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血与歌(随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世人给予鲁迅的评价。先生无疑是大义的,柔软的笔尖在他手中跳脱着,他将无数国人的血凝聚成一首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歌。有人提问:“为何要读鲁迅?”自是因那作品中声声血泣。
封建礼教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它困住了被压制而命运悲惨的人,困住了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裹挟而迂腐落魄的人,它亦困住了想要放声歌唱,想翱翔于广阔天地的人。一介女流祥林嫂,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就这样被一只黑色馋虫一口一口咀嚼殆尽。她曾挣扎,反抗,换来的却是更加迅速的吞噬。那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在声声嘲笑与奚落中,也在某个不知道的夜,被黑暗笼罩,直至化为空中飞扬的尘土。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夏瑜曾大声呼喊,但随着蒙蒙的灰钻进他的鼻腔,毁坏了他的喉咙,令他不能高歌。血染红了他们的全身,泪淌尽了整个中国。冷漠,麻木,一个个鲜活的人被吃干抹净,然而旁观者们却事不关己,平静地看着,眼中没有一丝的波澜与涟漪。他们不知,唯有巨兽冲破牢笼,他们方不会沉溺于其中。
矛尖直刺,勾勒出民众。在《阿Q正传》中,阿Q这一个人物深入人心。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并且受尽了他人欺凌与压迫。虽然被他人打骂,但他却仍然自欺欺人,催眠自己,麻痹自己。在遭受别人的打骂后,他会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通过这种方式,他仿佛自己真的胜利了一样,满满的自豪感涌现。阿Q的这种精神状态,本不应存在,但是却在当时的民众身上集中体现了出来,他们麻木、愚昧、自欺欺人,在犀利的刀刃面前选择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剖析民众沉沦的要害,渴望唤醒他们,不再沉沦,不再以得过且过之态面对惨痛现实。他将人们从自己编造的美梦中狠狠拽出。他深知,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懦弱的思想,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强大。虽然字字刺心,但却如同一剂猛药,让昏睡的人们猛然惊醒,回望自己,寻找通往光明的道路。
笔尖轻点,划过人们灵魂的深处,探寻着人性的可怖。字是板正的,人性却是扭曲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一个人,一群人,吃人,喝同胞的血液。这是何种可怕?恶与恶交织着,使整个中国处于暗沉永夜,使国人处于迷茫蒙雾,使他国处于猖狂之巅。在最混乱之时,人的恶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压迫,压迫,仍旧是压迫,国人被勒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他们绝望,他们疯癫,他们扭曲,他们沉醉……他们,丧失人性。鲁迅之文如教堂的沉闷的钟,钟声震荡,直冲云霄,最终,有人回望,有人清醒,有人依然沉默……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是一位又一位英雄爆发。当鲁迅看到影片里中国人木讷地围观同胞被枪杀,他深刻意识到病在心而非身,于是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字唤醒民众,拯救国家。“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待他人的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青年的血在鲁迅笔下沸腾,迸发。他以笔代乐,以文替歌,他声嘶力竭地唱着,一人,两人,渐渐地,滴滴江水汇聚成波涛大海,跳动着,席卷着,侵蚀着,直至曙光降临。
而今,人吃人仍然存在,不过,他们吃人的方式变了。一百年前的青年挥洒着血与泪,口中却哼着轻快的歌,眼眸中是对曙光的期盼,一百年后的我们,在祖国的簇拥下长大,却仍然要有洞察黑恶势力的警觉力,挥洒热血的勇气,以及向上向善的激情。
即便光芒已经普照大地,可魑魅魍魉仍在黑暗中潜行,干着“吃人”的勾当。如果说一百多年前鲁迅在黑暗的旧中国举起了一盏明灯,照亮前路,如今他的文章仍然熠熠生辉,揭开了罪恶的遮羞布,让黑暗无处遁形。
前路荆棘使其血流不止,但歌声却愈加响亮,划破天际,迎接着前方的曙光。