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走在齐谭路上(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走在齐谭路上(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59.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0发表时间:2025-06-13 11:34:46
摘要:我走过小桥,走上齐谭路。算下来,这条路我走了近四十年,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从坎坷不平的土路走成了沙石路,走成了柏油路,走成了水泥路。闭上眼睛一切都在,沟里的鱼腥味、藕池的荷花香、北林场的梨树、长地的甜高粱、野生槐树围墙、场院里的麦香……睁开眼,梦醒了,我还走在齐谭路上……

老家出村路有三条。向西一条,向东一条,向北一条。
   从中心街十字路口向西一里路,直通聊城大东环(临商线),虽是柏油路但路况不好,除特殊需要,村民一般不走这里。向东出村路是村子南街,两边都是房屋,说是街不如说是一条宽胡同。这条路直通村南小桥,以前同样除特殊需要,村民一般不走这里。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村子东南方向约两公里处建起高速公路茌平西口。两年前,三公里处又新建了济郑高铁茌平西站,这条狭窄的出村路热闹起来。
   向北的出村路,是村子主路,小时候只知道叫北大路,长大后才知道它叫“齐谭路”,取名于从齐庄到谭庄的路。
   不管是大路小路,宽路窄路,走惯了就觉得亲切。村里的耕地大部分在村北,乡镇驻地在村子西北方向,县城驻地在村子东北方向。这条路不仅是生产主路还是去镇上去县城的要道,在三条出村路里排在首位。
   这条路一路向北通县南环路,穿过南环路是约百米的厂路,这一段被碳厂修缮的较为平坦宽阔,在厂西门向北开始变窄,继续向北直通谭庄村。过309国道,就是信发铝厂南门,是路的尽头了。
   二十岁前,这条长度约五公里左右的路,我只走过一半,往实了说,只走过一小半。这一小半的终点,就是通过窑地的路口。小时候,去地里找父母,走到窑地路口,我会向北望一望,那是一个孩子对远方最初的向往。我猜想它的尽头在哪里,沿途还有多少村庄,都叫什么名字?站在窑地路口往南看,一棵树,一株草,甚至一个土坷垃都是熟悉的,亲切的。往北看,一切都显得生疏,一株野花,一块碎瓦,都仿佛和我保持着距离。我曾试图去“探险”,仅仅走了百米左右,就听到玉米地里,荒草丛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下一刻,会窜出来一个坏人或是一只巨兽,吓得我赶紧往回跑,跑到窑地路口南,才觉得心安。
   窑地承包期结束后,我就很少来这里了。窑地路口向北的路,在我心里一直是个迷。长大后,常年在外工作,更没时间去探索路的尽头。直到县大道升级市新东环时,道路全幅封闭,需绕道齐谭路回家,才解锁了藏在儿时几十年的迷。从309国道红绿灯向南,左边是谭庄村,右边乡镇变电站,再向南,沿途两侧全是田地,总体路况较为良好,是一条虽不算太宽,但很平坦的水泥路。听过往村民说,之前是沙石路。
   遗憾的是,县南环路通车后,交通便利,路北侧建起一座座厂房,建了县植物园。当年窑地那根标志性烟囱也被拆除了。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年的窑地路口。我曾步行走在这里,闭上眼睛,尝试着去还原当年场景。曾经熟悉的路口,熟悉的草地,熟悉的杨树行,熟悉的碎砖碎瓦都还在。但当我睁开眼睛,它们瞬间消逝的无影无踪。我试图去找遗留的参照物,林场的小桥,我记得当年,从林场小桥向北走不远就是窑地路口。走着,算着,还是无法得出窑地路口具体位置。它或许在南环路上的某个位置,或许在厂区某个位置,或许……一个熟悉地方的消逝,会让人心中徒增伤感,我已无法找到它,就让它安静地留在我童年回忆里吧!
   窑地路口向南,东侧是北林场,如今已退林还耕多年。当年这块地方,始终给我一种神秘感。林场西侧是由野生槐树和一些杂木组成的围墙,围墙里是苹果树和梨树。果园的主人是一位老者,已去世多年,但我依旧清晰记得他的模样。中等身材,背有些驼,看上去很健壮,头发微卷,西瓜子脸。眼睛大而细长,眼角常年些许红肿,目光犀利,鼻子很大很挺,有微微鹰勾鼻,黑白相间的络腮胡也有些卷。小时候,我常把他和威虎山上的座山雕联系在一起,对他一直有种莫名的畏惧。或许和我小时候偷苹果,被他捉住有关系。
   六七岁时,跟大人们在南林场干活。期间休息时,小姑怂恿我去偷几个苹果解解渴,小孩子嘛,很听话。在围墙西南角处有一小洞,刚好能容一个孩子爬着进出。或许是其他小孩儿偷果子时留下的,因被臭蒿子挡着,果园主人暂时没发现。我把背心塞进短裤,小心翼翼地钻进去,就近爬上一棵梨树。梨子还未成熟,有些发哏,但对于孩子来说依旧能解馋。园子里的树大都是一些老树,树冠很大并太高,站在树下,向东看能清楚地看到果园主人的房子。
   我把摘下的梨放进背心里,不一会儿,肚子就鼓起来。这是园子深处传来几声狗吠,做贼心虚的我赶忙爬下树,从洞口往外钻。由于装了梨,身体粗了很多,加之狗吠声愈来愈近,导致又紧张,又害怕,无论如何也爬不出去。最后被逮了正着。从这天起,我对果园主人望而生畏。
   后来听大人们说。他只是长得有些凶,人挺好,老实憨厚,对人也和善。
   路西侧是田地,村民叫它“东西地”,以地块都是东西向而得名,东西地东南角是一座东西向小桥,架在村北唯一一条河沟上,暂且叫它“齐谭路沟”,它沿齐谭路一路向北。这处位置很妙,相邻还有一座南北向小桥,两座都是独孔桥,两条河沟交汇呈九十度直角,东西向河沟是南北林场分界线。小时候,我喜欢趴在两座桥头往下看,非雨季时河水浅如溪流层层叠叠,潺潺流淌且清澈见底。穿桥洞时遇芦苇荡起圈圈涟漪,水面树影斑驳,尽显诗意。口渴时,我会跟着母亲,踩着河堤上农人挖出的阶梯状土坑,走到河底,用手捧水喝。偶有几只小鲢鱼游弋在芦苇根部。
   南林场东半部分是苹果园,西半部分是耕地,如今也已退林还耕。路西是“长地”,因地头长得名。长地东南角也有一座小桥,桥北地里常出“甜高粱”,一种粗矮的高粱品种,高粱杆脆甜,村里孩子都折来当甘蔗吃。大人歇晌时,是孩子们作案的好时机。傍晚时候,村里大喇叭定会吆喝一阵“都看好自家娃,别去祸害人家高粱”,屋顶或街上也会传来“骂街声”。路南是邻村黄庄的地,属盐碱地,很难收庄稼,大多时候都是荒着。如今种上了油葵,变成了葵花田,六七月份,是一道很养眼的风景线。
   路东曾是我家承包的大片荷塘,荷塘东岸是一排柳树。种藕那些年,每年放暑假,我常来这里放牛,牛在路西荒地吃草,我坐在柳树上看荷塘,防止孩子偷摘莲蓬。倒不是心疼莲蓬,而是孩子们摘莲蓬总喜欢踩着藕叶,踩断藕叶,藕在下面就坏掉了。每年七八月,荷花盛开,藕叶随风摇摆,很是养眼。路人经过这里,总忍不住驻足观望。曾经有家报社还专门派记者来采访报道,把母亲撒化肥的工作照登在报纸上。小妹闹着要照相,记者也好说话,让小妹指着荷花,母亲揽着她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那个画面至今难忘。记者曾把照片给了村长,村长也让我们看过,就是不知放在了哪里。曾经的荷塘如今北半部分变成耕地,南半部分被村民盖起厂房。夏天再也看不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荷塘西有一处东西向河沟,以T字形与齐谭路河沟交汇。这里出鱼,每年父亲向藕池抽水时,待水少后,村民们就来这里捞鱼,每次都收获满满。如今,沟还在,但已断水多年,整条河沟被芦苇覆盖,从远处很难看出是一条沟。
   河沟南侧依旧是一片荒地,还有一座土丘。小时候孩子们喜欢来这里捉青蛙,用砖搭个简易灶,架上易拉罐瓶,煮青蛙腿解馋。我跟他们来过一次,当看着被斩掉后肢的青蛙,拖着残缺的身子爬向水里,有的因失血过多半路死掉,有的则勉强撑到水里,依旧死路一条。血淋淋的场景,可怜的青蛙,让我很难过,从此再没吃过青蛙。后来,村民盖房都来这里拉土,土丘变成了洼地,被村民堆过垃圾,种过葵花,如今成了养鸡场。
   荷塘南侧是耕地,村民叫它“墩上”,名字出于何意无从得知。父亲和母亲曾在这里砸过树苗,那年树苗很便宜,种过豆子,那年豆子闹虫荒,撒过菠菜,菠菜大丰收但因农活太多,没时间卖,顶好的菠菜随便人割。沟西是打麦场,这处场院是四个队的场,也是村里最大的场院,我家在南侧。机械化普及后,这里成了棉花地,如今被村上拉起围墙,具体不知作何用?场院东南角也是一座小桥,向西百米处就村里的中心小学,这座小桥被我走过无数次。
   桥南还是大片耕地,因在齐后支渠北岸,取名“沟北”。我对沟北很亲切,我家祖坟在这里。路东,是村里最“豪华”的一处陵园,97年,村里一位港商回乡探亲,一座孤坟被水泥修缮起来。孩子们都来这里玩“滑梯”常被父母训斥。如今修上了围墙,种上了两行松柏,但这处陵园并不阴森,即便在晚上,村民走在这里也从不害怕。港商是一位老人,回乡探亲时捐资县实验小学,乡中学,修建了慧洁教学楼,并为村里修公路,建成了慧洁中心小学,还给全村村民发过现金,后来村民婉拒了老人好意。村民对这座陵园没有惧意,只有敬意。
   走过小桥,就进了村,也就是齐谭路的起点。
   晚饭后,妻子去接儿子放学,我带着爱犬皮皮去村北迎他们。
   我走过小桥,走上齐谭路。算下来,这条路我走了近四十年,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从坎坷不平的土路走成了沙石路,走成了柏油路,走成了水泥路。闭上眼睛一切都在,沟里的鱼腥味、藕池的荷花香、北林场的梨树、长地的甜高粱、野生槐树围墙、场院里的麦香……睁开眼,梦醒了,我还走在齐谭路上……
  

共 35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齐谭路蜿蜒着岁月的痕迹,从儿时对窑地路口的胆怯向往,到偷梨被逮的童年趣事,再到荷塘藕香里的放牛时光,这条路上镌刻着太多记忆。如今路两旁的厂房、植物园取代了旧景,曾经的地标只存于回忆,令人怅然。但当踏上这条路,闭眼仍能嗅到沟里的鱼腥味、荷花香,听见高粱地里的吆喝。时代变迁中,总有一些路承载着生命的印记,纵然景物更迭,那些与路相关的故事和情感,早已融入血脉,成为心底永恒的坐标,在每一次回望时,泛起温暖的涟漪。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61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13 11:35:32
  文章里齐谭路的故事满是烟火气,从儿时探险到如今回望,文字细腻得像在眼前放电影,读得人心里暖暖的~
回复1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13 15:08:04
  感谢小汪老师辛苦编发与精美点评给小文添彩,问好远握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6-13 11:36:00
  被文中那条路的变迁戳中了,窑地、荷塘、甜高粱全是回忆,感谢用这么温柔的笔触记录下岁月痕迹~
回复2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13 15:09:21
  再谢汪老师鼓励,借文字慰藉藏于心底的乡愁。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6-13 14:50:40
  条条大路通齐谭,从崎岖不平的路到柏油马路,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到了一个毛头小伙子,齐谭路在脚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回复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6-13 15:10:36
  感谢付老师抬爱读拙与留墨添香。一条路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一条路承载着童年的梦与难以割舍的乡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