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万户侯”车海(散文)
车海,字河源,原籍谢村(今称沇岭,今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沇岭村)。在庄严的车氏祠堂门楼上,至今仍镌刻着“庞锡万侯”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一、平叛
元代至元三十一年,世祖忽必烈辞世。御史中丞崔裕自故臣宅邸中觅得帝皇玉玺,其上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真言。他随即将此玉玺呈献于徽仁裕圣皇后,皇后则亲手将其转交于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同年四月,铁穆耳正式登基,成为元朝第六代君主,尊号成宗。
成宗皇帝以开明著称。登基伊始,他便采纳了帝师之谏,施行仁政,包括赦免一批罪犯、开仓济民、减免租税等举措,以安民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广开才路,大量任用有识之汉人担任军政要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车海得以步入军旅,开启他的辉煌人生。
元成宗元贞二年,云南“八百媳妇”再度爆发少数民族动乱。那么,“八百媳妇”究竟是哪个国家?据传说,西蛮部位于缅甸之西,其首领拥有八百妾室,每位妾室各领一寨,因此得名“八百媳妇”。
缅甸归顺元朝后,每年按时进贡贡品。缅王更是派遣其子携带表文入朝觐见,成宗赞赏其恭顺之态,特赐册印,并赐予虎符以示嘉奖。缅甸一时之间呈现安定之态。
然而,在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五月,缅人僧哥伦突然发难,缅王虽迅速缉捕其兄阿散哥也,但随后又将其释放。此举激怒了阿散哥也,他纠集党羽突袭缅都,将国王囚禁于猪牢之中,并残忍杀害。缅王的次子历经艰险逃至燕京,向成宗哭诉此事。成宗闻讯大怒,立即命云南平章政事薛绰尔率领一万二千大军前往征讨。
阿散哥也仗着有“八百媳妇”作为援军,气焰嚣张。薛绰尔一时难以取胜,遂请求增援,并强调不灭“八百媳妇”,必留后患。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十二月,云南行省左丞刘深上书成宗,称:“世宗以神武之姿一统天下,功垂青史。今陛下承继大元基业,尚未建立显赫功勋以彰显圣德。西南边陲有‘八百媳妇’之国,至今未向新朝纳贡。臣愿领兵前往征讨!”成宗听信刘深之言,遂加派二万大军,命刘深与哈剌共同领兵出征。
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四月,正值盛夏时节,刘深率军经由顺元,踏上了征服八百媳妇国的征途。然而,他们尚未与敌交锋,便已在烟瘴弥漫中损失惨重,士兵的死亡率竟高达十之八九。更为艰难的是,粮草转运需驱使民众穿越险峻的溪谷,历经数十日方能抵达,途中又有数十万人不幸丧生。
刘深非但未减轻民负,反而进一步命令云南地区征调民众贡献物资,甚至对蛮妇蛇节施加压力,要求她交出黄金三千两、马三千匹。蛇节,这位曾是水西土官之妻,后成为蛮酋宋隆济之妾的传奇女子,以其美貌与勇力著称,常着红衣,被誉为“红娘子”。刘深此举,不仅是对蛇节的侵扰,更隐含着纳妾的企图,这无疑触怒了宋隆济。
五月间,宋隆济愤然起兵,率领苗佬、紫江等地的少数民族勇士共四千人,突袭杨黄寨,造成大量伤亡。随后,他挥师贵州,知州张怀德在英勇抵抗中不幸牺牲。刘深所部则身陷重围,被困于绝谷之中。
时至八月,正当局势危急之际,原本征讨缅甸的薛绰尔率军归来,却不幸在金齿地区遭遇少数民族土人的拦截,士兵伤亡惨重。金齿与八百媳妇国地域相邻,各少数民族间相互呼应,纷纷起而反抗,官军四处受敌,境况堪忧。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成宗皇帝不得不派遣平叛大元帅刘国杰及其副使杨赛因不花,率领来自四川、云南、湖广、河南的精锐兵马,誓要平定云南土蛮之乱。
车海,这位自幼研习兵书、精通韬略的将领,作为刘国杰麾下的得力部将,也随军出征西南。他凭借长期的武职生涯所练就的智勇双全,在此次征途中被元帅视为名将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四月,征南元军在播州边境与蛮兵交锋,初战即遭遇挫败。面对蛮兵占据的天时地利之便,元帅与副使紧急召集众将领于军帐之中共商对策。杨赛因不花对车海颇为器重,特命其献计。
车海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佯攻诱敌,假败取胜”之策,并详细阐述了实施步骤。元帅采纳其计,随即下令士兵每人手持一面特制盾牌,其上密布铁钉。战时,元军故意丢弃盾牌,伪装败退。蛮兵果然中计,紧追不舍,不料战马踏上带钉的盾牌,纷纷受伤倒地。
此时,元军趁机鸣鼓反击,敌军顿时大乱,最终大败而逃。此役不仅成功击溃了蛮兵,还俘虏了蛇节,而宋隆济则在其侄宋阿重的背叛下被擒杀。至此,西南地区的叛乱得以平息,元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二、受封
刘国杰与杨赛因不花共克南蛮,车海立下赫赫战功,凯旋而归,朝野上下欢庆一片。龙颜大悦,依功行赏,车海受封加爵的喜讯不胫而走。
当时朝中,车海之同僚张总兵与普御史二人私下窃议:“车海身为汉人,即便征南有功,其受封之事恐亦难免遭遇阻碍。”二人遂心生一计,欲与车海打赌,以资戏谑。
刘国杰、车海等人荣耀归来,满朝文武列队相迎。车海下马,整饬衣冠,穿梭于人群之中,直奔朝堂。正当其欲入宫门之际,普御史与张总兵分左右扯住其战袍。车海见是二位同僚好友,自是抱拳行礼,深表感激。
普御史笑道:“恭喜车公,佳音将至!”
车海谦逊道:“此乃君命所托,何足挂齿!”
张总兵接言:“车公即将受封加爵矣。”
车海摇头笑道:“大丈夫但求报效国家,岂敢言及个人荣辱。”
御史又问:“果真有此受封之事?”
总兵应和:“我二人愿与车公以勾手为誓,若车公果受封爵,我二人甘愿为车公执鞭坠镫。”
车海连忙推辞:“岂敢岂敢!”
三人遂以勾手为赌,此虽孩童戏耍之举,却也透露出元代社会中汉人官员在朝中的不安与谨慎。
车海入宫面圣,成宗龙颜大悦。御史中丞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车海西南剿匪有功,特敕封为南阳军民宣慰司宣慰使,赐万户侯之爵。钦此!”车海跪接圣旨,高呼万岁。成宗笑道:“爱卿平身。”
车海起身,立于普御史与张总兵之间,轻声笑道:“二位同僚,莫忘了咱们的赌约哦。”
御史、总兵相视一笑,颇感尴尬。自此,此事在朝中传为笑谈。
车氏一族,源远流长。其先祖宋末时由陕西合阳迁居蒲州永和再至垣曲,历经数代繁衍,子孙遍布谢村(沇岭)、青廉、峪里、同善、宋家湾西交等地。为缅怀先祖车海之丰功伟绩,后世子孙于古邑清廉之官道旁、亳清河畔建造祠堂以祀之。然岁月流转,世事沧桑,祠堂渐毁。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车氏八代孙车骖感念先祖盛德,遂起重修祠堂之念。经县邑有关部门批准后,移址谢村重建。聚工集料,陶砖易瓦,筑堂立舍,营造正堂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及门楼一座。并镂刻巨幅匾额“宠锡万侯”四字以彰先祖之荣耀。
正堂内塑有车海侯爵坐像一尊,高五尺有余,身着紫袍玉带,正襟危坐而气宇轩昂、光彩照人。左右侍童侍立左右。殿前左立张总兵像执腰刀而立微露羞涩之态;右立普御史像躬身行礼笏板遮面似有难言之隐。一段戏言,竟成今日之奇缘,传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