奘西天取经的佳话。

共 21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深入挖掘《西游记》水陆大会情节中禅宗底蕴的精彩赏析,其亮点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文章跳出了传统对水陆大会作为超度法会的表层解读,敏锐地抓住了文本中诸多被忽略的细节(如李世民辩论的理论依据、玄奘的表文措辞、观音赠物的象征、场景描写),首次系统性地论证了“水陆大会蕴含浓浓禅意”这一核心观点,极具洞察力。将看似盛大的佛事活动,精准定位到禅宗思想与仪轨的影响下,揭示了吴承恩在创作中融汇不同佛教宗派元素的匠心。2.‌论证严密,证据充分:‌从李世民决策前的朝堂辩论入手,重点分析了张道源、张士衡提出“五祖投胎,达摩现象”作为支持佛教(尤其是禅宗)存在的有力证据,点明“禅宗现象”成为官方认可的理论支柱,奠定了大会的禅意基调。‌精辟解读玄奘上奏表文的关键语句(“至德渺茫,禅宗寂灭”、“参禅讲法”等),有力证明玄奘明确以禅宗的“涅槃寂灭”、“清净灵通”等核心理念为指导方针,并将参会目的与禅宗的“解脱”、“极乐”、“自在”相联系。这是论证禅宗主导思想的最核心证据。将观音菩萨赠送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这一情节,与禅宗“衣钵传法”的独特传统(如五祖传六祖)进行类比,指出其象征着禅宗法嗣的认可与加持,是禅宗仪式感在水陆大会中的直接投射,极具说服力。‌ 关注到小说中对会场布置(禅榻、禅位)、僧人状态(“正是禅僧入定时”)等细节描写,印证了大会实践过程中弥漫的禅修氛围和禅门规制。‌3.结构清晰,逻辑顺畅:‌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点明核心观点(水陆大会带禅宗意味),随后从“理论依据”、“核心思想”、“仪式象征”、“场景细节”四个关键层面层层递进,条理分明地展开论证,逻辑链条完整严密。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大会成功及其引出取经故事的叙事功能,结构完整。4.批判性思维,严谨考据:‌不盲目接受文本,明确指出小说中两处可能的史实疏漏(五祖时间线矛盾、“周武帝”应为“梁武帝”之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文史功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与深度。这种批判视角并未削弱核心论证,反而显示出作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独立判断。5.紧扣文本,解读深入:‌所有分析均紧密围绕《西游记》原著文本展开,引述原文关键段落(如朝堂辩论、玄奘表文、场景描写)进行细致解读,避免了空泛议论。对禅宗思想(寂灭、涅槃、清净、入定、衣钵传承)、仪轨与小说情节的结合解读深入且合理,揭示了文本背后的思想文化意涵。总之,这是一篇优秀的《西游记》文本细读范例。它成功地从纷繁的情节中提炼出一个新颖而深刻的主题——水陆大会的禅宗意蕴,并通过扎实的文本证据、清晰的论证逻辑和敏锐的细节捕捉,对这一主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释。文章不仅丰富了读者对水陆大会这一重要情节的理解,更揭示了吴承恩在创作中融汇多元佛教文化元素的复杂性与艺术匠心,展现了《西游记》作为经典名著的深厚文化底蕴。其独到的视角、严密的论证和批判性的眼光,使其成为一篇值得赞赏的作品赏析。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双鹰        2025-06-12 23:35:37
  感谢作者赐稿星星,问好作者,期待更多佳作!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诗情画意,悦读人生!
2 楼        文友:春风杨柳        2025-06-13 11:36:20
  谢谢燕双鹰文友精彩的编者按。从编者按中,可以看出文友文笔非常好,非常扎实,佛教知识很专业,值得我学习。
   问好祝福。
3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5-06-27 15:39:06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问好诗友,祝愉悦笔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